海洋环境分区_我国海洋环境现状_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本文关键词:海洋环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6-04-08 11:11 来源: 海洋局网站
】打印本页
分享
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 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近日,国家海洋局对外发布了《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去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
根据《公报》,2015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海水、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维持在较好水平,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生物多样性状况保持稳定,国家级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的海洋生物资源、自然遗迹和生物多样性等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海洋功能区环境满足使用要求,部分区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赤潮灾害有所减少,发现赤潮共计35次,累计面积2809平方公里,分别较上年减少21次和4481平方公里。
《公报》显示,,我国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依然突出。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4个大中型海湾中,21个海湾全年四季均出现劣四类海水水质。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实施监测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86%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陆源入海污染居高不下,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仍然较低,88%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海洋环境灾害仍然突出。
据悉,2015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部门,深入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重点开展了管辖海域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生物多样性状况趋势监测,深化海洋倾倒区、油气区、重要增养殖区和滨海休闲娱乐区等区域环境监测,密切跟踪赤潮、绿潮等海洋环境灾害发生发展态势。共布设监测站位约11000个,派出监测人员约56200人次,船舶监测约9200艘次,获取监测数据约200万个。
综合2011年~2015年监测结果,“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基本稳定,污染主要集中在近岸局部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局部海域赤潮仍处于高发期,绿潮影响范围有所增大。
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选登)
近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5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部门,重点开展了管辖海域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生物多样性状况趋势监测,加强各类海洋保护区及18个典型生态系统生态监测,强化77条主要入海河流及445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监督监测,深化海洋倾倒区、油气区、重要增养殖区和滨海休闲娱乐区等区域环境监测,密切跟踪赤潮、绿潮等海洋环境灾害发生发展态势。共布设监测站位约11000个,派出监测人员约56200人次,船舶监测约9200艘次,获取监测数据约200万个。现选登部分监测结果如下。
2015年我国管辖海域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各类海域面积(平方公里)
2015年,我国管辖海域开展了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4个航次的海水质量监测,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近岸局部海域海水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近岸以外海域海水质量良好。
2015年5月和8月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等级
5月和8月,分别对101个和93个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进行监测。5月,66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占监测总数的65%;8月,67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占监测总数的72%。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中的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个别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中重金属、粪大肠菌群等含量超标。82%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水质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
2011年~2015年我国海域发现的赤潮次数
2011年~2015年我国海域发现的赤潮累计面积
2015年,我国管辖海域共发现赤潮35次,累计面积约2809平方公里。东海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为15次;渤海赤潮累计面积最大,为1522平方公里。赤潮高发期主要集中在5月~6月。2015年是近5年来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最少的一年,与近5年平均值相比,赤潮发现次数减少18次,累计面积减少2835平方公里。
2015年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实施监测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14%、76%和10%。
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分为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三个级别:
健康: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正常发挥。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
亚健康: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一定程度变化,但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尚能发挥。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不健康:生态系统自然属性明显改变。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较大程度变化,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或丧失。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环渤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现状分布图
渤海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严重。黄海、东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范围较小,但个别监测区近岸站位氯离子含量明显升高。南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范围小,土壤盐渍化较轻。
2011年~2015年海水增养殖区综合环境质量等级比例
58个开展监测的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其中,增养殖区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优良”,“较好”和“及格”的比例分别为91%,7%和2%,未出现等级为“较差”的增养殖区。影响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主要因素是部分增养殖区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以及沉积物中粪大肠菌群、铜和石油类含量超标。
2011年以来,增养殖区环境综合质量等级为“优良”的比例呈增加趋势。
2015年海水浴场综合环境状况*
在游泳季节和旅游时段,23个重点海水浴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注: “*” 2015年海水浴场环境状况依据《海水浴场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试行)》开展。
“**”健康指数不低于80时,指数等级为优,海水浴场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低;健康指数低于80且不低于60时,指数等级为良,海水浴场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健康指数低于60时,指数等级为差,海水浴场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高。
“游泳适宜度”是根据海水浴场的水质、水文和气象等要素,对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进行的综合性评价。
2006年~2015年全国海洋倾倒量
2015年全国海洋倾倒量分布状况
2015年全国海洋倾倒量13616万立方米,较上年减少6%,倾倒物质主要为清洁疏浚物。监测结果显示,2015年所使用的倾倒区及其周边海域水深保持稳定,满足倾倒使用需求;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均满足海洋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与上年相比,倾倒区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基本保持稳定。本年度倾倒区的倾倒活动未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及其他海上活动产生明显影响。(记者 王自堃)
责任编辑: 刘杨
相关链接
本文关键词:海洋环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8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58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