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河北省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 状态空间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
【摘要】:海洋是一个开放而又复杂的系统,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海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海洋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而人类对海洋空间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减少等负面效应不断显现。以此为背景,研究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未来海洋开发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保证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结合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现状,建立了状态空间评价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2005-2014年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预测未来几年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善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研究结果如下:(1)以状态空间评价模型为基础,构建“P-S-R”(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4年,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值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由超载趋向于满载,承载状况有所改善,压力过大是造成超载的主要原因,2005-2011年经济压力占主导地位,2012-2014年环境压力成为主要压力,响应指标的提升,特别是科技水平的提升对承载力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利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分社会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个模块对各项指标进行模拟,分析其变化趋势。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现状发展模式和改进发展模式两种预测方案,结果显示,与2005-2014年相比,承载状况总体上都有改善,在方案一模式下,未来6年承载力整体处于满载状态;在方案二模式下,承载力改善效果较为显著,到2019年即达到可载状态。(3)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海洋资源环境两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达到改善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目的。
【关键词】:河北省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 状态空间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74;X5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引言10-18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相关研究进展11-15
- 1.2.1 国外研究进展11-12
- 1.2.2 国内研究进展12-13
- 1.2.3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13-14
- 1.2.4 理论基础14-15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5-16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技术路线16
- 1.4 创新点16-18
- 2 研究区概况18-27
- 2.1 海洋基础环境状况18-20
- 2.1.1 地质地貌18-19
- 2.1.2 入海水系19
- 2.1.3 气候条件19
- 2.1.4 海洋水文19-20
- 2.2 海洋环境质量状况20-21
- 2.2.1 海水质量状况20
- 2.2.2 主要入海污染物20-21
- 2.3 海洋资源禀赋与开发利用现状21-22
- 2.3.1 海洋空间资源21
- 2.3.2 滨海旅游资源21
- 2.3.3 海洋生物资源21-22
- 2.3.4 其他海洋资源22
- 2.4 社会经济情况22-27
- 2.4.1 海洋经济特征分析22-23
- 2.4.2 主要海洋产业布局23-27
- 3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27-41
- 3.1 评价模型27-32
- 3.1.1 基本原理27
- 3.1.2 判定承载力状态27-28
- 3.1.3 构建指标体系28-30
- 3.1.4 确定指标权重30-32
- 3.2 数据处理32-36
- 3.2.1 权重计算32-33
- 3.2.2 无量纲化处理33-36
- 3.3 承载状况分析36-41
- 3.3.1 目标层承载状况分析36-37
- 3.3.2 准则层承载状况分析37-41
- 4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状况预测41-57
- 4.1 预测模型41-43
- 4.1.1 基本原理41-42
- 4.1.2 建模步骤42-43
- 4.2 模型设计43-46
- 4.3 SD模型的检验46-47
- 4.3.1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块46
- 4.3.2 海洋资源和环境子模块46-47
- 4.4 模拟结果分析47-53
- 4.4.1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块47-49
- 4.4.2 海洋资源模块49-51
- 4.4.3 海洋环境模块51-53
- 4.5 承载状况预测结果分析53-57
- 5 建议与对策57-61
- 5.1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策57-58
- 5.1.1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57
- 5.1.2 加大科技投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57-58
- 5.1.3 发挥区位优势,促进海陆联动发展58
- 5.2 海洋资源环境对策58-61
- 5.2.1 严格控制岸线和海域开发强度58-59
- 5.2.2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59
- 5.2.3 着力加强监测预警建设59-60
- 5.2.4 不断完善法律保障体系60-61
- 6 结论与不足61-63
- 6.1 主要结论61
- 6.2 不足之处61-63
- 参考文献63-67
- 致谢67-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亚彬;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年05期
2 张红;;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述评[J];理论学刊;2007年10期
3 邱鹏;;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9年19期
4 刘玉娟;刘邵权;刘斌涛;刘淑珍;;汶川地震重灾区雅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5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掠影[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8期
6 张少农;;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服务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8期
7 钟维琼;;资源环境承载力应用领域综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9期
8 黄煦;罗亚东;;安徽省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7期
9 彭立;刘邵权;刘淑珍;苏春江;;汶川地震重灾区10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蒋辉;罗国云;;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特点与功能[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韩东太;;辽宁省“十一五”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报告[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张娥;谢永刚;;汶川县灾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邬彬;;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深圳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4 谢元博;;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以阜新为例[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元春;我市启动资源环境承载力课题调研[N];深圳特区报;2009年
2 记者 李舒瑜;我市部分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N];深圳特区报;2009年
3 记者 秦志勇;深圳市政协资源环境承载力调研启动[N];人民政协报;2009年
4 记者 潘春芳;研究报告称震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低[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5 特约记者 郭聪;京津冀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季杰;委员热议资源环境承载力[N];深圳商报;2009年
7 章轲;成都圆桌:高度重视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8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向鹏 翁惠娟;转型应避免资源环境“超载”[N];深圳特区报;2010年
9 记者 李舒瑜;从“用了再算”到“算了再用”[N];深圳特区报;2009年
10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樊笑英;先知承载力 方能可持续[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建芬;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2 贾立斌;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郑宣宣;西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丛琳;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陈先鹏;基于PCA和SD模型的区域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D];浙江大学;2015年
6 安晶潭;畜禽养殖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预测及预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7 王玉良;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韩博;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9 陈万象;后重建时期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10 程雨光;江西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启示[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915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591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