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深度处理抗生素左氧氟沙星的效能与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19:35

  本文关键词: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深度处理抗生素左氧氟沙星的效能与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左氧氟沙星 电芬顿 可生化性 螯合 金刚石电极(BDD) 矿化


【摘要】:抗生素滥用引起的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其中抗生素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VX)在氟喹诺酮类药品中使用率最高,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因此高效降解LVX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之一的电芬顿过程(electro-Fenton,EF)对目标物LVX进行降解,从实现LVX完全降解(部分矿化)及完全矿化两个角度出发,考察了LVX在EF体系中的降解过程及反应机理,优化了系统反应条件,考察了体系可生化性变化,检测了降解中间产物,进而提出了LVX在EF过程中的降解历程。同时研究了LVX与金属离子Fe2+/Fe3+的螯合现象及其对EF和金刚石阳极(Boron-doped diamond electrode,BDD)强化EF过程降解LVX效能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以降低处理成本为目的,利用EF提高可生化性研究:确定了EF处理LVX的最佳反应条件,即I=0.36 A,pH=3.0,Fe2+浓度1.00 mM及通入背景气体100mL min-1O2。在最佳条件下处理500 mL初始浓度为200 mg-L-1的LVX溶液,电解360min后溶液TOC去除率为61.0%。EF处理LVX 360 min后,体系的BOD5/COD值从初始LVX的0增加至0.24,溶液可生化性明显改善。继续处理到480,600和720 min后,溶液BOD5/COD值增加至0.32,0.41和0.55,表明溶液已易生化降解,可以利用低成本生化处理方法进行深度处理。EF对LVX的降解行为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表观速率常数为2.37×10-2min-1。通过UPLC-QTOF-MS/MS系统检测到LVX的8种降解中间产物,利用HPLC检测到3种有机酸,并使用IC检测到F、NO3-、NH4+等无机产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LVX在EF体系中可能的降解历程。(2)以确定有机物螯合行为对降解效能影响为目标,考察LVX与Fe2+/Fe3+螯合机理及其对EF降解机制影响:研究表明LVX会与Fe3+发生螯合反应,最佳螯合比为[LVX]:[Fe3+]=2:1。在相同Fe2+或Fe3+浓度条件下,以Fe3+为催化剂的EF体系对LVX溶液的TOC去除率更高,说明Fe3+与LVX的螯合有利于EF对LVX废水的处理效果。EF降解过程中铁的转化规律研究表明,ACF阴极能有效还原Fe3+,维持溶液中Fe2+浓度,保持EF反应的持续高效进行。(3)以实现完全矿化为目的,利用BDD强化EF过程高效矿化LVX研究:在I=0.36A, pH=3.0, Fe2+ 1.00 mM及通入100mL min-1O2的最佳条件下,利用BDD-EF处理60 min就可实现200 mg-L-1 LVX完全降解,处理360 min后TOC去除率达到92%,说明BDD-EF既可快速去除目标污染物,又可快速实现目标物及其中间产物的矿化。检测到LVX在BDD-EF降解过程中生成了5种中间产物,3种有机酸及3种无机离子,并以此提出了LVX在BDD-EF体系中完全矿化路径。(4)以筛选最优处理工艺为目的,对比分析了LVX在RuO2/Tri-AO(Anodic oxidation)、EF、BDD-AO及BDD-EF四个过程中的降解效果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各体系对LVX的降解速率:BDD-AORuO2/Ti-AOEFBDD-EF;而矿化效果:RuO2/Ti-AOEFBDD-AOBDD-EF,经360 min处理后,各体系TOC去除率分别为14.6%,79.4%,90.9%和92.0%。RuO2/Ti-AO体系中不产生H2O2和·OH,其他体系均有H202和·OH生成,电解120 min时生成H202浓度分别为215.3 μM(AO-H202).237.3 μM(BDD-AO)和515.3 μM(BDD-AO-H202),'OH浓度分别为78.0 μM(EF).85.8 μM(BDD-AO)和147.9 μM(BDD-EF),说明BDD的引入可以显著提高H202和·OH的产率,在BDD-EF体系中,BDD与ACF电极存在协同作用,体系氧化能力大于单独BDD与单独ACF作用的简单相加。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 电芬顿 可生化性 螯合 金刚石电极(BDD) 矿化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1 引言13-30
  • 1.1 水体中抗生素物质的危害13-17
  • 1.1.1 抗生素概述13-14
  • 1.1.2 抗生素残留及环境问题14-15
  • 1.1.3 抗生素类药物的主要处理方法15-17
  • 1.2 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17-22
  • 1.2.1 电化学阳极催化氧化17-20
  • 1.2.2 电化学阴极间接催化氧化20-22
  • 1.3 典型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左氧氟沙星22-27
  • 1.3.1 抗生素左氧氟沙星22-23
  • 1.3.2 左氧氟沙星与金属离子螯合现象23-24
  • 1.3.3 左氧氟沙星废水处理研究现状24-27
  • 1.4 论文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27-30
  • 1.4.1 研究目的27
  • 1.4.2 研究内容27-28
  • 1.4.3 技术路线28-30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30-37
  • 2.1 试验药品及仪器30-31
  • 2.1.1 试验药品及材料30-31
  • 2.1.2 实验仪器31
  • 2.2 反应装置31-33
  • 2.3 试验方法33-34
  • 2.3.1 H_2O_2的生成33
  • 2.3.2 ·OH的生成33
  • 2.3.3 Fe~(2+)和Fe~(3+)的转化33-34
  • 2.3.4 电芬顿降解左氧氟沙星34
  • 2.4 分析方法34-37
  • 2.4.1 TOC及UV-Vis分析34
  • 2.4.2 COD、BOD分析34-35
  • 2.4.3 生物急性毒性分析35
  • 2.4.4 LVX含量及有机酸测定35-36
  • 2.4.5 离子色谱分析及氨氮的测定36
  • 2.4.6 降解产物分析36-37
  • 3 电芬顿处理左氧氟沙星废水提高其可生化性37-50
  • 3.1 不同电化学过程降解LVX对比37-39
  • 3.2 电芬顿降解LVX条件优化39-41
  • 3.3 电芬顿降解LVX的可生化性提高41-43
  • 3.4 电芬顿降解LVX的生物毒性变化43
  • 3.5 电芬顿降解LVX的中间产物生成情况43-47
  • 3.5.1 无机离子及有机酸生成43-44
  • 3.5.2 LVX降解中间产物的UPLC-MASS分析44-47
  • 3.6 LVX的EF降解历程分析47-48
  • 3.7 本章小结48-50
  • 4 LVX与Fe~(2+)/Fe~(3+)螯合机理及其对EF降解的影响50-65
  • 4.1 Fe~(2+)/Fe~(3+)浓度对螯合的影响50-52
  • 4.2 pH对LVX结构及与LVX-Fe~(3+)螯合的影响52-54
  • 4.3 测定LVX与Fe~(3+)的螯合比54-57
  • 4.4 电芬顿体系中铁的转化规律57-60
  • 4.5 螫合对电芬顿降解左氧氟沙星的影响60-63
  • 4.5.1 不同过程降解LVX效果对比60-61
  • 4.5.2 Fe~(2+)/Fe~(3+)对EF降解LVX的影响61-63
  • 4.5.3 溶液pH对EF降解LVX的影响63
  • 4.6 本章小结63-65
  • 5 BDD电极强化电芬顿降解左氧氟沙星65-80
  • 5.1 不同阳极氧化过程降解LVX对比65-71
  • 5.1.1 不同阳极氧化去除LVX能力对比65-67
  • 5.1.2 不同阳极氧化对LVX矿化能力对比67-69
  • 5.1.3 不同阳极氧化过程机理分析69-71
  • 5.2 BDD-AO降解LVX条件优化71-72
  • 5.2.1 电流强度对BDD-AO降解LVX的影响71-72
  • 5.2.2 初始pH对BDD降解左氧氟沙星的影响72
  • 5.3 BDD强化EF降解LVX72-79
  • 5.3.1 不同过程对LVX降解及矿化能力对比72-73
  • 5.3.2 BDD-EF体系条件优化73-75
  • 5.3.3 BDD-EF体系中有机酸及无机离子生成75-76
  • 5.3.4 BDD-EF降解LVX历程分析76-79
  • 5.4 本章小结79-80
  • 6 不同电化学过程降解LVX对比总结80-89
  • 6.1 不同过程对LVX的降解及动力学分析80-81
  • 6.2 不同过程对LVX矿化能力比较81-83
  • 6.3 不同过程中LVX降解终产物生成情况83-86
  • 6.3.1 有机酸生成83-84
  • 6.3.2 无机离子产生84-86
  • 6.4 不同过程对LVX降解机理探讨86-87
  • 6.5 本章小结87-89
  • 7 结论与展望89-91
  • 7.1 结论89
  • 7.2 展望89-91
  • 参考文献91-100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00-102
  • 学位论文数据集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伟;;滥用抗生素:威胁人类安全[J];中国减灾;2009年02期

2 吴青峰;洪汉烈;;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物的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年02期

3 曾庆平;;突破抗生素滥用的误区[J];生命与灾害;2011年02期

4 高立红;史亚利;厉文辉;刘杰民;蔡亚岐;;抗生素环境行为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3年09期

5 唐秀能;;请勿滥用抗生素[J];家庭科技;2012年04期

6 ;药企公关无效 抗生素“限制令”9月颁布[J];中国招标;2011年35期

7 景延;;谁是医药市场暴利之最?[J];中国乡镇企业;2005年09期

8 夏志军;;抗生素强制性限用新规将出台企业扩建高烧不退[J];现代养生;2011年06期

9 钟振华;;抗生素企业的三大责任[J];中国处方药;2009年02期

10 王晓阁;;土壤与水体环境中典型抗生素的研究进展[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永红;;抗生素滥用医学与社会后果[A];抗生素质量与安全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周书敏;刘纬;;浅析抗生素应用中的几个误区[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国平;王全溪;;为保证人畜健康 切勿滥用抗生素[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王爱霞;;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A];北京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师资培训班教材[C];2005年

5 徐啸晨;徐啸晨;;我院儿科门诊抗生素应用情况的抽样调查及分析[A];第二十届全国儿科药学学术会议暨首届全国儿科中青年药师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9年

6 史颖;;抗生素的滥用分析[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7 史颖;;抗生素的滥用分析[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8 周筱青;朱士俊;;医院的抗生素应用政策 制定、实施和成效[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2年

9 邢红霞;;抗生素使用管理的几点思考[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辛海莉;;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分析及对策的探讨[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第十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早报特约评论员 张田勘;治滥用抗生素,干预一下好,,但不够[N];东方早报;2007年

2 朱薇;滥用抗生素,可能使国人集体“耐药”[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倪秀萍;明天,我们还有抗生素可用吗?[N];南京日报;2010年

4 首席记者 杨帆 记者 李珩;警惕 抗生素入侵食品[N];重庆日报;2011年

5 吴帅;用正确的方式反抗生素滥用[N];医药经济报;2011年

6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特派记者 胡续发;史贻云委员建议:重点治理抗生素滥用[N];海南日报;2013年

7 叶贤圣 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抗生素滥用需“复方”根治[N];医药经济报;2014年

8 严国进 江苏省东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别让农村成抗生素滥用“重灾区”[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9 彭卓;抗生素滥用拖垮农村病号[N];新农村商报;2014年

10 实习记者 刘欢 通讯员 侯晓菊;医院儿科滥用抗生素最严重[N];北京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英杰;河口水中溶解性物质对磺胺类抗生素光降解行为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2 刘鹏霄;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痕量抗生素的归趋及其减排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3 刘崇海;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与肺部免疫状态的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4 吴维;天津市供水系统中抗生素检测与控制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刘湛军;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紫色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尹国宇;河口近岸氮素的削减途径及抗生素的影响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培;ClO_2消毒过程中抗生素及亚硝基二甲胺的行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唐松林;单分散聚合物SPE微球的合成及其在抗生素等新兴有机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4年

9 叶赛;水环境抗生素分析及全国沿岸陆源排海浓度分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10 王娜;环境中磺胺类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及风险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亭亭;我国抗生素滥用规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吕宏婷;微孔介孔MIL-101的制备及吸附抗生素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纪营雪;电厂飞灰对水体中典型抗生素的吸附特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安情情;磺胺类抗生素与群体感应抑制剂对费氏弧菌的联合毒性及机制初探[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5 杜雪;南昌市四种典型地表水体抗生素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估[D];南昌大学;2015年

6 胡慧;降钙素原动态变化指导长期昏迷气管切开痰培养阳性患者抗生素治疗方案[D];复旦大学;2014年

7 张雁翼;儿童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谭新;中法三家医院新生儿科对晚发型脓毒症的不合理抗生素应用初步调查[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9 王子龙;中药代替抗生素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品质影响[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10 祁彦洁;水中抗生素的检测方法与非生物衰减行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本文编号:6160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6160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c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