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稀有金属改性壳聚糖衍生物对水体中氟离子吸附特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01:00

  本文关键词:稀有金属改性壳聚糖衍生物对水体中氟离子吸附特征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壳聚糖 Ce-CCS Zr-CCS 氟离子 吸附


【摘要】:水体中的氟离子是有益的或是有害的,由它的浓度决定。摄入过多的氟会影响人体元素的代谢,引起牙齿和骨骼氟中毒。因此,有必要降低含过量氟的废水的排放。近年来,水体中氟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天然可再生资源壳聚糖为基体,采用稀有元素(Ce和Zr)对其改性,制备出两种新型除氟剂Ce-CCS和Zr-CCS,并对其制备条件、吸附特征及吸附机理等进行了探讨。利用FTIR、XRD、SEM-EDAX等手段对吸附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探讨了影响氟离子吸附效果的因素,包括吸附剂投加量、初始氟离子浓度、pH值、共存阴离子和吸附时间等。主要结果如下:在交联壳聚糖(CCS)的基础上,利用成本较低的Ce(Ⅲ)改性粉末状壳聚糖,制备得到新型除氟剂Ce-CCS,并研究了CCS和Ce-CCS对F-的吸附特性。Ce-CCS制备过程中,采用环氧氯丙烷作为交联剂,交联时间为23 h。吸附试验中,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Ce-CCS对氟离子的吸附容量比CCS的高,在pH为6,温度为303 K时的最大吸附容量为33.43 mg/g;动力学数据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Ce-CCS对氟离子的吸附是自发的放热过程;吸附机理包括静电作用、强路易斯酸碱作用和Ce-CCS与F-的络合;而CCS则通过氢键来去除氟离子。此外,吸附剂Ce-CCS可以用盐酸有效地再生且具有重复使用的良好性能。为了进一步提高改性壳聚糖对氟离子的吸附容量,实验制备得到通过锆改性的壳聚糖颗粒Zr-CCS,确定选用的交联剂为戊二醛,交联5 h。通过批量吸附实验来评价Zr-CCS对氟离子的吸附能力。在较低的pH值、其他共存阴离子量少的条件下有利于Zr-CCS对F-的吸附;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该吸附过程,吸附过程由化学吸附控制;吸附平衡数据较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在温度303 K和pH未调(6左右)时计算所得的最大吸附容量为48.26 mg/g;热力学参数表明氟离子吸附过程是自发的、放热的;吸附剂Zr-CCS对氟的吸附机理为离子交换以及Zr-CCS与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吸附剂Ce-CCS和Zr-CCS对含氟水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本文所合成的两种稀有金属改性壳聚糖吸附剂与传统的除氟剂相比,具有吸附速率快、易再生、性能稳定等特点,有望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壳聚糖 Ce-CCS Zr-CCS 氟离子 吸附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O647.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19
  • 1.1 氟概述10-13
  • 1.1.1 氟元素的理化性质10-11
  • 1.1.2 水体中氟污染的来源11
  • 1.1.3 氟污染的危害11-12
  • 1.1.4 含氟水的去除方法12-13
  • 1.2 壳聚糖与水处理13-16
  • 1.2.1 壳聚糖简介13-14
  • 1.2.2 壳聚糖的改性14-16
  • 1.2.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16
  • 1.3 稀有金属改性壳聚糖在含氟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16-17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7-19
  • 1.4.1 研究意义17
  • 1.4.2 研究内容17-18
  • 1.4.3 技术路线18-19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19-25
  • 2.1 材料与仪器19
  • 2.1.1 材料19
  • 2.1.2 主要仪器19
  • 2.2 方法与步骤19-24
  • 2.2.1 氟离子选择电极法19-20
  • 2.2.2 表征方法20-21
  • 2.2.3 吸附实验21
  • 2.2.4 动力学方程21-22
  • 2.2.5 吸附等温线22-23
  • 2.2.6 热力学方程23
  • 2.2.7 吸附剂的解析与再生23-24
  • 2.3 本章小结24-25
  • 第三章 Ce-CCS对水体中氟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25-35
  • 3.1 吸附剂Ce-CCS的制备条件25-27
  • 3.1.1 Ce(Ⅲ)改性交联壳聚糖(Ce-CCS)的制备25
  • 3.1.2 交联剂种类的确定25
  • 3.1.3 交联时间的确定25-26
  • 3.1.4 CeNO3·6H2O投加量的确定26-27
  • 3.2 样品表征27-29
  • 3.2.1 红外光谱(FTIR)分析27
  • 3.2.2 X射线衍射(XRD)分析27-28
  • 3.2.3 扫描电镜(SEM)分析28-29
  • 3.3 影响吸附效果的因素29-31
  • 3.3.1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29
  • 3.3.2 起始料液浓度的影响29-30
  • 3.3.3 溶液pH值的影响30
  • 3.3.4 外加阴离子的影响30-31
  • 3.3.5 接触时间的影响31
  • 3.4 模型分析31-33
  • 3.4.1 动力学模型分析31-32
  • 3.4.2 等温线模型分析32
  • 3.4.3 热力学模型分析32-33
  • 3.5 吸附机理研究33-34
  • 3.6 Ce-CCS的解析与再生34
  • 3.7 本章小结34-35
  • 第四章 Zr-CCS对水体中氟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35-45
  • 4.1 吸附剂Zr-CCS的制备条件35-36
  • 4.1.1 Zr(Ⅳ)改性交联壳聚糖(Zr-CCS)的制备35
  • 4.1.2 交联剂制备条件的确定35-36
  • 4.2 样品表征36-38
  • 4.2.1 FTIR分析36-37
  • 4.2.2 SEM分析37-38
  • 4.2.3 XRD分析38
  • 4.3 影响吸附效果的因素38-40
  • 4.3.1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38-39
  • 4.3.2 溶液pH值的影响39
  • 4.3.3 外加阴离子的影响39-40
  • 4.3.4 初始料液浓度和接触时间的影响40
  • 4.4 模型分析40-42
  • 4.4.1 动力学模型分析40-41
  • 4.4.2 等温线模型分析41-42
  • 4.4.3 热力学模型分析42
  • 4.5 吸附机理研究42-43
  • 4.6 本章小结43-45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45-47
  • 5.1 本文主要结论45
  • 5.2 本文创新点45-46
  • 5.3 展望46-47
  • 参考文献47-51
  • 致谢51-52
  • 作者简介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大中;;麦饭石对水溶液中铜(Ⅱ)离子吸附的研究[J];化学通报;1989年11期

2 胡国松;;微机在研究固液界面上离子吸附反应动力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1992年04期

3 赵芳;吴晓芙;周海兰;赵崇;芦鹏;于旭彪;;液/固相单一离子吸附体系的动力学预测模型[J];环境化学;2009年01期

4 张莹;张教强;杨满红;赵海;;纤维素基离子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1年01期

5 刘大中;冯喜平;;麦饭石对水溶液中铜(Ⅱ)离子吸附的研究[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Z2期

6 赵芳;吴晓芙;黄中子;雷电;芦鹏;于旭彪;张艳丽;赵崇;周海兰;;液/固离子吸附体系中的强度因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邓昌亮,徐海宁,王鲁敏;龙口褐煤对氟离子吸附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9年02期

8 谢蓉,陈东明,汪雪琴,何天敬,刘凡镇;氯离子吸附单层对Au(111)电极表面应力的贡献[J];化学物理学报;2002年06期

9 程若男;;用铜离子吸附量评价头发受损程度[J];日用化学工业;2005年06期

10 田宗波;;黄河泥沙对汞离子吸附初探[J];水资源保护;198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佰昌;张玉军;向国强;刘泊良;;碳纳米管负载氧化铝材料对水中铜离子吸附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芳;蛭石—水溶液体系中锌、镉离子吸附特性与离子吸附理论[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李海明;壳聚糖基复合材料制备及铜离子吸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茹;包头矿区土壤腐殖酸的分离、提取及其与稀土离子吸附络合反应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丹丹;基于HA和MOF功能材料的构建及其在离子吸附、载药和荧光传感方面的应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3 刘倩;稀有金属改性壳聚糖衍生物对水体中氟离子吸附特征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秦承欢;海水中钙离子吸附特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刘毅霖;液固体系Mn~(2+)离子吸附反应的特征曲线与自由能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6 姚咏歌;液/固体系Cu~(2+)离子吸附反应的特征曲线与自由能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7 彭婧;液固体系Pb~(2+)离子吸附特征曲线与自由能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8 王永好;有机改性膨润土对某些金属离子吸附的系列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9 丁毅;山西平朔风化煤对铜离子吸附作用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10 肖宁;高效铜离子吸附酵母菌的筛选及其吸附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427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6427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e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