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莠去津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和机理及其修复效果

发布时间:2017-08-19 10:44

  本文关键词:莠去津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和机理及其修复效果


  更多相关文章: 莠去津 微生物降解 降解途径 生物修复


【摘要】:莠去津在上世纪50年代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开发,由于成本低、除草效果好,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莠去津主要用于玉米、高粱、甘蔗等,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长期大量频繁使用莠去津导致农田土壤及周围水体的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威胁人类健康,同时,其在农田土壤的残留对后茬敏感作物造成一定药害。本文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莠去津降解菌,研究降解菌对莠去津的降解特性及其可能的代谢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到以莠去津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降解菌群,通过16S rDNA及形态特征分析,混合菌由10种不同属细菌组成,分别是脂肪杆菌属(Pimelobacter sp.)A1、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 A2、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 A3、屈曲杆菌属(Ancylobacter sp.) A4、戈登氏菌属(Gordonia sp.) A5、黄色杆菌属(Xanthobacter sp.) A6、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 A7、假黄杆菌属(Pseudoxanthobacter sp.) A8、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sp.) A9、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 sp.) A10,其中对莠去津有降解效果的为A3、A4、A6、A7。混合菌含有三嗪水解酶基因trzN、羟基莠去津乙胺基酰胺水解酶基因atz B、N-异丙基三聚氰酸一酰胺异丙胺基酰胺水解酶基因atzC、莠去津氯水解酶基因atzA、三聚氰酸酰胺水解酶基因trzD。A3、A4、A5、A6、A7含三嗪水解酶基因trzN; A3、A4、A6、A7含羟基莠去津乙胺基酰胺水解酶基因atzB,A3含有N-异丙基三聚氰酸一酰胺异丙胺基酰胺水解酶基因atzC。混合降解菌对莠去津的降解主要受浓度、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在pH7.0、30℃条件下,1mg/L莠去津48h降解率为70.0%,10mg/L莠去津48h后浓度已经低于检测限(0.01mg/L), 100mg/L莠去津经48h培养后降解率为65.2%;在pH7.0、10mg/L条件下,20℃时培养72h莠去津降解率为58.6%,30℃时培养72h莠去津残留浓度已经低于检测限,40℃时没有降解效果;在30℃、10mg/L条件下,pH7.0时经48h培养莠去津残留浓度已经低于检测限,pH9.0时48h后莠去津降解率为85.8%,pH5.0时没有降解效果。不同条件下降解速率大小为100mg/L 10mg/L1mg/L,30℃20℃40℃, pH7.0pH9.0pH5.0。UPLC-Q-TOF-MS和HPLC-MS/MS检测结果表明混合菌对莠去津的代谢产物包括羟基莠去津、N-异丙基三聚氰酸一酰胺、三聚氰酸以及脲基甲酸盐,混合菌对莠去津的降解属于矿化过程,涉及脱氯水解、脱烷基、脱胺水解、开环等作用方式。毒理实验结果表明,混合菌对莠去津的降解为解毒过程。水培试验中,与单独添加莠去津处理组比较,加菌加莠去津处理中水稻株高、鲜重、和干重的抑制率分别减少了39.6%、40.0%、40.9%,与对照处理基本一致;土壤试验中,与添加莠去津处理组比较,加菌加莠去津处理中水稻株高、鲜重、干重的抑制率分别减少了30.3%、33.3%、14.2%,与对照处理基本一致。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混合菌可以有效降低莠去津对水稻生长的抑制。
【关键词】:莠去津 微生物降解 降解途径 生物修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92;X172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3
  • 1.1 莠去津的理化性质12
  • 1.2 莠去津的作用机理及应用12-13
  • 1.3 莠去津的环境行为13-18
  • 1.3.1 莠去津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13-14
  • 1.3.2 莠去津在环境中的迁移14-15
  • 1.3.3 莠去津在环境中的降解15-18
  • 1.4 莠去津的生态效应18-21
  • 1.4.1 莠去津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18-19
  • 1.4.2 莠去津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19-21
  • 1.5 莠去津污染的修复途径21-22
  • 1.6 本研究的提出和意义22-23
  • 第二章 莠去津降解菌群的富集、群落组成及降解基因的克隆23-54
  • 2.1 引言23
  • 2.2 材料和方法23-29
  • 2.2.1 药品试剂23-24
  • 2.2.2 设备和仪器24
  • 2.2.3 培养基24-25
  • 2.2.4 莠去津降解菌的驯化25
  • 2.2.5 培养基中莠去津的提取25-26
  • 2.2.6 分离株总DNA提取及16S rDNA扩增26-27
  • 2.2.7 分离株及混合菌群莠去津降解基因的扩增27-28
  • 2.2.8 莠去津的降解实验28-29
  • 2.3 结果与讨论29-52
  • 2.3.1 降解菌的驯化及其组成29-39
  • 2.3.2 单一菌株对莠去津的降解及其降解基因39-52
  • 2.4 小结52-54
  • 第三章 莠去津的微生物降解特性54-65
  • 3.1 引言54
  • 3.2 材料与方法54-57
  • 3.2.1 药品试剂54-55
  • 3.2.2 设备和仪器55
  • 3.2.3 培养基55-56
  • 3.2.4 降解菌菌液的制备56
  • 3.2.5 莠去津微生物降解56
  • 3.2.6 无机盐培养基中莠去津的提取56-57
  • 3.2.7 莠去津的HPLC检测条件57
  • 3.2.8 莠去津添加回收率试验57
  • 3.3 结果与讨论57-64
  • 3.3.1 莠去津的添加回收率57-58
  • 3.3.2 浓度对莠去津生物降解的影响58-61
  • 3.3.3 温度对莠去津生物降解的影响61-62
  • 3.3.4 pH对莠去津生物降解的影响62-64
  • 3.4 小结64-65
  • 第四章 莠去津的微生物降解途径65-89
  • 4.1 引言65
  • 4.2 材料和方法65-70
  • 4.2.1 药品试剂65-66
  • 4.2.2 设备和仪器66
  • 4.2.3 培养基66
  • 4.2.4 降解菌A3的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特征66
  • 4.2.5 降解菌A3的生长曲线66-67
  • 4.2.6 莠去津降解产物的研究67
  • 4.2.7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67-70
  • 4.2.8 莠去津微生物代谢途径的验证70
  • 4.3 结果与讨论70-88
  • 4.3.1 降解菌A3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71-73
  • 4.3.2 降解菌A3的生长曲线73
  • 4.3.3 莠去津降解产物分析73-84
  • 4.3.4 莠去津代谢途径验证84-88
  • 4.4 小结88-89
  • 第五章 莠去津的微生物解毒89-98
  • 5.1 引言89
  • 5.2 材料与方法89-92
  • 5.2.1 材料与药品89-90
  • 5.2.2 水培营养液90
  • 5.2.3 仪器与设备90
  • 5.2.4 试验方法90-92
  • 5.3 结果与讨论92-97
  • 5.3.1 无机盐培养基中莠去津的解毒92-94
  • 5.3.2 土壤中莠去津的解毒94-97
  • 5.4 小结97-98
  • 第六章 结论98-100
  • 参考文献100-114
  • 致谢1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浩华;伊雄海;陆贻通;;内分泌干扰物莠去津对鲫鱼血清激素的影响[J];生态毒理学报;2007年02期

2 曲小姝;张吉波;王亚红;韩新豹;;水法合成莠去津新工艺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曲小姝;栾键;吕玲玲;王亚红;;溶剂法生产莠去津工艺的改进[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4 王坤;汪殿荣;李杰;;烟嘧磺隆.莠去津悬浮剂防除春玉米田杂草效果初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4期

5 朱鲁生;王金花;王军;辛承友;赵秉强;谢慧;钱博;;除草剂莠去津对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毒理学报;2006年01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素娜;孙艳秋;刘限;李婉莹;高增贵;;莠去津在沈阳地区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分析[A];“创新驱动与现代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王军;朱鲁生;谢慧;孙瑞莲;徐荣娟;徐琦峰;张夫道;;莠去津对四种长期定位施肥土壤的呼吸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许贤;王贵启;樊翠琴;李秉华;苏立军;;莠去津与异丙草胺最佳混配比例筛选研究[A];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朱鲁生;辛承友;王倩;刘爱菊;王军;谢慧;王秀国;;莠去津高效降解细菌HB-5的固定化研究[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淑清;刘限;姚远;李婉莹;高增贵;;莠去津和烟嘧磺隆对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A];“创新驱动与现代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水清 于丹;甜玉米对莠去津敏感[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2 凡灵;加拿大继续保留莠去津使用[N];农资导报;2008年

3 管文静;美国重开莠去津安全性评价[N];农资导报;2009年

4 河南长垣县樊相镇科委 罗浩然;莠去津除草要慎重[N];河北科技报;2002年

5 方圆;莠去津残留期长,,后茬敏感作物易受害[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1年

6 黄明明;生鲜乳“莠去津”检测法获突破[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尚玮民;您还在超量使用莠去津类除草剂吗[N];河南科技报;2006年

8 元建芳;玉米田除草药剂[N];山西科技报;2003年

9 费国华;欧盟限制使用七种除草剂[N];国际商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晓斌;吉林省玉米种植区耕层土壤中莠去津和乙草胺残留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董新凤;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用于除草剂多残留检测及莠去津降解规律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栻;莠去津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和机理及其修复效果[D];浙江大学;2016年

2 王百川;多菌灵、莠去津、吡虫啉在土壤中的竞争吸附与迁移[D];浙江大学;2012年

3 谢蓉;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莠去津竞争性金标试纸条研制[D];浙江大学;2012年

4 代淑华;典型吸附剂对莠去津的吸附与淋溶特性的影响研究[D];济南大学;2014年

5 辛承友;细菌HB-5及其固定化在土壤污染修复和莠去津生产废水处理中的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6 吴晓丽;除草剂莠去津对黑土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7 苏郡;土壤施肥对HB-5菌株降解莠去津及去毒效应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杜浩;莠去津污染土壤的生物强化修复及其细菌群落动态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9 范友虎;莠去津和硝磺草酮在环境中的迁移行为与光催化降解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王琪;莠去津高效降解菌降解途径的研究及其降解基因的克隆[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00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700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c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