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的延安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22:36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足迹的延安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土高原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全球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区域,选取位于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市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延安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延安以及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服务功能整体提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3年延安市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3040 hm2、0.5977 hm2、1.0892 hm2、1.5590 hm2,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大;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3年延安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2.2729 hm2、2.2043 hm2、2.0641hm2、1.9880hm2,可见延安市人均生态承载力逐渐降低。说明延安市的发展对环境资源造成了压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将有效较小延安地区生态足迹、增加生态盈余,这也是增强延安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2)在延安市生态足迹中,化石能源地的贡献最大,化石能源占总生态足迹的比例从2000年的83.29%增加到2013年的96.62%,如果不开发新能源以代替部分化石能源的消费,那么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及比例仍有可能继续增加。积极开发清洁能源以代替化石能源的消费在减小延安市生态足迹、促进延安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首当其冲。(3)延安市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对延安市生态足迹产生了影响。随着延安市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对肉、蛋、奶以及瓜果蔬菜、茶叶的消费越来越到,而每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从2000年的193kg下降到2013年的123kg,降幅为36.39%。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增加了延安市牧草地、森林这两种生产性土地面积在生态足迹中的比例。(4)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3年延安市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2、0.82、0.72、0.68,从2000年到2013年延安地区生态足迹多样性逐渐降低,这表明该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 延安 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X2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导言11-16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4
- 1.2.1 国外研究进展12-13
- 1.2.2 国内研究进展13-14
- 1.3 研究内容14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4-16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6-21
- 2.1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分析方法16-20
- 2.1.1 可持续发展分析的基本原理16-17
- 2.1.2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17-20
- 2.2 数据来源20
- 2.3 数据处理方法20-21
- 第三章 延安地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21-29
- 3.1 延安地区自然资源概况21-25
- 3.1.1 延安地区气候特征21-24
- 3.1.2 延安地区地貌特征24
- 3.1.3 延安地区土壤特征和土地利用状况24
- 3.1.4 延安市水资源特征24-25
- 3.2 延安市人口与经济25-28
- 3.2.1 延安市的人口25-26
- 3.2.2 延安市经济状况26-28
- 3.3 小结28-29
- 第四章 基于生态足迹的延安市可持续发展分析29-42
- 4.1 延安市化石能源和生物资源消费的生态足迹29-34
- 4.1.1 延安市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29-30
- 4.1.2 延安市生物资源消费生态足迹30-34
- 4.2 延安市产量因子的测算34-38
- 4.3 延安市总生态足迹计算38-40
- 4.4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40
- 4.5 小结40-42
- 第五章 基于生态足迹的延安市生态承载力研究42-49
- 5.1 生态承载力计算42-46
- 5.2 延安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分析46-48
- 5.3 小结48-49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49-52
- 6.1 结论49
- 6.2 讨论49-50
- 6.3 延安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50-52
- 6.3.1 调整能源结构50
- 6.3.2 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全民环境保意识50-51
- 6.3.3 革新发展理念,发展低碳经济51
- 6.3.4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从身边小事做起,实现可持续发展51-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56
- 个人简介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莉,陈治谏,沈兴菊;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2003年生态足迹调查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2 吴志峰;胡永红;李定强;匡耀求;;城市水生态足迹变化分析与模拟[J];资源科学;2006年05期
3 赵卫;刘景双;孔凡娥;;区域生态足迹情景预测——以吉林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7年01期
4 姜倩倩;迟美玲;周燕;闵元媛;宋志伟;;大学校园的生态足迹探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8期
5 曹辉;陈秋华;;福州市旅游生态足迹动态[J];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6 赵卫;刘景双;孔凡娥;窦晶鑫;;城市化对区域生态足迹供需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1期
7 刘建兴;王青;孙鹏;顾晓薇;李广军;;中国1990~2004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效应的分解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01期
8 谢新源;陈悠;李振山;;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8年01期
9 王军;刘建兴;张素s
本文编号:781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78132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