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和环境_生态危机对旅游的影响_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与应对措施
本文关键词:生态危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baby帅哥已老
1 楼 2015-11-14
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与应对措施
生态危机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出现的。人类关注生态危机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1962 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希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用生态学原理揭示了农药的危害性,为人们敲响环境问题的警钟。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环境问题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他们认为人类在对自然界的开发与征服的同时,正在掠夺子孙后代的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正在缩小,自然灾害将空前地增多并趋向恶化,整个人类的生存面临困境。这一研究成果奠定了环保理论的基础。后来,生态问题得到了联合国及有关组织的重视。1972 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讨论环保问题的第一次国际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1983 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1992 年来自158 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国际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 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全球发展战略。同时越来越多的专家也不断关注和研究全球生态问题,为解决生态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方案。
但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生态危机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越来越严重。那么,生态危机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对生态危机根源的认识不同,解决生态危机的策略也就不一样。只有明确了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才能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分析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并试图找到应对生态危机的有效措施。
一、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吗
学术界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探讨出现了不少成果,一般都是吸收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如崔永杰介绍了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戴维·佩珀的观点。佩珀肯定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因为资本主义的成本外在化倾向直接导致了生态帝国主义的产生,加剧了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解决这一危机的出路在于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吴苑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价值观进行探讨,认为西方工业文明因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本性深植于自身,而不可能缓解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反倒直接导致了人类陷入更加深重的生存危机之中。西方发达国家选择生态文明,实际上是以生态文明掩盖生态帝国主义的本性。通过假借发展生态文明,掠夺、侵占和控制他国的生态资源,把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把自己的发展成本转嫁到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生态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新形态、新变种,比工业帝国主义的危害更深刻、更持久、更广泛,其手段也更加隐蔽。吴苑华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工人阶级异化的根源,是生态资源无节制消耗的真正根源.
有些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也认为,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如陈学明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世界观是当今世界唯一能指引人们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陈学明分析了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认为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最有价值之处,是论述了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资本主义的利润原则,由资本逻辑带来的。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就是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人类要消除生态危机,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真正和谐的关系的最大障碍就是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对当今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如果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要摆脱生态危机就只能是梦想。消除生态危机就是一场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人类反对生态危机与反对资本主义应当是同步的.
生态马克思主义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要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从根本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揭示无疑是深刻的。但是,能不能笼统地说,生态危机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制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生态危机。如果依据上述观点,我国的生态危机也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吗?
不可否认,生态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危机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如果把我国生态危机的根源也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不是没有分清我国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就是回避矛盾,有意推卸责任。必须认识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要进行具体分析。
二、西方生态危机根源于人与自然对立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西方社会的生态问题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出现的。工业革命结束了农业文明而创造了全新的工业文明。在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过去被动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干预和改造自然。人类凭借机器设备等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把自然看作是可以无限制地掠夺和征服的对象,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求。
人类陶醉于改造自然的成就之中,又进一步强化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性,把自然看作是被动的可以被人类征服和掠夺的对象,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人类价值的独特性与优先性,自然是从属的服务于人的对象,忽视了自然作为独立系统的客观性和规律性,特别是忽视了人对自然的依存性和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在这样价值观的支配下,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私欲,向自然界不断地索取人类可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而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着资本主义的再生产,甚至也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由此看来,西方生态危机表面上是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而本质上是由于人与自然主客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因为人的生产活动是受价值观支配的。工业革命之前没有出现严重的生态问题,不是由于当时不存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而是由于当时科技的落后制约了人的生产能力,使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破坏还不至于产生生态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只要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存在,就必然会出现生态危机。至于说这样的生态危机是发生在封建社会还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又与生产力水平有一定的联系。在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有久远历史传统的。
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就认识到了人的价值,要以人的需要欲望作为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后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注重发挥人具有理性的特点,而且认为人的欲望应该服从于人的理性。不过,同时仍然存在着伊壁鸠鲁学派注重享乐的价值观。在中世纪反对宗教神学的过程中,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造成了物我二元论的产生,人是可以认识改造世界的主体,而自然则是被认识和改造的客体。由此加剧了人类认识探究自然的活动。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以及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都进一步强化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启蒙运动又高扬了人的主体意识与自由精神,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成为资产阶级冲破封建藩篱的思想动力。独立、自由、平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内化到人们的行为当中。“人是目的”( 康德) 的意识形态为人们反对封建神学、摆脱政治压迫、获取自身解放无疑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但是启蒙理性在强调个人主体地位的同时,把人和自然的关系推向了二元对立的境地。人对自然的敬畏感消失,自然成为单纯的对人有用的存在物。同时,“人是目的”观念也暗示着其他皆为手段,其他皆可以成为人追求自身幸福权利的手段,这种观念也助长了人类中心主义。“在资本追求利润的推动下,人开始了对自然前所未有的征服。人在自身社会环境中获得解放的巨大力量转化成征服自然过程中的巨大动力,并且走过了头,衍生出一种巨大的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力。”
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促成了人追求自由、平等权利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同时也为人对自然进行控制和掠夺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根据。
三、中国生态危机根源于采用了西方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中国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比西方晚了半个世纪。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一直都是个农业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实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循环与平衡。另外,中国传统的建筑多为土木、石木、砖木结构,这种建筑形式最大程度地保持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虽然在历史上也都存在人为的战争和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自然修复,生态环境还可以恢复如初。因此,在我国的工业化开始之前,是不存在当今意义的生态问题的。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央就提出要把工作中心转移到城市,使我国尽快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化问题就成为全国人民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主要借鉴了苏联工业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了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了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一化三改”,工业化是首要任务。当时存在着把工业化等同于现代化的错误认识,把工业化的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准。由于我国钢铁产量远远低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为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掀起了“赶英超美”的“大炼钢铁运动”,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土法炼制了大量的劣质钢铁和废渣,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文革期间,虽然在 1973 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但环保工作并没有得到重视。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大量引进西方的技术设备和工业化模式,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采矿业由于投入少见效快得到了迅速发展,另外发展了冶炼、化工等许多高能耗、污染重的行业,在生产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 1980 年到 1993 年,我国相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十几部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不过,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片面追求GDP 的评价体系没有改变,这一时期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越来越严重。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由于联合国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 世纪议程》对我国的约束作用,加上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迫使我们不得不重视环保问题。1995 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 “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就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战略。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避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的理念,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环保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从借鉴西方的工业化模式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两型社会”的提出,到“美丽中国”发展目标的确定,从工业文明弊端的显露到生态文明观念的落实,表明我们对生态危机根源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必须抛弃西方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维模式在生态文明时代的可能贡献
如前所述,西方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根源于西方人与自然对立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因此,抛弃西方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必须抛弃西方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才能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生态文明时代对于应对生态危机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在《易传》中得到最明确的阐明。《易传》有这样的表述: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雷。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按照《易传》的观点,天地、四时、日月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准则,圣人效法天地、四时、日月,普通人又以圣人为效法的榜样,于是整个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都有了秩序。
人道以天道为准则。
“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不同于西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扬宇宙生命一体化; 二是倡导尊重一切生命价值、兼爱宇宙万物的平等意识; 三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观念; 四是人道服从天道,顺应自然规律的礼法意识.“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不是把自然看作是外在于人类的、被人改造利用的客观对象物,而是把自然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体,人类是自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人道服从于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类效法的对象,自然法则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人类的农业活动要根据 24 节气来安排,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伦理原则要根据天道来规范。
“天人合一”的观念通过一整套的伦理道德规范贯彻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化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当中,人们也会自觉地、习惯于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有秩序地进行生产和生活。因此,在传统社会“天人合一”观念支配下,必然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系统的平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应对当今的生态危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 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的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 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向增强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模式的转变; 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这个方面,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发挥重大的作用,有利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永杰。 戴维·佩珀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诠释与重构[J]. 理论学刊,2012( 12) : 5 -9.
[2]吴苑华。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价值诉求[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 12) : 19 -25.
[3]陈学明。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N]. 文汇报,2010 - 02 -22.
[4]万希平。 当代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的内在文化价值观根源---一种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理论考察[J]. 唯实,2010( 10) : 40 -43.
[5]张韶春。“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J]. 社会科学辑刊,2005( 2) : 26 - 28.
[6]张运菊。“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 6) : 91 -94.
本帖地址:
屾駑
2 楼 2015-11-14
先秦儒家节俭思想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科学与技术起着关键的作用。 新的科学技术改变了 21 世纪的面貌,但是人们在从科学技术获取利益中,离自己的家园越来越远。 世界上每天都发生触目惊心的事情,每天都有动植物从地球上灭绝,每天都有土地变成沙漠,森林面积一天天减少,空气中的有毒物质越来越多,城市里已经看不见蓝天和阳光,生命中最重要的水已经被严重污染,我们吃的食物里充满了化学药物……所有这些问题已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所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先秦儒家的节俭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1 儒家节俭思想的主要内容
节俭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我国的节俭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夏朝的统治者禹,以力行节俭而彪柄史册。《 论语·泰伯》中有“ 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以救民济世为己任,对酗酒之患,更有先见之明。 而夏桀暴政,整日浸泡在酒色中不能自拔,最终商部落的首领汤率领部下灭掉了夏朝。商朝统治者目睹前车之鉴,虽有所警觉“, 慎乃俭德,惟怀永图”(《 尚书·太甲上》)。 但当权者剥削阶级的劣根性却依然故我“, 惟怀永图”的愿望,最终不过是水月镜花。 直到周朝,节俭的思想才被人们普遍接受认可。“ 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无载尔伪。 ”(《 周官》)周朝统治者力倡节俭保民,反对追求享乐、挥霍无度的生活方式,为周王朝的兴盛立下了卓着的功勋。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相应的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节俭思想也在这一大的文化背景得以丰富和发展的。
1.1 孔子的节俭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是我国古代的着名的思想家,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节俭思想集中反映在《 论语》中,以“ 礼”为核心,从个人和国家两个方面提出应该遵循克俭和节用的原则。
1.1.1 个人方面。 在个人生活方面,孔子主张要自觉地节制欲望,要克俭,将俭与温、良、恭、看做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 在穿衣方面,他认为“ 衣弊媪袍,与衣狐裘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论语·子罕》)。在饮食方面,他认为“ 饮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学而》)。 在住房方面他曾经就自己住过的简陋的房子这样评价“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论语·颜渊》)。 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生活是非常简朴的,从不追求奢华的生活,为自己的学生也作出了榜样。
1.1.2 在国家方面。 在国家财政方面,孔子把节用和爱人两方面联系起来,坚持“ 节用而爱人”的做法。孔子认为要想治理好诸侯国,在处理政事时要谨慎小心,节省财政开支;要诚信于民,爱护官吏。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孔子主张爱护生命,节约生活。 古代的农业社会由于粮食作物匮乏,会以钓鱼和打猎为补充,孔子也不例外。 但在钓鱼和打猎的同时,他主张“ 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 意思是说在钓鱼时不要用大网将水中的鱼一网打尽,射鸟时不射杀从远归来的鸟,这都是为了保证他们能够繁衍生息,一代代发展下去。 由此可见,孔子的“ 手下留情”,是对珍稀动物的保护,蕴含着生态意识。
孔子一生过着节俭生活, 其中包含爱惜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思想。 他不仅自己节俭意识强烈,而且对其学生也严格要求,反对外在的奢侈。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有限的情况下,他的这种节用观起到了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缓解民众疾苦的同时,能够使他们维持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保护了生态资源。 在生产力发达的现代,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更应该大力提倡节俭观。
1.2 孟子的节俭思想。 孟子是及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着,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并作出了重要发展。 孟子思想的突出特点就是民本主义思想,因此,孟子的节俭思想也具有了民本主义特色。
一方面,孟子提倡仁政。“ 仁也者,人也。”(《 尽心人》)人如何成为仁,应该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孟子有“ 五十衣帛”“、 七十食肉”的重要主张。
人类过着一种有节制的生活, 既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 又不要求过多,以满足无穷无尽的欲望。 另外,孟子还注重人们精神情感的需要。
“ 人之于身也,兼所爱。 兼所爱,则兼所养也。 ”(《 告子上》)这里的身是指身体,但不只是形体,他还包括人的心理、精神方面。
另一方面,孟子对国君的欲望也给出了要求。 孟子也强调国君的欲望和要求应该和民众联系在一起,应该以民生为基础。“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通过节俭,不仅使老百姓在经济上富裕了,而且体现出了君王对老百姓的体恤。
在节约资源方面,重视对动植物的保护。 在讲学的过程中,凡是涉及猛兽的地方,孟子都是使用了“ 驱”字,而不是“ 杀”字。“ 周公相武王诛纣……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滕文公下》)如果大开杀戒,用不了多久,这些动物就会消失,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1.3 荀子的节俭思想。荀子是另一位儒学大师,继承儒家思想的礼治思想,同时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 节流开源”的节俭思想。
荀子主张满足人的欲望, 但不是无限制的满足人的一切欲望“, 礼”的作用在于“ 养情”而“ 节欲”. 他认为,人人都有自然欲望,这是天然合理的,一般人与圣人并无区别,守门之人与国君并无区别;但是“, 礼”规定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享受。 对于庶民来说,荀子主认为他们应该拥有基本的生活资料,以此为准则不能有超越。 日“: 圣王之生民也,皆使富厚,优犹知足,而不得以有余过度。 ”
对于封建统治者,荀子主张应该与庶民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封建的统治秩序。 曰“: 圣王财衍以明辨异,上以饰贤良而明贵贱,下以饰长幼而明亲疏。”
一般地说,荀子主张“ 富国”而“ 裕民”,即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 先秦时期节俭思想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先秦儒家的代表都崇尚节俭,主张以“ 俭”为德,这对于生态环境起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实现对自然界的资源、社会上的财富的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在当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不断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在不断的加大。 面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 19 世纪,恩格斯就警告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的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得胜了,“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了,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
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我们应该学习先秦儒家思想中反对奢侈浪费的行为,树立节俭思想。
2.1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节俭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沉淀, 源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的资源稀缺性,加之不可再生的特点。 所以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前提下,为更好地保证子孙后代对于资源的渴望,我们必须学会节俭。
儒家思想中在对待自然界的生命问题上就鲜明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孔子在钓鱼和狩猎问题上,一贯主张不用网打鱼,不射杀归巢的鸟,这些都是为了它们能够繁衍生息,保证后代延续下去,不会出现消失和灭绝的现象。 孟子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和各种资源的保护。
“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 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他反对打破农作物的耕种时节,反对用比较密的网捕鱼,反对不按时令对在生长期的树林进行砍伐,如此一来就可以避免造成生态的破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 1972 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中国政府对此十分关注。 在 1995 年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在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年湖南考察时也强调“ 我们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多人口,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同时,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 各级都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
2.2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形成社会节俭风气。 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更多地追求眼前的物质享受,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消极的价值导向。 儒家节俭思想的代表人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丧葬、音乐等方面的节俭思想,对于当前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地大物博在人口众多的面前也显得有些淡薄,人均资源是非常有限。 另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环境恶化带来的压力日益增大,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又会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难以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将我国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生产方式转变成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除去国家的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之外,必须在全社会形成节俭的风气,在全社会树立节约的意识和观念。
2.3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树立节约意识。 在当今社会中,浪费、过度消费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是有悖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在 2006 年 3 月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 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讲话中提到“: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节约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人可能在头脑中不再有节俭的意识,总会想到自己的这一点根本算不了什么。 在这里我们要认清一个现实就是,虽然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非常少。 就拿粮食来说,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很高,而且种植面积也很大,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进口粮食的国家,国家也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 再想一想,我们平时用的一次性的筷子是用树木造成的; 我们用的电是依靠煤炭燃烧发电;我们穿的貂皮衣服是以杀害动物获得的,等等。 长此以往,这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 以此,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我们要树立节约意识。
参考文献
[1]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
[2]朱熹集注,金良年导读,胡真集评。孟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72.
[3]《 荀子·正论》
[4]《荀子·富国》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习近平。防止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论英雄[N].人民日报,2013-11.
[7]胡锦涛。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次会议[N].人民日报,2004-3-13( 1)。
[8]孟祥坤。墨子的节俭思想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价值[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3)。
AAAAAALynnAnge
3 楼 2015-11-14
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建议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突飞猛进,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人们却对雾霾、PM2.5 等环境问题束手无策。虽然国家近年加大了对环境破坏的惩处和治理力度,但以前盲目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破坏,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
究其原因:a.地方政府片面追求 GDP,把 GDP 的增长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目标;b.经济的过快增长、盲目开发,忽视发展规律,不重质量,只重数量的粗放型经济,必然会带来济源环境的加速恶化。
据中科院调查统计,目前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到 GDP 总值的17%,已经超过 7.5%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污染已经超出损失的承受范围。这种环境状况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否则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无地可种、无饭可吃。
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已越来越波及到小城镇生态环境。也许,多数人都认为,小城镇生态完好,未被破坏,是一块“处女地”,即使被污染了一点,问题也不大。但实际上,很多“污染大”“产出低”“高能耗”的企业为规避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惩罚,将企业向环保法规不严的小城镇迁移。而有些官员们,他们所在地偏僻、招商难,认为这是难得发展机遇,还能做出“政绩”,哪管是否对环境的评价,而这些“招商”进来的污染企业对小城镇未经规划,天然的生态的破坏确是难以想象的,甚至靠几代人的治理都难以恢复,短期是看不出环境影响,这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1 小城镇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
1.1 企业规避政策、逃避惩罚
近年来,政府提出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设备,产能升级,经济“新常态”,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企业表面上对政府制定的环保政策、法规“惟命是从、严格执行”,但暗地里却为了经济效益,依旧使用陈旧设备、落后产能,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而且还利用小城镇政府疏于管理、政策漏洞违规生产,一味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即使被政府多次罚款,甚至关停也偷偷生产,置法律法规于不顾。
1.2 地方政府保护性政策
许多小城镇地方经济落后,发展滞后,相关经济配套不能到位,致使一些环保好的大企业、大集团等绿色产业不到这里来。为完成上级制定的考核目标,增加地方税收,一些地方政府只得让一些“污染”企业进来,先解决眼前利益,边生产边治理,至于对地方环境的长期性影响,则交给下一任政府解决。甚至有的招进来的企业是换取地方“面子工程”,以求官员好好升迁,害苦的还是地方百姓。
2 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2.1 企业环保观念淡薄,政府环保手段有限
尽管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对企业形不成真正的制约,最多对一再污染的、而且民怨很大的企业罚点款,增加财政收入。如我县一乡镇的大型奶牛场,是招商引资项目,而且市里领导牵头的,几万头奶牛每天排出大量的屎尿,附近老百姓无法生活,多次上访,县环保局也不敢关停,只得罚款,派人蹲守。环保部门惩戒污染企业时,有时受到上面说情等多种阻力而不了了之。企业管理者缺乏环保意识、观念,发展实业,振兴国家经济是企业责任,但违背环保政策,污染环境是触犯刑法,更是对子孙的犯罪。
2.2 地方经济发展优先环境保护
地方政府踩着所谓西方的发展路子,“先发展,后治理”,先经济发展上来,再拿钱治理环境,把环境保护放在次要地位,除非发生大的环境污染、媒体曝光、上面问责。否则没人去管的。一方面地方政府表面高喊重视环境,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政府暗地又将环境保护置于脑后,一方面上面政府只重视经济考核指标,对环境污染听之任之;另一方面地方官员为自身升迁,甚至是企业“好处”的喂养下,大力庇护,以政策掩饰。
3 小城镇生态环境几点保护性建议
3.1 改善政府考核机制
不以经济增长作为唯一考核标准,同时将公众环境评价、环境质量、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当地政府考核目标。
3.2 加强环保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
对排放企业,严格其排放行为,落实总量消减目标,建立排放申报制度,做到 24 小时电子监管,最终实现企业依法依规生产排放。
对偷排偷放、污染较大、影响大的企业,有关部门可不需上报,直接开出罚单,责令停产整顿,有关责任人行政处分,直至拘留。对执法部门和相关人员失职、渎职、腐败行为的一旦有企业群众举报,查实清楚,绝不姑息。
3.3 培养全社会监督机制
治污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PM2.5 的指标关乎我们每个人健康生活,让全社会人人动起来,多几双眼睛,最终让蓝天白云永远在天空。
4 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可行性办法
4.1 鼓励企业生产转型,建立可持续发展
原先引进的粗放型经济,可发展为循环经济,把传统的“资源- 产品 - 废弃物”的直线发展模式,变为“资源 - 产品 - 二次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节约了资源,做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②大力吸引人才,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小城镇地处偏僻,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技术创新所需资金要贴息贷款,建立好服务平台,政府还就企业所需土地、资金给予优先照顾、支持;③引导企业发展特色经济、绿色经济。
政府引导企业根据当地地理、人文优势,发展当地特色经济,打造特色品牌。“绿色经济”要求在设计新产品时,从材料的选择、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包装、运输方式以及产品的使用过程等方面综合考虑资源优势和环境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对环境污染。
4.2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政府除政策性支持外,还要从财政上拿出一部分资金治理已经被污染的土地、山川、河流,加强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绿化山川工作,减少环境进一步恶化。
669461531
4 楼 2015-11-14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策略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是人口聚居地与货物集散地,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代表着国家的发展水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住房紧缺、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如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重视环境问题,那么会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降低城市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基础,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加以重视与改善。
1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城市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对城市土地的利用与改造,对城市生态环境或多或少都有影响。一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而城市的发展水平对城市建设的规模与技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向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确保市民的正常生活秩序。由此可知,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互为因果,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因此要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发挥应有的功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服务。
2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城市热岛效应、环境污染等,对居民的工作、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土地占用问题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城市住房还是交通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土地。其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机动车辆大量增加,交通建设迅速发展,道路向外蔓延。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农田用地的占用。同时由于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有相当一部分人从市区的高层建筑搬到底层的带有园地的宅院里居住。这必然会占去大量的土地。
2.2 大气污染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与工业的发展,汽车尾气、工业生产、日常发电向自然界排放了大量的空气污染,超过了自然界的负荷,给人类的身体、生产与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如今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与其他污染相比,大气污染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有着更直接的危害。再加上工业发展、尾气大量排放、绿色植被减少,城市大气污染进一步加剧。
2.3 水污染问题
在地球上,水资源是十分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资源。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的数量增加。同时由于人们节水意识较为薄弱,浪费水的现象十分严重。此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节水资源的工程建设并没有引起重视。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城市的淡水缺乏与水污染问题已相当严重。
3 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已经对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展策略已经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与建议。城市建设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要好这项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加强生态环境法律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建设,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法律作为一种国家的强制力量,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我国环境保护已经作为一种基本国策存在于法律中。然而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在打击环境破坏行为上,力度还有待加强。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已经表现出了重要性和急迫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一方面是保护环境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3.2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项目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与各级部门要督促项目承包企业把这项工作纳入到其建设目标之中。同时,以责任的形式把环境保护的责任分配到每个施工单位,具体落实到城市建设项目的每个环节。此外,还要建立城市环境保护的考核机制,完善对各级环境工作的评价体系,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
3.3 发展先进生态科学技术
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处理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大力发展、建设一批和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科研单位,加大对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研究,从而为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在制定城市发展计划时,应该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发展计划中,具体落实可续发展观,并大力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3)进一步加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经费投入,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视度。(4)科学培养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环保人员的各项能力。
3.4 加强城市生态规划建设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建立新型社区住宅区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住宅区的智能化、信息化与节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关部门要把建设新型住宅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强新型住宅区的规划建设,加强居住环境与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不断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与生活需求,适应信息化时代社区与社区场所建设的需求。这与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要求是相一致的。
3.5 加大生态保护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保障。只有具备雄厚的资金,才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政府要加大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2)政府通过多种渠道推广环境保护建设,间接引导生态环境保护建设。(3)对于一些项目采取补偿措施,如交通运输、油气开发等实行资金补偿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与约束相关项目的发展,使对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3.6 提高城市居民环保意识
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工作,仅仅依靠政府和项目承包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政府只有加大对城市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环境保护水平。在环境保护宣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1)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宣传功能,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方式进行城市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2)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当今社会互联网快速发展,人民对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扩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广大民众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和范围不断扩大,政府应该建立相关的环境保护网站进项环保宣传。(3)大力开展相关的城市环境保护活动,向社会普及城市环保的相关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全民环保的自觉性和参与性。
4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政府必须加以重视,并采取相关举措,加强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郭兆红。推动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2]徐永生。论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J].民营科技,2011(8)。
[3]杨旭东。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低碳经济制度构建[D].成都理工大学,2012.
[4]李耀,彭峰。环保背景下建筑施工技术革新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5)。
KISS妖丶
5 楼 2015-11-14
生态环境安全态势与人与自然平衡的战略
1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建国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经济发展主要采用粗放性经营方式,以过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忽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一基本原理,结果导致了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处于不同程度的失衡或危机状态。
近年来,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形势的紧迫性和采取强有力措施的必要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令,并做出重大举措,一个以党政领导的全民反危机斗争已经拉开序幕。然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错综复杂,如何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审视中国水土资源开发历史,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分析诊断生态安全与水土资源配置空间格局的突出问题;如何从全国国土开发布局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互相协调角度,提出水土资源空间配置战略思路和措施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和理论问题。
本文是在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国土生态安全和优化水土资源配置与空间格局研究"基础上写成。
2 生态环境安全态势分析
2.1 资源短缺
当前中国处多项资源短缺、峰极相逼、互相叠加,关键资源缺口已处于全面严峻态势。
2.1.1 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多年平均可更新的水资源量为28 412亿m3,列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2 200m3,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28%,按国际标准属于重度缺水国家,整个北方地区皆为重度缺水(905m3/人)区域,南方地区也处于轻度缺水状态。
与此同时,全国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凸显,随着工业用水需求的增加,农业用水资源紧缺矛盾越来越突出[1].中国部分地区已超过或接近水资源开发的极限。海河、黄河、淮河和西北诸河区用水量分别相当于其水资源总量的85.1%、50.4%、86.8%和49.0%[2],已超过或接近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极限,即使是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松花江流域,其开发利用率也达到了32.7%.北方平原区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开采过度。
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导致水旱灾害更加频发和加重。
2.1.2 人均耕地少,数量和质量都呈下降趋势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根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3》[3],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的耕地总量为20.27亿亩,人均耕地1.52亩,较1996年第一次调查时的人均耕地1.59亩有所下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优质耕地比例也在下降,全国耕地的中、低等级地的比例为66%.此外,耕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通过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来补充现有耕地数量减少的潜力空间极小。
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虽得到一定控制,但仍然严重[4],地质灾害加重。
2.1.3 能源和矿产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中国长期存在着能源和矿产资源供给能力严重短缺问题,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近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已达到30%.2009年中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2011年进口量跃居世界第一位[5].由于煤炭占中国能源的七成,而煤炭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同时中国大宗矿产品的消费持续增加,进口量持续增大,,铁矿石、铜、铝进口比例都在50%以上。
2.2 环境污染严重
当前中国组成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要素--水、土、气已被全面污染,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而言已处于危急状态。
2.2.1 大气污染已处危急状态 近年来以PM2.5为主的雾霾天气发生频繁,范围涉及广大中东部地区。2013年在已监测的74个城市中,仅有3个城市安全,2014年增至8个城市。60%的城市属于危急状态。中国大气氮沉降现象愈发严重,2000-2010年全国无机N湿沉降比1990-2000年增加了近25%,氮沉降量达到30kgN/(hm2a)的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4%,华北地区正逐渐成为较强的氮沉降区。
中国也是世界三大酸雨地区之一。 南方各省酸雨覆盖面积达120万km2,在456个城市中有135个属酸雨城市,其中浙江、江西、福建、湖南、贵州等省较严重[6].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攀升。2010年中国人为CO2排放量达到22.6亿tC[7],占世界总排放量(87.4亿t C)的1/4,排放总量居世界之首。
2.2.2 水源和水体污染严重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3)》[6]显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控制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1.7%、19.3%和9.0%.在31个重要湖泊中有17个为轻度至重度污染,达到重度污染的湖泊有6个。松花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黄河流域为轻度污染,海河流域为中度污染。大多数城市的地下水遭受污染,在4 778个地下水的环境质量监测点中,水质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占59.6%.
2.2.3 土壤污染频发且呈蔓延趋势 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8],中国土壤污染总超标率达16.1%.耕地调查点位的超标率高达19.4%,其中轻微、轻、中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南方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和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
全国约有330万hm2的土地已无法耕种。土壤污染已经对粮食生产、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食物安全事件频发。若按全国耕地污染超标率19.4 %和现有耕地面积约20亿亩计算,则全国约3.88亿亩耕地受到了污染,威胁着18亿亩耕地红线。
2.3 综合评价
按水、土、气、生4大因素,16个项目,50多项指标,将安全等级划分为安全、不安全、危机三大类、六小类,得到全国55个区域的安全度评价,结果为:
(1)中国的生态环境不安全地区占60.02%,居多数,危机与濒临危机地区占22.44%,安全与基本安全地区占17.54%.不作评价的大沙漠、大戈壁占国土面积9.72%.
(2)环境污染、土壤侵蚀、水旱灾害、生物多样性受损是当今中国生态环境的四大问题。在55个区块中,环境污染占67.3%,且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土壤侵蚀占60%,但在面积上居首位;严重的干旱缺水类占41.8%(以上区块有重复计数),其他因素也占一定比例。
2.4 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
中国众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人为因素造成的;有历史遗留的,也有现代人类不合理利用、破坏导致的。近年来的生态环境快速恶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4.1 资源与环境的综合承载力已处于超载状态1949年全国人口约5.4亿人,到了2012年大陆人口增长到13.4亿人[9],是1949年的2.48倍。按照水土承载力估算已达到临界值,粮食以及主要农产品不能完全自给,缺口渐大。尤其京、津、沪、闽、浙、粤的自给率在60%以下。华北、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超支,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部分地区出现生态难民。
2.4.2 掠夺性经营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政策失误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陡坡开荒,大水漫灌,"选优弃劣"、"重量轻质"、"重开发轻保护"、"重工程建设轻工程管理"、"重伐轻造"等政策和行为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的最重要原因。
2.4.3 片面追求GDP,忽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生态危机的导向因素 面对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两个目标,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来都是一手硬,一手软。政绩的表现主要看GDP,特别是地方领导任职3-5年内要做出成绩,主要也靠抓GDP,靠形象工程。可是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隐蔽性、长期性、跨地区、跨部门的宏观性,长期积累的结果最终都会突发性地暴发出来。
2.4.4 科学技术发展滞后,难以支撑和解决生态环境难题 与快速经济发展相比较,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科技能力的提升速率相对滞后。一些环境领域的基础性、应用基础性以及关键技术研究工作被忽视,使得科研难以为国家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有效的知识和技术储备。
2.5 反生态环境危机斗争的兴起
近年来,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形势的严峻性,首先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先后实施了一些生态恢复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河三湖"综合治理工程,三江源保护工程,以及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等。还在一些局部地区部署了一些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如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塔里木河下游治理、黑河下游与石羊河下游治理等。
2013年以来,雾霾天气席卷中华大地,针对严峻的环境恶化形势,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法令,颁布最严格的环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0]),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推动京津冀等严重污染地区开展联防联控等重大举措,政府还广泛动员社会各阶层参与这场反危机的斗争。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显出初步成效。如近期的污染治理,全国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同比均下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已取得了卓越成就;以治沙防沙为重点的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塔里木河下游、黑河下游、石羊河下游的治理等也取得显着成效。然而,中国的生态环境欠债太多,治理难度很大,任重道远,需要作长期不懈的努力,要坚持"持久战".
3 确立"人与自然"再平衡的战略
3.1 依据与模式
国家安全战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和国防等国内国外多领域的安全,生态环境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再平衡战略的提出是基于目前的"人与自然"失衡、"经济与生态"失调的现实状况,是贯彻中央的国家安全观、科学发展观和国际交往"义利观"的体现。基本模式是:从"人与自然"失衡,经过"人与自然"再平衡的过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平衡,实现中国全面、协调、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3.2 科学内涵。
人与自然关系是生态系统平衡的核心,"人与自然"再平衡的理念是要强调树立自觉地尊重自然规律,自觉地珍爱自然,积极地保护生态的社会行为理念和社会发展模式。其内涵主要包括:
(1)人类生产、生活需求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的再平衡;(2)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禀赋的再平衡;(3)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再平衡;(4)国土资源空间格局与产业布局的再平衡;(5)受损和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大生态工程的再平衡。
3.3"人与自然再平衡"的战略任务"人与自然再平衡"的战略任务是:构建一个以绿色为标志,健康、安全、可持续、生态文明的发展环境。健康,是对生态系统本身而言,以不污染、不退化、不破坏、不损失,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对于外来的干扰具有抗逆性和自身调节和恢复能力。安全,是对人而言,对当代人生存与发展没有危险、没有威胁,这个系统能够服务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以至于全球人类需求。可持续,主要指对人类后代而言,它要求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4"人与自然再平衡"的战略措施
4.1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传统的低效污染发展模式为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首先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努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以减轻环境污染和对煤、油、气的过度依赖,建立绿色能源安全体系;其二,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执行从源头治理的方针,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努力实现零排放;其三,因地制宜地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发展新型、先进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其四,以绿化为中心,加强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与此同时,有计划推进和实施碳汇产业工程,实现碳的平衡。
4.2 转变以粮食生产为主的耕地农业为新型的草地-耕地混合农业所谓粮食问题,本质上是饲料问题,饲料危机从根本上威胁着中国粮食安全。预计未来饲料缺口将越来越大。根据任继周院士研究[11]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表现为畜禽业发展促进饲料生产节节上升,为人直接食用的粮食生产逐步下降,到2002年两者走到交叉点。预计未来发展,按"食物当量"(即1kg食物当量相当于1kg粳米量),人的口粮大约为2亿t食物当量,而畜禽的饲料大约为5亿t食物当量,即"2+5"模式,饲料粮是口粮的2.5倍。根据任继周院士的看法,如此大量的饲料缺口,根据国际经验只能由牧草(含饲用植物)-植物营养体来填补。植物营养体与籽实的营养物质之比一般为3~5∶1.为此我们需要从耕地农业到草地-耕地混合农业的转变,把牧草(含饲用植物)和草食动物列入农业系统。把耕地、非耕地统一规划,确切实施多年来提倡的粮、经、饲的三元结构,建立草田轮作制,兼顾人的口粮与畜禽的饲草料的籽实-营养体的复合系统,改变传统的"粮食观"为"食物观".这是大势所趋,也会成为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场大变革。
据匡算,用6~7亿亩高产粮播耕地面积可满足人均180kg左右口粮、工业用粮与贮备粮的需要,将余下的粮播面积转为饲草料生产,饲草料总产量保守估计也可达10亿t以上,能够保证养殖业发展的需要。
4.3 转变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为主要依靠国内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中国在一定时期内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必要的,但最终还是要走主要依靠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发展这条路,它更强调稳定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尤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人为本提高国民的福祉是首要的任务。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首先要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强化社区针对失业或再就业人员的组织和职业培训功能,实现人民的充分就业。其二,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基础上,公平分配社会财富,缩小贫富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必须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当前,城乡收入的差距在3∶1左右,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城乡收入的差距能缩小到2∶1.其三,要使国民树立消费信心,无后顾之忧,实现社会稳定,人人安居乐业的目标。其四,国家要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教育保险为主的全民福利制度和相应的体制建设。其五,要采取与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提倡绿色消费。
4.4 水土资源利用总量控制的红线全国用水量与三生用水控制:全国地表水可利用量7 500亿m3,利用率28%.
2030年供水量控制在7 000亿m31430m3左右,基本实现供需平衡。三生用水合理配置是:生活用水占14%;生产用水占81%,其中农业用水占57.3%;生态总用水量(主要是河道外补水、绿化用水等)达2 400亿m3.
三生用地的控制:初步估算生活生产用地约20.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10%;农业生产用地(耕地与园地)200万km2,占14%;生态为主用地603万km2,占63%,作为生态红线区域约34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增至95万km2.
耕地、水资源系统的红线控制:2030年前,农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以上;灌溉面积不少于9.5亿亩左右;农业用水总量3 900亿m3;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9.5亿亩以上。
4.5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高效利用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包括建立以节水节地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的工业生产体系、以节省运力为中心的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以及以文明、绿色、低碳、节约为主要特征的资源节约型生活服务体系。
骚贱找猛1调教
6 楼 2015-11-14
生态保护视角分析衡水湖湿地公园建设规划
衡水湖位于华北平原中南部, 总面积达187.87 平 方公里 , 目前蓄水面积 75 平 方公里,2003 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华北明珠。 衡水湖湿地是比较特殊的湿地类型,一是因为它是华北平原最为典型最为完整的淡水湖泊湿地; 二是衡水湖湿地位于平原人口密集区,是距离城市最近的保护区。 人类与自然、湿地与城市的关系非常密切,衡水湖的建设要考虑生态保护和衡水的全面发展。
一、衡水湖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衡水湖湿地沿京九铁路,处在环京津、环渤海的位置,是京津冀的生态敏感地带。 衡水湖湿地是由沼泽、林地、滩涂等多种环境组成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改善环境质量、涵养水源、舒缓水体污染、补给地下水、稳定调节区域小气候等作用, 对整个华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区域气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衡水湖湿地拥有庞大的生物链和食物网, 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如珍稀鸟类等在华北平原中南部的理想繁殖地和栖息地,是多种珍稀鸟类资源的避难所,其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衡水湖与白洋淀及京津冀其他湿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圈, 对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衡水湖在调节气候、 维护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蓄水防洪、 控制污染等许多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基于生态保护和衡水湖建设规划
(一)环湖植树造林,建设森林公园为了改善湖区周边的生态景观,也为了使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减少,在衡水湖周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建立人与自然的一条缓冲区。 在建设次序上要坚持先造林、后造园。 衡水市植树造林重点放在衡水湖东西两侧,进一步突出环衡水湖区域。 在东湖大道以东, 盐河故道北段建设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分为花卉展示区、水生植物区、彩叶林区、苗圃区、经济林区等,秉承“生态恢复,环境更新,文化重建”的建设理念,打造集旅游、健身、观光、养生为一体的湿地森林公园,形成娱乐度假、休闲疗养的城市后花园和以体验田园风光、农业采摘等为特色的农耕文化。 通过建设森林公园,通过种植各种植物和花卉,形成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负离子高的休闲区域。 森林公园让人们走向森林,走向大自然,体验返朴归真,领略野趣风采,回归自然的真谛。
(二)西湖湿地恢复建设衡水湖湿地的修复按照其天然洼地的范围进行,对湖区及周边进行生态修复,从而为保护区内的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环境, 并综合提升衡水湖湿地的系统生态功能。 西湖库区建设通过生态绿化工程和库区移民迁建、建设库区进水枢纽、东西湖连通工程等,把西湖库区建设成为调蓄水库和城市水源地。 为了扩大保护区的水域面积, 为保护区的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对衡水湖自然保护区进行湿地恢复。 西湖缓冲区建设指建设西湖缓冲区北关进水闸和整修原西湖围堤,用于从东湖向西湖缓冲区补水, 扩大湿地恢复面积,填筑生态岛,为湖区适当发展旅游创造条件, 为衡水市旅游和人文资源开发提供更适宜的环境。
(三)湿地生态公园基础设施建设衡水湖湿地公园东至东湖大道,南至冀衡农场,西至湖边,北至滏东排河大赵桥,绿化面积 304 亩。 该园是来宾和游客最为集中的区域,连接大、小船登船区并且衡水湖管理委员会也在其中,因此,做好公园内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 首先是公园内道路的建设,要分出人行道路和行车道路,既要方便行人,也要考虑园区景观,达到既实用又美化园区的效果。 再就是给排水设施的建设,为避免重复建设,在进行造林绿化园区美化的同时,推进公园给排水设施的建设,力求科学合理、一步到位。 然后是服务设施的建设,考虑在园区建设休闲体验区(比如,建设民俗农耕场所)、拓展活动区、采摘区、垂钓区等,统筹建设供游客休息的具有文化特色的亭台楼阁及长凳、公厕、管理中心等设施,为游客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四)保护区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为降低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强度提升后可能的负面环境影响, 在保护区有组织地建设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 包括旅游区域沿线的截污管道建设。 条件允许的在社区建设排污管道, 无法建设排污管道的对社区生活污水考虑进行集中排放定点处理。 在保护区各村有组织地进行生活垃圾处理, 指定垃圾存放地点,定期收集并集中处理,对区内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要进行相应的处理设施建设,有组织地进行回收和处置。 通过保护区内生态旅游示范村和新民居建设, 做好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的示范工作。
三、衡水湖湿地保护的基本对策
一是限制保护区内的游览船只及游人活动范围,从而有效地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二是合理进行引水蓄水工作, 定期清除底泥和及时收割水生植物,有效地抑制植物生长,特别是藻类的过度生长。 可考虑在植物生长密集区放养对植物食量较大的大型水生生物,既可消耗大量的水生植物,又可起到旅游观光的目的。 三是加大水质监测力度,提供准确可靠的水环境资料,为衡水湖的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湿地保护不能只依靠衡水湖管委会,还要协调衡水市水务局、水文局等部门,需要多部门配合和帮助。
实践证明, 为保护而保护的生态总是孤立和脆弱的,只有人类参与其中、发展其中的环境,才是完整和谐的生态圈。 自从 2012 年举办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以来, 衡水湖的知名度不断扩大,游人日益增多,对衡水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衡水湖的建设要以生态保护为基准,保护与发展并重,走出建设与保护相协调、湖城共生的生态建设之路。
jinziliangyear
7 楼 2015-11-14
大伙房水库保护区现状与生态补偿体制完善
一、大伙房水库保护区现状分析
作为全国城市供水九大重点水源地之一,流域面积为 5420.2 平方公里的大伙房水库位于东北辽宁省抚顺市东郊辽河支流浑河中上游,其入库河流有浑河、苏子河、社河,大伙房水库是辽宁省 7 个城市(抚顺、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大连)2300 多万人饮用水的重要来源。其保护区涉及抚顺县、新宾县、清原县和东洲 4 个县 (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面积为 120.4 km2)、二级保护区(290.4 km2)和准保护区(面积为 5009.4 km2)。大伙房水库水质除总氮和总磷在Ⅲ类-劣Ⅴ类之间外(1990-2011),其余水质各监测项目浓度均符合Ⅱ类标准,其中营养状态指数在 35.9-45.2 之间(2001-2011),数据显示大伙房水库水况为中营养化。2013 年大伙房水库总体方案确定,水质将原来的优于 III 类调整到:2015 年底水质达到 II 类标准;2017 年后使大伙房水库水质稳定在 II 类标准。
目前,大伙房水库保护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源地政府保护责任比较重、当地经济发展空间变窄、中央发放的补偿金额少。2012 年大伙房水库水源地的保护区内的3县财政收入平均只有14.1亿元(而辽宁全省县区平均财政收入为 21 亿元),与下游大伙房水库受益的 20 个县平均财政收入 24.8 亿元相比差距太大。水源保护区的基层干部表示,现在捧的是“玉饭碗”,过去 1 年来关闭企业 470 家,工业项目“关停限”,使得该县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严格规制。按照 2013 年大伙房水库总体方案中确定实施 6 类 102 项重点工程,总预算为 19.09 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则需要配套 14.80 亿元,达到总投资的77.5%,严重影响地方政府保护大伙房水库的积极性,也较容易引发保护区上下游保护水库的争议。
二、如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一)国内外水资源保护的实践
1. 日本琵琶湖水生态保护。1977 年作为日本第一大淡水湖的琵琶湖发生淡水赤潮,在 1983 年又出现了蓝藻水华。在发现由于使用含磷洗涤剂造成淡水赤潮后,全县内倡导“肥皂运动”呼吁县民“请停止使用含磷洗涤剂,改用以天然油脂为主要原料的肥皂粉”.政府部门还制定了《滋贺县琵琶湖富营养化防止相关条例》。
2. 厦门污水回用。厦门大学由于排水设施落后,且附近路段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长期存在雨污混流,大量污水排入市政排洪沟,再汇入大海。
2008 年,厦门大学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了污水处理回用工程。经过招投标,由中联环有限公司中标实行工程总承包,于 2010 年 3 月竣工,总投资 1493 万元,日处理污水达到 3000 吨。处理后的污水主要回用于道路和公厕的冲洗和校区的绿化养护。
3. 绍兴-慈溪水权交易。绍兴和慈溪两市政府协同汤浦水库有限公司(绍兴市)和慈溪市自来水公司在 2003 年签署了《供用水合同》,该合同有效期在 2005 年到 2040 年,规定慈溪市自来水总公司向汤浦水库支付水权转让费 1.533 亿元,而作为另一方汤浦水库则向慈溪市输送每日 20 万立方米的水。
4. 太湖企业创新技术谋发展。由于太湖流域生态保护,面临更为严格的标准,许多不达标的项目和企业积极探索生态型循环经济发展路线。苏州弘宇印染公司改善生产线上的染色工艺开始,将印染后的废水处理后重新使用。公司经过决定后一共投资了 580 万元,建成一套完整的废水循环利用装置,使日处理污水达到 8000 吨,设施投入生产中使公司的中水回用率上升到目前的 80%,废水外排量由原先的 7000 多吨每天减少到目前的 1500 吨每天。给公司节省了约为 628 万元的水资源费、排污费。
5. 排污权有偿使用。保护区内全部试点企业达到 1300 家,目前约有 93%申购和申请排污指标,超过 65%的企业完成了环保部门的排污指标的确认,约有 35%的试点企业已按照环保部门的规定和要求缴纳了两年(2009 和 2010)有偿使用费,金额为2789 万元。环保部门运用在线监控、监测等手段对排污单位实际产生的排污量进行核查和核实。按照规定,所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生态保护。
(二)如何完善大伙房水库生态补偿
1. 呼吁县民参与保护。大伙房水库保护区有城镇人口约为 49 万,每天有大约 5 万吨的居民生活污水(主要含有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洗涤剂污染物等)未经处理直接流入浑河和苏子河,严重威胁水源地的水安全,这些污水的氮和磷流入大伙房水库,使得水库日益富营养化,如果这些生活用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合理排放,水库氮磷污染物将继续增加,遇连续高温无风天气,很可能发生各种藻类暴发的危险。
地方政府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氮磷污染物的排放。一方面采用水再生回用工程,将生活污水处理后循环使用,另一方面呼吁县民购买和使用无磷洗涤剂合理处理生活污水,通过倡议,宣传,和教育手段,普及水资源保护的知识和责任,说明县民参与对大伙房水库治理的重要性,宣教活动应进村入户,调动广大县民的积极性,为更好地促进公众参与,应规定公众参与的具体形式,在政策上引导民众参与,从源头上控制磷的排放。呼吁县民参与大伙房水库保护,不仅可以节约资金,减轻政府的负担,更是长久有效和最根本的保护措施。
2. 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1)水权交易。当地政府应积极与主要用水企业探索市场化的途径,通过协议和合同的方式,政府交付用水企业达标的水质,企业支付一定数额的水费和治理费,实现水资源有偿使用,为治理和保护大伙房水库提供资金支持。
(2)排污权交易。政府协同排污企业,积极构建和完善排污权交易平台,共同制定合理的排污限额,采用适合的排污权交易模式,降低交易成本,限制污染物的排放。
3. 探索新的发展空间。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良好的水库风景区形象,增加旅游收入,探索绿色产品的开发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鼓励当地政府根据当地的特色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流域内的分水岭地区,积极利用低山丘陵的自然地理优势,探索绿色食品深加工、生态农产品种植和销售等绿色产业,缓解为保护生态带来的经济损失,发展生态友好型经济。
对威胁大伙房水库保护区的污染排放不达标的企业,综合改造并给予技术支持,政府和企业应相互合作探索工业生态园区模式,使废物有效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走适合当地的循环经济路线,发展绿色产业。
4. 多元化的补偿模式。由于仍以政府主导,市场化程度低,使得补偿资金主要直接由政府财政划出,其他方面的融集资金较少,补偿模式单一,不足以满足水源地生态保护的需要。对于保护区经济发展空间受限,应给与合理的政策优惠,通过技术支持帮助保护区的县区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完善吸引社会资金的投资平台,摆脱依靠中央财政的资金补偿,积极根据当地特色探索可持续型的发展模式,形成以生态养生态的健康路线,缓和由水环境保护带来的经济制约。例如美国队农业生态补偿通过改善受体的农业技术和农业设备,一方面起到了补偿的作用,另一方面直接拉动了经济发展。
5. 提高生态保护素质。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普及生态知识,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帮助居民了解水资源污染的严峻性,激发民众爱护水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宣传册、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广授给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应建立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对大伙房水库周边的居民和企业宣传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如何维护水资源,以及污染水资源涉及的惩罚,以预防为主,如制作相关主题的宣传片,通过积极宣传保护知识,努力提高县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和素质,鼓励全民节水减排参与水环境维护。
三、结论
由于水资源缺乏和资源承载力的有限性,在追求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保护好这一碗水,水环境的治理与维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政府的力量更需要全民的支持和努力,走循环经济,发展绿色产业,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实现自然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代际公平。
参考文献:
[1] 陆桂华, 张建华。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水资源保护, 2014(2): 67-69.
[2] 王文明, 刘耘东, 杨楠, 等。 日本琵琶湖水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对中国的启示[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6): 135-139.
[3] 王强, 张晓琦。 欧洲水管理实践对中国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启示[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5): 9-12.
[4] 曹珊, 朱华。 以牡蛎活化纽约河为例的生态设计[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2(3): 128-129.
[5] 石利斌。 城市水源地生态补偿分区与管治研究[D].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15-39.
[6] 夏朋, 刘蒨。 国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经验及启示[J].水利发展研究, 2011(6): 72-78.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本文关键词:生态危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9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79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