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两级厌氧处理中药废水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15:24

  本文关键词:两级厌氧处理中药废水的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药废水 两级厌氧 颗粒污泥 运行参数


【摘要】:近年来,中药制药企业发展迅猛,随之带来的中药产品生产废水也急剧增加,伴随产生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由于中药废水种类多,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含有一定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对于中药废水的处理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工艺。本课题以UASB反应器为单级反应器;以分级多相厌氧理论为依据,对两级厌氧工艺处理中药企业生产废水的效能进行研究;对影响工艺稳定运行和处理效果的因素分别探讨,并对工艺运行过程中的各级反应器内的颗粒污泥特性进行讨论,为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提供较优的参数支持。本试验研究以河南郑州某中药企业的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该企业的生产废水较易酸化导致pH偏酸性,且具有强烈的酸臭味,有机物浓度高且种类复杂,固体悬浮物浓度高、色度高。通过对两级厌氧工艺在中药企业生产废水处理中的效能研究。结果表明,1#反应器在VLR=24.87kgCOD/m3·d,HRT=10h的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85.3%。此时2#反应器COD去除率为49.02%,两级厌氧系统的总COD去除率达到92.51%。两级厌氧系统具有较好的挥发酸去除效果,1#反应器出水VFA浓度低于3mmol/L;2#反应器出水VFA浓度低于2mmol/L。1#反应器出水pH在6.65~8.21之间;2#反应器出水pH值在7.12~8.48之间。1#反应器在容积负荷为25.13kgCOD/m3·d时,日产气量最高,达到53.3L/d。2#反应器的气体产量较低,最高达到7.8L/d。两级厌氧工艺较单级厌氧在COD去除率上可以再提高4%左右,处理后出水COD也会比单级工艺降低40%以上。通过对温度、HRT、VLR等环境因子对两级厌氧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研究,得出如下结果:在中药生产废水的处理中应用两级厌氧工艺时,HRT在20.8~32h之间,容积负荷在5.35~12.35kgCOD/m3·d的范围内,都可以得到较好的COD去除率,可达到92%以上;适宜的HRT在20.8~32h之间;最佳的上升流速根据进水的有机物浓度确定,例如1#反应器在进水COD=10000mg/L时对应的最佳上升流速为3.5m/h,此时1#反应器的COD去除率可达到84.99%。通过对两级厌氧各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特性的研究,得出1#反应器内的颗粒污泥性能在各方面均优于2#反应器。
【关键词】:中药废水 两级厌氧 颗粒污泥 运行参数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8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4
  • 1.1 我国中药产业现状及废水特点11-12
  • 1.1.1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11
  • 1.1.2 中药制药废水的来源及特征11-12
  • 1.2 中药废水处理技术概述12-15
  • 1.2.1 物理化学法处理中药废水12-14
  • 1.2.2 生物法处理中药废水14-15
  • 1.3 废水厌氧处理研究概述15-18
  • 1.3.1 废水厌氧处理原理15-16
  • 1.3.2 厌氧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16-18
  • 1.4 分级多相厌氧生物技术概述18-20
  • 1.4.1 分级多相厌氧技术及其特点18-19
  • 1.4.2 基于分级多相厌氧理论研发的新型厌氧反应器19
  • 1.4.3 国内分级多相厌氧技术研究情况19-20
  • 1.5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与意义20-21
  • 1.6 主要研究内容21-23
  • 1.7 技术路线23-24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24-31
  • 2.1 试验装置与流程24-27
  • 2.1.1 动态试验装置24-26
  • 2.1.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26
  • 2.1.3 静态试验装置26-27
  • 2.2 试验用水及接种污泥27-28
  • 2.2.1 试验用水27
  • 2.2.2 接种污泥27
  • 2.2.3 试验方法27-28
  • 2.3 试验中主要项目检测方法28-31
  • 2.3.1 碳酸氢盐碱度和挥发酸的测定28-29
  • 2.3.2 颗粒污泥粒径分布的测定29
  • 2.3.3 颗粒污泥沉降速度的测定29
  • 2.3.4 颗粒污泥活性的测定29-31
  • 3 中药废水水质分析及两级厌氧处理效能研究31-47
  • 3.1 中药废水水质分析31-33
  • 3.2 两级厌氧工艺处理效能研究33-45
  • 3.2.1 两级厌氧工艺的处理效能33-40
  • 3.2.2 pH值和VFA的变化情况40-43
  • 3.2.3 产气量的变化情况43-45
  • 3.3 本章小结45-47
  • 4 两级厌氧系统的影响因素及颗粒污泥特性研究47-67
  • 4.1 温度对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47-50
  • 4.2 容积负荷对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50-52
  • 4.3 停留时间对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52-54
  • 4.4 上升流速对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54-59
  • 4.5 两级厌氧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特性研究59-66
  • 4.5.1 外观变化情况60-61
  • 4.5.2 粒径变化情况61-63
  • 4.5.3 沉速变化情况63-64
  • 4.5.4 颗粒污泥活性的变化情况64-66
  • 4.6 本章小结66-67
  • 5 结论与建议67-69
  • 5.1 结论67-68
  • 5.2 建议68-69
  • 参考文献69-73
  • 致谢73-74
  •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典训;王紫嫣;梁爽;;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流化床启动与颗粒污泥形成特征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10年02期

2 沈耀良;;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特性[J];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92年01期

3 李克勋,徐智华,张振家;水力作用对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J];中国沼气;2003年01期

4 王怡,彭党聪;反硝化颗粒污泥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1期

5 江瀚,王凯军,石宪奎,陈淑祥;一种新型颗粒污泥——无机核颗粒污泥的形成和机理探讨[J];微生物学报;2005年06期

6 金雪标;刘国红;阎宁;赵庆祥;刘勇弟;;一种高速反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年08期

7 仲海涛;胡勇有;张宪宁;崔理华;;颗粒污泥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江苏环境科技;2006年04期

8 余国忠;张大丽;常田聪;荻原基树;;硝化颗粒污泥的成长特性[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曾金樱;杨仁斌;吴根义;;用麸皮纤维做载体培养颗粒污泥的可行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10期

10 韩青青;赵红梅;穗贤杰;彭党聪;;缺氧颗粒污泥特性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毅力;芦家娟;刘燕;;ABR反应器成熟颗粒污泥的分形特征[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景峰;王暄;卢姗;季民;刘卫华;杨造燕;;序批式颗粒污泥MBR中有机物去除及脱氮特性[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3 芦家娟;王毅力;赵洪涛;韦红才;;ABR反应器的启动及颗粒污泥特征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邓旭亮;;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在石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分析[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志华;贺春博;张云姣;王晓昌;;丝状菌颗粒污泥结构及形成机理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浦华环保优秀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利;铁修饰好氧颗粒污泥对含锑废水中重金属的吸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然登;SBR生物除磷系统中颗粒污泥的形成及其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新华;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的性能及储存与解体后的自修复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赵红梅;缺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反硝化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吴蕾;双污泥系统颗粒污泥的培养及脱氮除磷性能[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6 刘小英;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及反硝化聚磷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7 王景峰;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及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陈芳媛;序批式间歇反应系统(SBR)好氧颗粒污泥脱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9 尹航;一体化生物膜—颗粒污泥耦合反应器实现同步脱氮除磷的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10 张云霞;颗粒污泥SBR中试研究及颗粒污泥氧传质机理与胞外聚合物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燕妮;颗粒污泥部分亚硝化系统的建立、控制与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正哲;重金属离子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影响及其修复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3 刘瑞婷;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系统氧化亚氮减量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杜家绪;两级厌氧处理中药废水的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5 宋延军;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耐盐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宇坤;颗粒污泥除磷特性和磷的去除途径[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7 刘国红;反硝化颗粒污泥形成过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苏忠萍;厌氧反应器处理酱油废水过程中颗粒污泥的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于海波;基质限制条件下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的稳定性及热力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刁目贺;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及其稳定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92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792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a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