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评价研究
【摘要】:根据2005~2014年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监测数据对淮河干流(安徽段)的水质年际变化、年内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分别进行叙述;分别采用3种方法(单因子标识指数法、综合标识指数法、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淮河水质进行评价,对其评价结果进行比对,评判新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点。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对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的污染防治建议以及本文存在的问题。(1)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年际变化(选取2005~2014年的监测数据):主要污染因子CODMn在安徽滁州小柳巷监测断面有上升,NH3-N在河南信阳淮滨水文站监测断面处有上升,其余断面的污染因子均呈下降趋势。整体来看,淮河干流(安徽段)的水质正在逐年改善。说明安徽省治理淮河的方法确有成效。年内变化(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一年内的数据):结合监测指标的变化趋势和综合标识指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六个断面这一整年的水质基本都达到Ⅲ类水质的指标;结合季节变化进行分析,易发现秋冬的水质高于春夏。所以春夏季节更该注重淮河水质的污染与防治。淮河干流(安徽段)整体水质呈好转趋势,尤其是安徽阜南王家坝、安徽淮南石头埠、安徽蚌埠蚌埠闸三个断面的变化趋势更为显著。(2)空间变化特征的分析:本文选取淮河干流(安徽段)的六个较为典型的监测断面,采用箱形图非常直观的表现出河南信阳淮滨水文站监测断面的水质最优,安徽蚌埠蚌埠闸和安徽滁州小柳巷两个监测断面的水质次之,安徽淮南石头埠和江苏盱眙淮河大桥监测断面的水质较差,水质最差的是安徽阜南王家坝监测断面。(3)综合水质评价结果:2008年和2014年淮河干流(安徽段)的水质整体较优;2014年江苏盱眙淮河大桥监测断面的水质相较2008年有所恶化,其余断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014年淮河干流(安徽段)的整体水质相较2008年有所改善。(4)评价结果对比:将综合水质标识指数的评价结果与改进后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并对比人工神经网络法。通过方法的对比,改进后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既有传统模糊综合评价的优点: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涉及到大量的复杂现象或者分析案例中存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模糊关系综合的原理可将一些不明确的因素进行量化;又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组合赋权的方法克服了传统模糊综合评价使用超标赋权法的过于偏重,又采用相乘相加算法及加权平均原则,保留了完整的监测数据。综上分析,发现改进后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更具实用性。
【关键词】:水质评价 时空变化 综合评价 改进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82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1 绪论13-17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3-14
- 1.1.1 选题背景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淮河流域概况14-17
- 1.2.1 河流水系14-15
- 1.2.2 气候水资源15
- 1.2.3 水环境状况15-16
- 1.2.4 开发利用状况16-17
- 2 研究现状17-23
- 2.1 水质评价的研究进展17-18
- 2.1.1 国外研究进展17
- 2.1.2 国内研究进展17-18
- 2.3 淮河污染防治的历史与现状18-20
- 2.4 研究技术路线20-23
- 3 监测断面与评价方法23-31
- 3.1 评价断面23-24
- 3.2 评价项目及标准24-25
- 3.3 评价指标及方法25-31
- 3.3.0 综合污染指数法25
- 3.3.1 秩相关系数25-26
- 3.3.2 水质类别的判断26-29
- 3.3.3 模糊综合评价29-31
- 4 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31-49
- 4.1 年际变化特征31-34
- 4.1.1 水质综合状况的年际变化31
- 4.1.2 四个主要指标的年均值变化31-34
- 4.2 年内变化特征34-42
- 4.2.1 水质各指标年内变化34-39
- 4.2.2 综合标识指数评价39-42
- 4.3 空间变化特征42-47
- 4.3.1 各断面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42-43
- 4.3.2 各断面综合污染指数的变化趋势43-44
- 4.3.3 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分布结构44-47
- 4.4 本章小结47-49
- 5 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评价49-69
- 5.1 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49-53
- 5.2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53-55
- 5.3 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55-66
- 5.3.1 权重的改进方法55-58
- 5.3.2 综合评价的改进方法58-59
- 5.3.3 改进方法的使用59-66
- 5.4 本章小结66-69
- 结论69-71
- 问题与建议71-73
- 参考文献73-77
- 致谢77-79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娟;李冬锋;左其亭;;颍上闸汛前泄流量对淮河干流水质影响[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年04期
2 余立新;程西方;;淮河干流和大运河水质现状及水质趋势分析[J];治淮;1988年04期
3 褚金庭,朱华康;淮河干流汛期水污染事故的形成及防御措施[J];水资源保护;1996年02期
4 鲍燕寒;徐得潜;储德义;丁爱生;;层次分析法在淮河干流水量分配中的应用[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9年06期
5 褚金庭;淮河干流又发生大面积突发性污染[J];治淮;1994年09期
6 姚杏明,平新华;淮河干流的污染防治[J];环境与开发;1995年02期
7 鲍全盛,王华东,海热提;沙颖河闸坝调控与淮河干流水质风险管理[J];上海环境科学;1997年04期
8 孙璞;韩小勇;;淮河干流蚌埠闸水生生态系统二十年的变化分析[J];治淮;2011年12期
9 宋国君;朱璇;;基于问卷调查的淮河水环境状况评估[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年02期
10 振扬;;再不能让老百姓跪下去了[J];中华魂;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姚宪文;饶会祥;;淮河干流城西湖蓄洪大堤安全防洪面临的问题与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一九九九年优秀论文集[C];1999年
2 王绪斌;房新勤;;关于提高淮河干流蚌埠段径流调蓄能力的思考[A];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王忠民;;浅述淮河干流汪临段疏浚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A];机械疏浚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疏浚与吹填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与技术经验总结文集[C];2006年
4 王振龙;刘猛;李瑞;;安徽省沿淮淮北水资源情势及缺水对策研究[A];促进科技经济结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蚌埠市科协2012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屈遐 翟滨;淮河干流水质基本达标[N];中国环境报;2001年
2 王雷;专家称颍河“泡沫带”对淮河干流无大碍[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通讯员 王春夏邋记者 聂建春;淮河干流水位总体呈僵持状态[N];安徽日报;2007年
4 何平;淮河干流洪峰已通过正阳关[N];光明日报;2007年
5 记者 李力邋实习生 牛波;淮河干流全面超警[N];经济日报;2007年
6 记者 李力邋实习生 邢章萍;淮河干流防洪工程运行正常[N];经济日报;2007年
7 赵永平;淮河干流发生超警洪水[N];人民日报;2007年
8 通讯员 王玉泉邋记者 聂建春;淮河干流水位回升[N];安徽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苏强;市紧急防汛期指挥部召开第十九次会商会[N];淮南日报;2007年
10 姚润丰;防汛不能松劲 抗旱不能疏忽[N];阿坝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庆珊;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评价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2 陈文江;淮河干流突发性污染物迁移运输过程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3 张东秀;淮河干流鲁台子至浮山河段水质模拟与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4 张升;淮河干流鲁台子至凤台段水质模拟与预测[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陈雍哲;淮河干流水体微生物指标的检测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17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817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