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活性炭催化粒子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氧化降解酸性红B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15:32

  本文关键词:活性炭催化粒子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氧化降解酸性红B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催化粒子电极 活性炭 酸性红B 电催化氧化 降解路径


【摘要】:本文筛选了不同的活性炭粒子电极载体和催化金属元素,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负载不同催化金属组分的复合催化粒子电极材料,评价了粒子电极的电催化氧化效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SEM-EDS)、N2吸附脱附曲线、X射线衍射(XRD)、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确定了催化粒子电极的材料性能,并对电化学条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催化粒子电极电催化氧化酸性红B(AR-B)的降解路径。研究结果如下:粒子电极载体的研究表明吸附性能最优的果壳活性炭(NSAC)最适合作为粒子电极载体,通过单元素和复合元素的筛选,比较不同复合催化元素组合对AR-B浓度和COD的处理效果、催化组分的晶型结构以及单位COD处理能耗,最终选择Fe与Co复合元素作为催化活性组分。当浸渍液浓度为0.3 mol/L,摩尔比例为1:l,浸渍次数为两次,浸渍时间是8h时,此条件制备出的Fe-Co/NSAC催化粒子电极对AR-B浓度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2%和92.8%,相比于NSAC分别能够提升18.4%和20.6%。SEM-EDS的结果表明催化元素均匀地负载在NSAC表面,ICP-OES的结果说明Fe和Co的负载量分别为6.4wt%和2.9wt%;N2吸附脱附曲线的结果说明NSAC负载前后吸附行为和孔径分布没发生明显变化,孔径分布仍以微孔为主;XRD和XPS的结果表明催化组分组成主要为CoFe2O4。电化学条件的研究表明,当电解质为0.03 mol/L的Na2SO4溶液,电流为0.10A,水力停留时间为20 min,初始溶液pH为7时,Fe-Co/NSAC对AR-B废水的处理效果达到最优,稳定出水中AR-B浓度和COD维持在9.4~12.0 mg/L和9.6~11.8 mg/L之间,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7%和94%。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的结果表明在AR-B的降解过程中偶氮键先被打断产生萘化合物,再进一步被氧化形成含一个苯环的有机酸、酮、烃类化合物,最后被降解成小分子有机酸、二氧化碳和水。
【关键词】:催化粒子电极 活性炭 酸性红B 电催化氧化 降解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绪论9-23
  • 1.1 研究背景9
  • 1.2 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深度处理现状9-12
  • 1.2.1 吸附和混凝9-10
  • 1.2.2 膜分离技术10
  • 1.2.3 高级氧化技术10-12
  • 1.2.4 其他处理方法12
  • 1.2.5 深度处理发展趋势12
  • 1.3 电催化氧化技术12-15
  • 1.3.1 技术原理13
  • 1.3.2 影响因素13-15
  • 1.4 三维电极法15-20
  • 1.4.1 反应装置16-17
  • 1.4.2 粒子电极载体17-18
  • 1.4.3 负载催化活性组分的方法18-19
  • 1.4.4 催化粒子电极19-20
  • 1.4.5 存在的问题20
  •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20-23
  • 1.5.1 研究目标20
  • 1.5.2 研究内容20-21
  • 1.5.3 技术路线21-23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3-33
  •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23-24
  • 2.2 实验仪器24-25
  • 2.3 实验装置25
  • 2.4 催化粒子电极的制备25-27
  • 2.4.1 活性炭载体的预处理25
  • 2.4.2 浸渍液的配制25-26
  • 2.4.3 催化活性组分的负载26
  • 2.4.4 制备条件26-27
  • 2.5 分析方法27-28
  • 2.6 物化性能表征28-29
  • 2.7 实验方法29-33
  • 2.7.1 粒子电极载体的筛选29-31
  • 2.7.2 催化元素的筛选31
  • 2.7.3 电化学条件的影响31-32
  • 2.7.4 催化粒子电极的运行稳定性32
  • 2.7.5 降解中间产物32-33
  • 3 粒子电极载体的研究33-41
  • 3.1 表面物化性质比较33-36
  • 3.1.1 表面形貌及孔结构33-35
  • 3.1.2 表面官能团种类35
  • 3.1.3 表面官能团数量35-36
  • 3.2 吸附性能研究36-38
  • 3.3 电氧化降解效果38-40
  • 3.3.1 酸性红B的降解效果38
  • 3.3.2 矿化程度研究38-40
  • 3.4 小结40-41
  • 4 催化粒子电极的制备及表征41-60
  • 4.1 单催化元素的筛选41-44
  • 4.1.1 酸性红B的降解效果41-42
  • 4.1.2 能耗42
  • 4.1.3 无机矿物分析42-44
  • 4.2 复合催化元素44-49
  • 4.2.1 酸性红B的降解效果44-46
  • 4.2.2 能耗46-48
  • 4.2.3 无机矿物分析48-49
  • 4.3 制备条件的研究49-54
  • 4.3.1 浸渍液复合元素比例49-50
  • 4.3.2 浸渍液浓度50
  • 4.3.3 负载次数50-52
  • 4.3.4 浸渍时间52
  • 4.3.5 最佳制备条件52-54
  • 4.4 催化粒子电极的表征54-59
  • 4.4.1 表面形貌及元素含量分析54-55
  • 4.4.2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55-57
  • 4.4.3 无机矿物分析57-58
  • 4.4.4 表面结构组成和化学键58-59
  • 4.5 小结59-60
  • 5 电催化氧化降解酸性红B的研究60-82
  • 5.1 电化学条件的影响60-69
  • 5.1.1 电流60-63
  • 5.1.2 初始pH值63-65
  • 5.1.3 电解质种类及浓度65-67
  • 5.1.4 水力停留时间67-69
  • 5.2 降解机理分析69-77
  • 5.2.1 荧光性有机物降解分析69-75
  • 5.2.2 降解中间产物分析75-76
  • 5.2.3 降解路径76-77
  • 5.3 催化粒子电极的运行研究77-80
  • 5.3.1 稳定运行的处理效果77-78
  • 5.3.2 表面形貌及元素含量变化78-79
  • 5.3.3 比表面积及孔径变化79-80
  • 5.4 小结80-82
  • 6 结论与建议82-84
  • 6.1 结论82
  • 6.2 建议82-84
  • 参考文献84-91
  • 个人简介91-92
  • 导师简介92-93
  • 获得成果清单93-94
  • 致谢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伟;贾艳秋;孙盛凯;;活性炭及其改性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6年05期

2 孙康;蒋剑春;;国内外活性炭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9年06期

3 孙宝林;新型活性炭材料的特性及应用[J];劳动保护;1995年04期

4 孙艳;;活性炭制备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4年01期

5 韩相理;芦春梅;;净美兼具——活性炭工艺品材料和功能初探[J];美术大观;2014年01期

6 魏娜,赵乃勤,贾威;活性炭的制备及应用新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7 李梦青,王新征,居荫轩,郑永丽;钙催化活化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进展[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王鹏,张海禄;表面化学改性吸附用活性炭的研究进展[J];炭素技术;2003年03期

9 崔静,赵乃勤,李家俊;活性炭制备及不同品种活性炭的研究进展[J];炭素技术;2005年01期

10 窦智峰;姚伯元;;高性能活性炭制备技术新进展[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春燕;王公应;冯良荣;;活性炭载体改性进展[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黄伟容;肖泽辉;;活性炭的成型、废气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范武波;尹华强;郭家秀;;活性炭改性方法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4 厉嘉云;马磊;卢春山;李小年;;处理方法对活性炭载体及负载钯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5 苗婷;周朝华;严春晓;程振兴;;活性炭在军事领域的应用[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三卷)[C];2013年

6 陈翠兰;张本山;高凌云;李芬芬;周雪;;吸附剂活性炭的制备与在处理废水中的应用[A];2010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汤华民;李江存;舒一兰;;活性炭材料在空气净化中的应用[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8 代晓东;刘欣梅;钱岭;张建;阎子峰;;天然气吸附用活性炭制备的放大试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蔡芬芬;朱义年;梁美娜;;活性炭改性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10 侯敏;刘力;王璐;梁海潮;邓正华;;氧化剂(NH_4)_2S_2O_8处理活性炭对储能性能的影响[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明 江;“漂亮”的治污杀手[N];中国商报;2004年

2 何应松;净化室内空气“黑钻金乌碳”是一绝[N];中华建筑报;2004年

3 黄宇;为了人们饮水健康[N];中国信息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辉 林泽攀 王建兰;让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高品质需求[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新;毛竹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解立平;城市固体有机废弃物制备活性炭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03年

3 代晓东;石油焦基活性炭的制备、修饰与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4 孙康;果壳活性炭孔结构定向调控及应用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5 杨继亮;活性炭在卷烟滤嘴及烟草加工废水中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6 陈云;活性炭及其改性催化剂应用于碘化氢分解的性能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王静;湿生植物基活性炭的制备、表征及其对重金属镍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8 邹学权;水处理用活性炭的微波改性与再生[D];浙江大学;2008年

9 杨坤彬;物理活化法制备椰壳基活性炭及其孔结构演变[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利波;烟杆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吸附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奕坚;成型活性炭的银离子吸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苗东旭;玉米芯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二价锌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3 崔颖;以芦苇为原料多种活性炭材料的制备及其吸—脱附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4 张双双;活性炭改性对气相污染物甲醛及氨吸附去除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王勇;无患子残渣活性炭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大龙;配煤法烟气脱硫活性炭的制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黄珊珊;HyperCoal基活性炭制备双电层电容器电极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8 曾乐;聚酰亚胺基活性炭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侯德粉;活性炭改性及其对含氢混合气吸附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微;碱活化石油焦制备活性炭过程中插层钾的脱插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21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821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e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