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纳米气泡修复技术在重度污染湖泊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03:23

  本文关键词:纳米气泡修复技术在重度污染湖泊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气泡 富营养化 湖泊治理 浮游藻类 底泥微生物


【摘要】:地表水(湖泊、河流等)是水环境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水质的好坏严重影响人们对水环境的直观感受,而富营养化现象则是地表水环境中最常见的且最难治理的一大问题,由于生活污水、农业废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富营养化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湖泊和河流中,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存在巨大威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富营养化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其治理技术也相应得到发展和应用。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强,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理技术来解决湖泊和河道富营养水体污染问题,而其中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治理技术成为实际应用的主力军。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水体修复技术——纳米气泡修复技术,该技术是一种以纳米气泡为主,结合气浮和生态浮岛为辅的综合治理技术。本文研究了该技术治理某重度污染湖泊的应用过程,从宏观到微观探索了治理过程中纳米气泡修复技术的机理及效能。通过跟踪检测被治理湖泊的水质情况,发现经过3个月的治理,纳米气泡修复技术对水体溶解氧(0.5 mg/L提升至5mg/L)和透明度(0.2 m提升至0.5m)有显著提升效果,对污染物质(有机污染物、氮、磷等)有明显的去除效果,CODCr由37 mg/L降至25 mg/L,氨氮和总氮分别由20mg/L和25 mg/L降至11 mg/L和15 mg/L,总磷由3.5 mg/L降至1.1mg/L。此外,针对纳米气泡修复技术实施前后浮游藻类和底泥微生物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微观的角度表征了该技术对湖泊水质的修复效果,通过观察浮游藻类变化,发现治理之前标志重度富营养化的尾裸藻、栅藻和梅尼小环藻被标志中度富营养化的、皮状席藻、钝顶螺旋藻、林氏念珠藻、实球藻、集星藻和短刺盘星藻等取代,表明被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通过对湖泊治理前后的底泥微生物进行了高通量分析,结果表明底泥微生物中主要功能菌——变形菌的比例由28.4%增至45.1%,而标志富营养化的绿弯菌、蓝藻菌及叶绿体都大幅度下降,分别由16.8%、9.8%和7.7%降为8.2%、1.3%和1.1%。说明了纳米气泡修复技术大大改善了湖泊底泥的微生物结构,有利于水质的净化。综上诉述,纳米气泡水体修复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有显著的修复效果,明显改善湖泊浮游藻类和底泥微生物的优势种群,强化湖泊生态系统,在湖泊、河道治理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纳米气泡修复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研究,为水体修复工程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丰富了工程应用经验,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性。
【关键词】:纳米气泡 富营养化 湖泊治理 浮游藻类 底泥微生物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32
  • 1.1 研究背景11-21
  • 1.1.1 湖泊污染现状11-12
  • 1.1.2 湖泊富营养化形成及危害12-14
  • 1.1.3 湖泊治理技术14-21
  • 1.2 纳米气泡修复技术介绍21-27
  • 1.2.1 纳米气泡技术21-23
  • 1.2.2 气泡扩散技术23-25
  • 1.2.3 气浮透析技术25-27
  • 1.2.4 生态浮岛技术27
  • 1.3 课题来源27-30
  • 1.4 研究内容30-31
  • 1.5 技术路线31-32
  • 第2章 纳米气泡特性研究32-39
  • 2.1 水中停留时间32-33
  • 2.2 氧传质效率33-36
  • 2.3 界面电荷36-37
  • 2.4 氧化性37-38
  • 2.5 本章小结38-39
  • 第3章 纳米气泡水体修复技术对湖泊水质的影响39-51
  • 3.1 研究方法39-41
  • 3.1.1 采样点分布39
  • 3.1.2 采样时间39-40
  • 3.1.3 检测分析40-41
  • 3.2 水体溶解氧变化情况41-44
  • 3.3 纳米气泡修复技术对水体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44-45
  • 3.4 纳米气泡修复技术对水体氮的去除效果45-47
  • 3.5 纳米气泡修复技术对水体磷的去除效果47-48
  • 3.6 纳米气泡修复技术对水体透明度的影响48-50
  • 3.7 本章小结50-51
  • 第4章 纳米气泡修复技术对浮游藻类及底泥微生物的影响51-70
  • 4.1 纳米气泡修复技术对浮游藻类的影响51-57
  • 4.1.1 浮游藻类组成与特性52-54
  • 4.1.2 后濠湖浮游藻类分析54-57
  • 4.2 纳米气泡修复技术对底泥微生物的影响57-68
  • 4.2.1 底泥有机质含量的变化61-62
  • 4.2.2 底泥微生物丰度及多样性变化62-68
  • 4.3 本章小结68-70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70-72
  • 5.1 结论70-71
  • 5.2 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81
  • 附图81-83
  • 致谢83-8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5-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岛贞男;牧野正彦;董小光;;使富营养化的湖泊复苏的新技术[J];环境科学研究;1984年05期

2 A.M.GHILROV;王旭;;苏联富营养化的研究[J];环境科学动态;1986年08期

3 霍太英,张书农,郑英铭;镬底潭富营养化数学模拟的探讨[J];水资源保护;1991年04期

4 任铁军;哈素海富营养化的主要特征及其评价[J];内蒙古环境保护;1995年01期

5 林荣根,邹景忠;近海富营养化的结果与对策[J];海洋环境科学;1997年03期

6 孙勇,王晓梅,刘春梅;富营养化的影响及解决方法[J];化学工程师;1998年03期

7 夏四清,徐培芳;黄浦江流域富营养化及控制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8 张寿龄;“富营养化”与禁磷[J];化学清洗;2000年06期

9 夏军,窦明,张华;汉江富营养化动态模型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1期

10 陈求稳;模式自组在水生生态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太湖富营养化事例分析[J];水利学报;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双清;黄怀曾;;官厅水库中磷的来源、形态分布及其与富营养化的关系[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罗家海;莫珠成;;广州河段西航道水源地水体富营养化限制因素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尹艳娥;平仙隐;徐亚岩;;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富营养化的时空分布特征[A];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3年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秦伯强;;太湖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谢寄清;白同春;刘德启;张芸;;淡水藻水体富营养化与总糖浓度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乔光建;刘同僧;;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营养物质相互作用分析[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7 黄志珍;王亚红;;水库型饮用水源地富营养化模型研究进展[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祖信;颜军;尹海龙;;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淀山湖入湖通量与水体富营养化相关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阳;尚文艳;付晓;吴钢;邓红兵;赵景柱;;抚仙湖富营养化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10 吴雅红;彭进平;逄勇;余林;;东山湖富营养化成因及治理初探[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撰稿 本报记者 江瑜;5个湖泊3个富营养化 “较安静”区减少 噪音主要来自施工[N];南京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汤璇 通讯员 粤环宣;广东要谨防水库“富营养化”[N];广东建设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禾;站在富营养化的“门槛”上[N];科技日报;2009年

4 省农科院 张辉;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途径[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主持人:侯杰 朱建华;盲目禁磷禁掉了什么?[N];科技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陈寿春;富营养化逼近草海[N];中国环境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粤水婷;引起生态环保专家关注[N];中国水利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黄穗诚邋通讯员 粤水婷 江欣;江门大沙河水库治蓝藻效果明显[N];广东建设报;2007年

9 钱恂熊 徐勇;河海大学摸清太湖污染“家底”[N];新华日报;2007年

10 陈峰华;5年内遏制水体富营养化加重[N];嘉兴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正芳;蓝藻生长的氮磷影响及控制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田纯焱;富营养化藻的特性与水热液化成油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春雪;基于数值技术的水质控制与工程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吴在兴;我国典型海域富营养化特征、评价方法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5 饶群;大型水体富营养化数学模拟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6 钟成华;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王晓青;三峡库区澎溪河(小江)富营养化及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8 刘毅;中国磷代谢与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政策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周贤杰;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模型统计与藻类生长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孙培艳;渤海富营养化变化特征及生态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欢迎;滇池草海富营养化和营养物磷基准与控制标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蒋云龙;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景观湖藻类生境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艳芳;基于CDOM光学参数建立近海富营养化快速评价技术[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常玉龙;富营养化缓流水体生物膜工艺原位修复效能与强化措施[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严文保;循环冷却水中有机磷的去除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李萍;滤食性贝类、沉水植物及其共存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6年

7 张彦;小型人工湖水体富营养化数值模拟及风险概率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8 郭红兵;城市水体营养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富营养化主控因子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9 汪敏刚;纳米气泡修复技术在重度污染湖泊治理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6年

10 安斐;渤海湾富营养化模糊评价与预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347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8347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a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