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纳米二氧化钛细胞毒性及免疫毒性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04:27

  本文关键词:纳米二氧化钛细胞毒性及免疫毒性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二氧化钛 细胞毒性 免疫毒性 机理


【摘要】:近几年来,纳米技术发展迅速,纳米材料已经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人体接触纳米材料的机会越来越多,其潜在毒性正引起科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_2)作为一种典型的低毒纳米材料,目前许多研究人员正致力于研究分析这类纳米材料对细胞、机体等的潜在影响。然而,目前对这一类材料的细胞毒性研究依旧众说纷纭,缺乏系统性的比较和分析。而nano-TiO_2进入人体后,不仅对其接触的细胞会产生毒性,它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本文系统研究nano-TiO_2对细胞产生毒性效果及其机理研究,以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在细胞层次,本文系统性地阐述了nano-TiO_2的毒理学效应,对这类材料的细胞毒性及引起毒性的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细胞毒性研究从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纳米材料引起的毒性来综合评价;机理研究则从细胞表面纳米材料对离子交换及胞排过程的影响出发进行了综合论述。我们模拟细胞表面上粘附的nano-TiO_2沉积膜对离子通过的影响,研究发现nano-TiO_2沉积并粘附在细胞表面,阻碍营养离子交换过程,模拟研究发现,通过沉积膜后营养离子K+,Ca2+,Na+,Mg2+和SO42-浓度显著降低。例如,长时间(48 h),高浓度(200 mg/L)四种不同形貌不同粒径nano-TiO_2形成的沉积膜,使通过的Na+浓度从2958.01mg/L分别降低为2775.72,2749.86,2757.36和2719.82 mg/L;类似地,SO42-浓度从38.83 mg/L降低为35.00,35.80,35.40和35.27 mg/L。纳米材料对离子的吸附和离子表面的水合壳结构强烈影响离子通过纳米沉积膜。胞吞进入细胞的纳米材料可以顺利从细胞内代谢出来,而不引起细胞毒性及正常细胞生理过程。阻碍离子交换和干扰胞排过程是细胞表面过量nano-TiO_2引起细胞毒性的主要原因。此外,在机体层次,本文研究了二氧化钛纳米棒(TiO_2-NRs)进入机体后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其对免疫功能产生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TiO_2-NRs对主要免疫细胞显示出免疫调节作用。即使在低浓度下(10 mg/L)条件下,TiO_2-NRs显著增强免疫反应,刺激免疫细胞释放更多细胞因子。对于不同细胞因子,时间剂量效应有所不同。在主要免疫细胞中,TNF-α和IL-2比起其他细胞因子,如IL-4,IL-10和IFN-γ,具有更为显著的上调特征,而这两种细胞因子在抑制肿瘤生长方面起重要作用。高剂量(50 mg/L)TiO_2-NRs与巨噬细胞孵育12 h后,TNF-α含量为530.4 pg/m L,而空白对照组的含量为238.2 pg/m L,含量升高了2.2倍;类似地,在淋巴细胞中其含量增高了4.9倍。RT-PCR数据进一步证明了TiO_2-NRs的免疫调节功能。从我们的研究成果得出,TiO_2-NRs会触发T细胞增殖,偏向Th1型免疫反应,在BALB/c小鼠体内形成长期适应性免疫而非先天性免疫。综上,nano-TiO_2对细胞产生毒性效果主要是细胞表面过量粘附的部分引起的,且毒性是由于阻断离子交换以及干扰胞排过程引起的。这些研究结果为低毒无机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提供一个统一的研究标准,为后续毒性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此外,Nano-TiO_2对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是通过与主要免疫细胞相互作用,释放细胞因子,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反应。研究nano-TiO_2对免疫功能产生的影响,对于其健康发展及后续生物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钛 细胞毒性 免疫毒性 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1.5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一章 绪论14-26
  • 1.1 引言14-15
  • 1.2 纳米二氧化钛 (Nano-TiO_2) 简介15-19
  • 1.2.1 纳米二氧化钛的性质15-16
  • 1.2.2 纳米二氧化钛的应用16-19
  • 1.3 纳米二氧化钛的毒性研究19-24
  • 1.3.1 纳米二氧化钛细胞毒性研究19-20
  • 1.3.2 纳米二氧化钛细胞毒性机理研究20-22
  • 1.3.3 纳米二氧化钛免疫毒性研究22-24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24-26
  • 1.4.1 研究目的24
  • 1.4.2 研究意义24-25
  • 1.4.3 研究内容25-26
  • 第二章 纳米二氧化钛的表征26-34
  • 2.1 引言26
  • 2.2 实验部分26-28
  • 2.2.1 实验试剂26-27
  • 2.2.2 实验仪器27
  • 2.2.3 样品制备27-28
  • 2.3 样品的表征方法28-31
  • 2.3.1 样品形貌表征28-29
  • 2.3.2 样品晶型表征29
  • 2.3.3 样品纯度表征29-30
  • 2.3.4 表面电势分析30
  • 2.3.5 溶液中的粒径分析30-31
  • 2.4 结果与讨论31-33
  • 2.4.1 Nano-TiO_2形貌表征31-32
  • 2.4.2 Nano-TiO_2晶型表征32
  • 2.4.3 Nano-TiO_2物理化学性质表征32-33
  • 2.5 本章小结33-34
  • 第三章 纳米二氧化钛细胞毒性研究34-77
  • 3.1 引言34-35
  • 3.2 实验部分35-47
  • 3.2.1 实验材料35-36
  • 3.2.2 实验设备36-37
  • 3.2.3 4T1细胞的体外培养37-38
  • 3.2.4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38
  • 3.2.5 CCK-8 法测细胞活力38-39
  • 3.2.6 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39-41
  • 3.2.7 细胞内氧化还原水平41
  • 3.2.8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41-42
  • 3.2.9 DAPI染色检测细胞膜完整性42-43
  • 3.2.10 纳米材料在细胞内的定位和转移43
  • 3.2.11 纳米材料沉积膜的制备及其对离子通过率的影响43-44
  • 3.2.12 理论模拟计算纳米材料沉积膜对离子通过率的影响44
  • 3.2.13 β-己糖苷酶检测44-45
  • 3.2.14 微管免疫荧光染色45-46
  • 3.2.15 胞间通讯 (Cx43) 免疫荧光染色46-47
  • 3.2.16 统计学分析47
  • 3.3 结果与讨论47-75
  • 3.3.1 纳米材料细胞毒性研究47-56
  • 3.3.2 细胞表面纳米材料引起细胞毒性机理研究探讨56-75
  • 3.4 本章小结75-77
  • 第四章 二氧化钛纳米棒 (TiO_2-NRs) 免疫毒性研究77-98
  • 4.1 引言77-78
  • 4.2 细胞实验部分78-83
  • 4.2.1 实验材料78-79
  • 4.2.2 实验设备79
  • 4.2.3 免疫细胞 (全脾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的原代分离与培养79-81
  • 4.2.4 免疫因子检测81
  • 4.2.5 基因表达分析81-82
  • 4.2.6 T细胞表面标记物 (CD_4~+, CD_8~+ T细胞) 流式检测82
  • 4.2.7 免疫细胞毒性检测82-83
  • 4.2.8 统计学分析83
  • 4.3 动物实验部分83-85
  • 4.3.1 实验材料83
  • 4.3.2 实验设备83-84
  • 4.3.3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案84-85
  • 4.3.4 肿瘤抑制率85
  • 4.3.5 统计学分析85
  • 4.4 细胞实验结果与讨论85-93
  • 4.4.1 二氧化钛纳米棒免疫毒性研究85-93
  • 4.5 动物实验结果与讨论93-97
  • 4.5.1 二氧化钛纳米棒抑瘤效果研究93-94
  • 4.5.2 体内毒性研究94-95
  • 4.5.3 抑瘤机理研究95-97
  • 4.6 本章小结97-98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98-100
  • 参考文献100-109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利以及参与的科研项目109-111
  • 致谢1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建军,董发勤,吴逢春,蒲小允,John Huang,赵世泉;纤粒矿物粉尘体外细胞毒性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0年03期

2 黄清泉;吴公平;王蓉蓉;;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体外细胞毒性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0年07期

3 彭双清;细胞毒性死亡机制[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7年01期

4 肖琳;付聪;梁思斯;毛彩霞;袭著革;杨旭;;纳米SiO_2与常规SiO_2颗粒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J];生态毒理学报;2007年04期

5 刘元方;刘佳蕙;王海芳;;未修饰碳纳米管的细胞毒性机理及其影响因素[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6 朱明华;陶瓷材料的细胞毒性[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5年03期

7 王小祥,毛志远,曹征旺,秦仁义,彭淑牖,江献川;TiNi形状记忆合金腐蚀及细胞毒性的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6年04期

8 马跃旭,薛淼,孟爱英;三种复合亲水性材料的细胞毒性评价[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1999年04期

9 黄桂娟;景红霞;夏栋林;鲁双云;顾海鹰;;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敷料的细胞毒性评估[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25期

10 罗丹;洪燕;;医用无菌敷料细胞毒性的检验方法[J];科技广场;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洁;林育纯;陈慧峰;李文;李晓杰;张树江;林丽娜;胡耀明;郝元涛;陈雯;凌文华;林忠宁;;镉对PP2A-B56γ高表达的人肝L02细胞中基因转录和细胞毒性的影响[A];全国生化/工业与卫生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奚晶;栾洋;任进;;两种体外检测细胞毒性方法的结果比较[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暨2011年全国前列腺药理毒理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鹿晓晶;王惠芳;高川;李丽琴;;二苯氯胂的细胞毒性及其对细胞DNA的损伤作用[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蔡蓓;杨雅婷;黄芒莉;;天然胶乳橡胶避孕套细胞毒性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年会21分会场论文汇编[C];2008年

5 罗洁;林育纯;陈慧峰;李文;李晓杰;张树江;林丽娜;胡耀明;陈雯;林忠宁;;镉对PP2A-B56γ高表达的人肝L02细胞中基因转录和细胞毒性的影响[A];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6 高萍;程琳;贾文英;史弘道;;丙烯酰胺单体的细胞毒性研究[A];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奥美定)论文汇编(第二辑)[C];2002年

7 贾文英;程琳;史弘道;;丙烯酰胺与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细胞毒性研究(摘要)[A];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奥美定)论文汇编(第二辑)[C];2002年

8 李楠;李培勇;;碳量子点的细胞内分布以及细胞毒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9 张艺;颜天;周名江;;离子通道类毒素的细胞毒性和检测方法的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王薇;熊微;万江陵;徐辉碧;杨祥良;;聚乙二醇修饰降低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细胞毒性的机理研究(英文)[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关歆;对注射器用活塞细胞毒性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建议[N];中国医药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晓慧;Cirbp在铅诱导的细胞毒性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2 薛强;阿霉素载药小分子水凝胶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3 华来庆;病毒免疫逃逸和抗病毒应答新机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马赛;两种常用季铵盐型抗菌单体抗菌性能、细胞毒性的比较研究及其细胞毒性机理初探[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5 王雯;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刘志伟;铜的肠道上皮细胞毒性和对大鼠的亚急性毒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赵锐;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在砷诱导的人类HaCaT细胞抗氧化反应和细胞毒性中作用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8 姜海涛;钴纳米颗粒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于光艳;甲醛联合苯对幼鼠骨髓细胞毒性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凤;致病杆菌中SrfABC类毒素生物活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杨桂兰;羟丙基透明质酸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刘腾飞;黄连和小檗碱对三种体外培养细胞毒性的初步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4 余静;长度及功能化对多壁碳纳米管细胞毒性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5 雷明珠;TWEAK介导LPS对小鼠uNK细胞毒性的调节作用及分子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周秋花;大气细颗粒物在模拟肺液中的行为、对细胞膜的作用及其细胞毒性[D];山东大学;2016年

7 姚晨婕;纳米二氧化钛细胞毒性及免疫毒性机理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8 石思;来源于海洋生物的候选Ⅰ类新药POA的早期肝肾细胞毒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邓建军;工业常用矿物粉尘表面理化特性对肺泡巨噬细胞细胞毒性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杜清清;溴苯腈对SH-SY5Y细胞毒性及NF-κB、MAPKs通路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415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8415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7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