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临汾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西师范大学》 2014年
临汾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研究
白金戈
【摘要】:2011年临汾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山西省内排名第六,基础设施建设与临近的省会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发展经济、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临汾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然而推进城镇化建设往往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临汾所处的地理区位决定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加之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使临汾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临汾在发展过程中要兼顾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环境改善,保证二者的共同进步、协调发展。 为了评价临汾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与协调程度,本文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为指标赋权。在此基础上计算出2000—2011年临汾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数、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数及二者的协调发展系数,并对其发展变化情况作了纵向分析。分析认为12年来,临汾市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虽然都有进步,但总体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特别是城镇化进程速度缓慢,总体发展水平距离2020年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从协调度看来,临汾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情况相差不大,两者的协调性很高。但这样的协调是低水平的协调,建立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数都很低的基础上。未来临汾必须提高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 采用同样的方法,文章对2011年临汾所辖17个县市的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数,生态环境评价指数和协调度、协调发展系数进行了测算,并对各县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间的差异进行了横向对比。通过对比分析,以区位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可以将临汾所辖县市分为3类:中部平川县市、资源富集的山区县域和资源匮乏的山区县域。这三类地区的发展战略各不相同。中部平川的区位条件最好,并且聚集了全市70%以上的人口和资金,可以发展附加值高,对环境影响小的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资源富集的山区县域环境容量大,可以承接从中部转移的资源型产业,促进城镇化发展。资源匮乏的县域所处区位较为偏僻,人口密度小,不具备城市发展的条件,盲目推进城镇发展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得不偿失。这一区域应该发展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着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必追求所谓的“协调发展”。 通过分析临汾市城镇化与生态安全水平,可知其未来的发展必须走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发展相协调的道路,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明确城镇化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互转化的机制,以及城市所处的发展状态。为明确城市的发展状态,本文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平衡模型,当平衡线与约束线相交时,城市规模与环境容量处于平衡状态。该模型目前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还有待进一步实证检验。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99.27;X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如松;城市生态位势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年01期
2 范常忠,姚奕生;Fuzzy综合多级评价模型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年02期
3 陈建,窦贻俭;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6年01期
4 闻扬春;防治小城镇环境污染刻不容缓[J];长江建设;2002年01期
5 曹昌智;论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和区位优势[J];城市发展研究;1996年05期
6 娄华君,王宏,夏军,赵树贤;地质信息可视化的应用——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之发展方向[J];中国地质;2002年03期
7 陈星;周成虎;;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8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年02期
9 朱彬;小城镇的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年02期
10 刘燕生;;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战略对策初探[J];环境保护;1985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慧宗;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Risk to Land Use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Climate Chang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4期
2 ;Research o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3期
3 黄春华;廖建军;唐飚;黄文凯;;与城市互动的高校公寓园区选址初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4 黄玲;苏永强;;高层建筑群的环境安全评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5 姜利勇;;生态城市的建筑:自然的再生[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6 孙良;夏海山;孙统义;;传统街区的生态位保护——以徐州市户部山传统街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7 胡淑恒;陈广洲;;基于物元判定模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8 秦小林;张庆国;杨书运;;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9 郑凯;丁久玲;;浅谈草坪类植物在城市中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5期
10 朱杰旦;蒋建绒;;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春建;宋建军;刘德元;姜敏德;李萍;张敬凯;郑琳;;郑州市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地质信息化建设初探[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1年卷(下册)[C];2011年
2 荆福全;;城市景观生态环境设计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熊林金;周子英;徐邹华;杨君;朱玲瑶;;基于能值分析的株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兴鹏;胡晓芬;薛冰;;建国以来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5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6 盛承发;;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发展[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7 王兆强;;生态序——系统主从律[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8 欧阳志云;王如松;;复合生态系统水生态过程分析[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9 赵泰涛;王如松;;城市工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10 路力;;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信息选取[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涛;农村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华;基于系统仿真和情景模拟的崇明生态安全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敬川;基于负产品视角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吴耀兴;长沙市城区热岛成因及绿地系统缓解热岛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侯碧清;株洲市城市植物造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小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项海勇;绿色居住小区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骆向洁;铜川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书敏;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京钊;基于LUCC与RS/GIS的济南市生态安全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富;佳木斯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丽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德荣;广西区河池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任中起;国家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加来;朱芬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行为的博弈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赵常兴;霍艾湘;;区域性城镇化的中外比较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3 林冬;崔建强;;城市地下道路环境影响评价初探[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4 刘沛林;从长江水灾看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李振福;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模型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周海丽,史培军,徐小黎;深圳城市化过程与水环境质量变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7 付瑶;汤洁;;开发区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以长春高新开发区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姜林;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2年04期
9 宗跃光;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以天津居住新区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3年03期
10 方一平,陈国阶;成都市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勤;[N];毕节日报;2010年
2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迟福林;[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3 季明;[N];中国税务报;2010年
4 杨保军 本报记者 顾赞良;[N];河北日报;2009年
5 记者 周峰;[N];解放军报;2010年
6 周天勇;[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7 魏后凯;[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维富;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宋璇涛;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刘加顺;都市圈的形成机理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1998年
5 王伦强;四川省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6 张文龙;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黄明;城市污水污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滤技术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前;;开展生态工程研究保持生态经济良性循环[J];河南科技;1987年01期
2 郭建钦;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9年04期
3 康俊;;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关于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4 黄毅坚,杜琦,王小奉;近年福建沿海的赤潮灾害[J];自然灾害学报;1993年01期
5 张帆;;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3年01期
6 杨汉东,蔡述明;洪湖生态环境的化学结构[J];生态学报;1995年04期
7 刘先银;中国的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J];国土绿化;1995年05期
8 毛文永;生态环境与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J];环境导报;1996年05期
9 薛玲,沈智;中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基本问题探讨[J];内蒙古环境保护;1996年04期
10 中原;世界生态环境急剧恶化[J];国际市场;199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润全;高建国;李云鹏;;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及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梁福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淑英;高永胜;叶碎高;郑加才;;合理水面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初探[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张树彬;王清;郭秀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影响[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5 孙小霞;胡祥青;冯晓晖;刘辉文;;景德镇陶瓷工业窑炉的变迁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二)[C];2009年
6 陈志斌;;现金流内部控制:生态环境视角与风险防范导向[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李宗领;;退耕还林修复生态环境创新模式研究[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李运海;;铁路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的基础是环境保护[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许景峰;丁小中;;走出建筑设计中节能与生态的误区[A];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毕宝德;;城乡土地开发与生态系统建设[A];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2000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燕;[N];北京现代商报;2005年
2 张旭东;[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谢龙智 赵琳 刘圆圆;[N];贵阳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王智;[N];经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郝晓明 余佩函;[N];凉山日报(汉);2005年
6 伍旭川;[N];上海证券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全四清 牛卫国 白洁;[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8 毕美家;[N];安徽日报;2007年
9 记者 李云辉;[N];昌吉日报;2007年
10 石家义 杨安丽 本报记者 李枝宏;[N];大连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笪浩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尼庆伟;沈阳卧龙湖湿地生态退化机制及保护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海量;流域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4 李兴春;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宋文东;红树植物红海榄系列化学组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6 蔡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7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8 郑丽波;基于SDSS的县域生态环境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娟;RS-GIS-EIS技术支持下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集成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朱祥贵;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基础理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金堂;福建省林地针叶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许熙巍;对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趋势的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王军;铜陵相思河流域采矿活动中重金属的迁移和分布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4 汪瀚;合肥市城区人口承载能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5 林茂昌;基于RS和GIS的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董立新;基于RS与GIS的天山北麓生态环境演化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7 何洲娥;社会团体参与公共决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杨孝志;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鲁迪;人为干扰下的生态补偿[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舒展;扎龙湿地生态环境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临汾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8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88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