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藻在满江红-鱼腥藻共生体系去除水中铀时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鱼腥藻在满江红-鱼腥藻共生体系去除水中铀时的作用?
【摘要】:通过分离有藻满江红中的鱼腥藻,获得无藻满江红和鱼腥藻.采用水培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无藻满江红、有藻满江红和鱼腥藻对水中铀的去除行为,并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了它们富集铀前后化学基团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初始浓度分别为2.5和5.0 mg·L-1的铀溶液,在有藻满江红的作用下,分别经过27和36 d生物富集后浓度能降低至GB 23727-2009规定的0.05 mg·L-1排放标准以下,而在无藻满江红和鱼腥藻的作用下,铀浓度无法达到排放标准.相对于无藻满江红,鱼腥藻提高了有藻满江红对水中铀的富集量、富集系数及对铀的抗胁迫能力,从而提高了有藻满江红对水中铀的去除效率.红外分析表明,在富集铀后,与无藻满江红相比,有藻满江红体内出现了芳环和醇类或苷类化合物,而这些新的物质是鱼腥藻在富集铀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可能促进了有藻满江红对铀的富集.
【作者单位】: 南华大学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关键词】: 铀 满江红 共生体系 鱼腥藻
【基金】:国防基础重点基金(No.B3720132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U1401231,11305087)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No.13JJ6050)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No.14B150)~~
【分类号】:X173;X591
【正文快照】: 1引言(Introduction)随着核电和军工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天然铀的需求也开始大幅度上升,形成了新一轮的铀矿开发热,然而随之带来的问题是铀矿开采和铀水冶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水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Carvalho et al.,2014;Alvarado et al.,2014).我国铀矿冶放射性废水具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灵鹏;熊治廷;马海虎;;镉对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共生体氮代谢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03期
2 于建伟;陈克云;苏命;杨敏;刘代成;;不同营养源条件下螺旋鱼腥藻生长与产嗅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2011年08期
3 李三华;张奇亚;;1株溶藻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及溶鱼腥藻作用[J];环境科学;2013年02期
4 刘海陆;徐颖;刘建辉;李芸;;磷和铁对洋河水库螺旋鱼腥藻生长的影响[J];生态科学;2013年01期
5 郑宾国;崔节虎;彭伟功;张继彪;郑正;;不同γ-射线辐照剂量对鱼腥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8期
6 王兰仙,徐仲,吴相钰,唐任寰;稀土元素对固氮鱼腥藻光合作用和固氮作用的影响[J];中国稀土学报;1985年03期
7 何金兰;鱼腥藻对某些金属离子的吸附效应研究(Ⅰ)[J];岩矿测试;1992年03期
8 何金兰;鱼腥藻对某些金属离子的吸附效应研究(Ⅱ)──鱼腥藻对金(Ⅲ)的吸附[J];岩矿测试;1995年03期
9 贾晓燕;刘聪;储昭升;庞燕;胡小贞;;氮磷限制条件下螺旋鱼腥藻产生土嗅素特征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04期
10 林沧,刘中柱,郑德英,唐龙飞,渡边岩;无藻满江红(Anabena-free Azolla)和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重建共生体[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洋甬;胡建林;潘双叶;;亭下水库伪鱼腥藻昼夜垂直变化初步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2 张楠;李清艳;陈翠丽;王昌禄;施定基;;葡萄糖对转GCSF鱼腥藻7120的生长和GCSF表达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潘晓洁;常锋毅;康丽娟;李小燕;李根保;刘永定;沈银武;;滇池和洱海鱼腥藻的形态特征和16S rRNA基因分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郑伟文;陆培基;黄进华;;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满江红——满江红鱼腥藻共生体的超微结构[A];第四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5 邓琳;吴峰;邓南圣;;鱼腥藻引发水中Hg(Ⅱ)的光化鱼腥藻引发水中Hg(Ⅱ)的光化学还原[A];全国环境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李丹;崔莹;张們們;宋东辉;施定基;;葡萄糖对转TNF-a鱼腥藻7120的生长和TNF-a表达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魏兰珍;陈伟伟;王全喜;;鱼腥藻7120中all1723基因的鉴定、性质及其功能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8 李艳;冉亮;冯丽洁;张群;方瑾;施定基;;改变SD序列后对转基因鱼腥藻7120生长和光合的促进[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宋东辉;张宏业;朱学义;张淑萍;施定基;;光周期和葡萄糖的相互作用对转基因鱼腥藻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妍玲;鱼腥藻PCC7120外膜蛋白的鉴定及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菁;环境因素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鱼腥藻(Anabaena sp.strain PCC)生长竞争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2 黄诚;25种农药对椭圆小球藻和螺旋鱼腥藻的毒性研究[D];浙江林学院;2007年
3 汪星;类激素对蓝藻生长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王非凡;外源fba对鱼腥藻7120光合活性的调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容芳;铀胁迫对两种蓝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2年
6 冯燕;水稻胞质FBA基因在鱼腥藻7120中的表达及其对光合碳同化的调控[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于红彦;阳光紫外辐射对鱼腥藻影响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6年
8 李轩;转hTNF-α基因鱼腥藻7120规模培养及生物学活性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9年
9 金锐;hGM-CSF在鱼腥藻7120中的表达及其表达系统的改进[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明;NaHSO_3调控鱼腥藻7120光合产氢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13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913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