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黔西南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分析

发布时间:2016-08-11 19:03

  本文关键词:黔西南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地理研究  2003 


黔西南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分析

DOI: 10.11821/yj2003060008, PP. 733-741

兰安军,张百平,熊康宁,安裕伦

Keywords: 喀斯特,石漠化,土壤侵蚀,空间格局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之一。黔西南具有典型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重点治理区。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喀斯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土地石漠化、土壤侵蚀以及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问题,制约着地区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分析了研究区内主要生态退化问题的现状和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功能,构建了生态脆弱度指标,并将研究区分为四个亚区,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References

[1]  Yuan Daoxian1 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region of South China1 Karst Dynamics Laboratory and Network Center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1999.

[2]  张百平,等.中国西部山地发展的一般模式.山地学报,2002,20(4):394~399.

[3]  朱宗元,等.阿拉善荒漠区的景观生态分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14(4):37~48.

[4]  傅伯杰,刘国华,等.中国生态区划方案.生态学报,2001,21(1):1~6.

[5]  贵州省区域地理信息项目领导小组.贵州省地理信息数据集1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6]  杨明德.论喀斯特地貌地域结构及其环境效应.见:贵州喀斯特环境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9~25.

[7]  Cai Yunlong.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rehabilitation in the karst of Southwest China1 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1997,7(2):13~26.

[8]  喻理飞.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的生态学过程研究.贵州大学博士论文,1998.

[9]  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0]  刘纪远.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

[11]  Sweeting M M1Karst in China:its geomorphology and environment1New York:Springer,1995.

[12]  宋林华.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0,19(3):193~202.

[13]  苏维词,等.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山地学报,2000,18(5):429~432.

[14]  刘在华,袁道先,等.不同岩溶动力系统的碳稳定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地质学报,1997,71(3):281~288.

[15]  杨胜天,朱启疆.贵州典型喀斯特环境退化与自然恢复速率.地理学报,2000,55(4):459~466.

[16]  陈建庚.贵州地貌环境与旅游.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17]  《贵州森林》编辑委员会.贵州森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18]  白占国,万国江.贵州碳酸盐岩区域的侵蚀速率及环境效应研究.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1):1~7.

[19]  刘燕华,王强.中国适宜人口分布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34~45.

[20]  熊康宁,等.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21]  刘国华,傅伯杰,等.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生态学报,2000,20(1):13~19.

[22]  周忠发,安裕伦.贵州省水土流失遥感现状调查及空间变化分析.水土保持通报,2000,20(6):23~25.

Full-Text


  本文关键词:黔西南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1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91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2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