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8-12 09:19

  本文关键词:山东半岛典型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4年

山东半岛典型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李延峰  

【摘要】:近岸海域是人类与海洋相互作用的频繁地区,随着沿岸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迫切需要切实可行的海域管理技术与手段,协调人类与海洋的可持续性发展。而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和近岸海域管理的有效方法,已成为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 本文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人类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以人海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将能体现出现代生态环境评价思想的“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与承载力定量化评价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状态空间模型相结合,提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并构建具有层次性的指标体系。结合历史数据资料与现场航次调查,对山东半岛典型海域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莱州湾开展相关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域生态环境状态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整体环境因子指数为0.67(0.41-0.84),生态响应指数为0.45(0.17-0.75),综合评价等级为良,但已非常接近中等级别,其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溶解无机氮较高、重金属污染严重和浮游动物密度过低;不同海域生态环境状态存在明显差异,25个近岸海域中,处于优或良等级的占60%,其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东部和西南部,等级为中和差的海域各占16%,另有极少数(8%)海域等级为劣。 ⑵人类活动对莱州湾海域生态系统影响评价,结果表明:整个莱州湾受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均值为0.425,处于中等影响程度,其中污水排放、围填海工程及港口航运是对莱州湾生态系统影响比较强烈的人类活动;另外,研究海域中40%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44%为中等影响,16%为微弱影响;总体来说,近岸海域比邻近外海强烈,其中影响较强烈的区域出现在莱州湾西南近岸海区,而影响较微弱的海区则为北部外海。 ⑶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基于人类社会与海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以“压力-状态-响应”为基本思想,结合由环境承载力、生态弹性力与人类活动力组成的三维状态空间模型,通过比较标准状态,将承载力划分为4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可载、满载、超载和严重超载。该模型与方法以体现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综合性为目的,并在莱州湾海域的应用研究中得到充分体现。 ⑷莱州湾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中,分目标研究表明:莱州湾海域环境承载力为0.559(0.455-0.684),环境状况一般,主要影响因素是溶解无机氮超负荷和生物体残毒中重金属综合污染严重,空间差异特征主要表现为西低东高;生态弹性力为0.284(0.198-0.475),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严重,海洋各生态类群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鱼卵及仔鱼密度极低;人类活动力为0.425(0.086-0.695),处于中等影响程度,且空间差异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近岸区域比邻近外海活动强烈,并呈现出由西南近岸向北部外海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 ⑸莱州湾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确定的2006-2013时期理想状态值为0.64,恶劣状态值为0.42。整体研究表明:该海域2006-2009,以及2013年生态环境承载力均值为0.471(0.415-0.552),处于超载状态;且呈现出随年份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空间上呈现出由西南近岸海区向中北部外海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莱州湾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生态弹性力,而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则可能为环境承载力与人类活动力。 该研究在海域自身生态环境状态与沿岸人类活动作用影响的基础上,揭示山东半岛典型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以期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82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根,夏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2 狄乾斌,韩增林,刘锴;海域承载力研究的若干问题[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5期

3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4 王家骥,姚小红,李京荣,常虹,王渊高;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测[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2期

5 金士博,张孟威;内梅罗污染指数公式与漓江水质评价[J];环境科学;1980年02期

6 黄苇;谭映宇;张平;;渤海湾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评价[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年06期

7 杨志峰,隋欣;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8 蔡文倩;刘录三;孟伟;郑丙辉;;AMBI方法评价环渤海潮间带底栖生态质量的适用性[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9 狄乾斌;韩增林;孙才志;;海域承载力理论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01期

10 黄蔚霞;张叶春;颜文;徐玉芬;;海域使用论证等级划分方法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健;周生路;柳葳;任奎;吴绍华;;生态足迹方法在区域建设用地容纳能力测算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2 洪霞;余卫东;;商丘市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3 常玉光;佟艳;;旅游景区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4 关劲峤;江波;;江西省2004年生态容量的计量分析与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6期

5 刘波;丁贤俊;姚红;;南通市水资源承载力量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6 王潜;李海涛;梁涛;顾晨洁;王佰梅;;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7 宋先坤;马礼;;土地生产潜力对CO_2浓度和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河北省康保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8 陈成忠;王晖;;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9 王书转;白景峰;宋松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所在地南阳市生态安全现状定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10 张振锋;游广永;张瑞芳;代磊强;赵元杰;;我国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研究的进展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永强;;河南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体系架构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2 李新;王海滨;陈朝镇;叶元蕾;;绵阳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〇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卢璐;张硕;;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评价[A];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于顺东;路立;;基于PSR框架的天津绿地生态系统评估[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5 王磊;丁晶晶;任义军;丁玉华;季永华;梁珍海;;江苏盐城淤泥质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快速评价[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群;张和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谭德宝;李青云;黄奇;陈鹏霄;刘波;;长江流域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初探[A];现代科技与湖北新型工业化——第二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3年

8 张海燕;孙艳青;;环境承载力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分析[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9 李凤华;;广西重要海湾海洋生态健康评价[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10 程瑶;马放;杜大众;王强;;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宏;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3 钱一武;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综合效益价值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石军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彭舜磊;天童常绿阔叶林植被—大气界面水碳耦合模型与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林明太;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修复与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军;基于水资源利用的松花江流域农村减贫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居恒;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生态承载力分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书敏;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苏毅;兰陵溪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威;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辽宁省1998年—2007年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凤燕;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及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7 安平;环境治理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栾秀芝;基于海洋环境容量的临海产业布局优化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霍军;海域承载力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任新君;海域承载力和海水养殖业布局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欣,杨志峰;李家峡水库蓄水后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及危险性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06期

2 徐毅;孙才志;;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6期

3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4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5 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6 苏志勇,徐中民,张志强,陈东景,龙爱华,张勃;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生态经济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7 靳之更;王敏;;沈阳市2001年-2006年生态足迹分析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8期

8 陈端吕,董明辉,彭保发;生态承载力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邓培雁,陈桂珠,刘威;湿地价值分析及其基本原则[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4期

10 徐琳瑜,杨志峰,李巍;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盖美;近岸海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海陆一体化调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2 张桂玲;中国近海部分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罗民波;长江河口底栖动物群落对大型工程的响应与生态修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付会;海洋生态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乔旭东;渤海湾天津海域的细菌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吕永霞;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灰色多目标规划建模与实证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3 阿琼;基于SD模型的天津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张保丰;缺水城镇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张文亮;天津高沙岭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D];天津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景丽;;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J];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韩磊;沈红;赵盼;;浅议农村河道生态环境承载力[J];天津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3 郭娜;王伯铎;崔晨;张秋菊;;榆林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4 夏军,王中根,左其亭;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6期

5 王亚娟;米文宝;;宁夏沿黄城市带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11期

6 朱永华,任立良,夏军,丰华丽,黄浩;海河流域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杜金辉;吕培茹;甄文栋;张媛;张承;慕金波;;山东省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王丽;;生态足迹法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应用案例[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年01期

9 金万富;汤晓华;;福州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状况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郭志禹;;可变模糊集方法在辽宁省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天华;;关于西藏自治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孙丽;谭勇华;王德刚;杨义菊;王小波;;可利用无居民海岛开发价值及风险分析[A];2010年海岛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周孝德;;太子河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太原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 宋百成;[N];太原日报;2010年

2 代桂云 王玉忠;[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N];太原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曾铁强 本报通讯员 王秋霞 吕英鹰;[N];广西日报;2009年

5 通讯员 李彦广 记者 白增安 王玉亮;[N];河北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童海华;[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7 李真;[N];中国水利报;2004年

8 龚建国 林旭 李林;[N];中国环境报;2004年

9 记者 朱海兵 马莉莉;[N];浙江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王一民;[N];农民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文斌;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延峰;山东半岛典型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2 王亚敏;GIS支持下的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3 杨夏欣;西安市灞桥区浐灞渭“三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4 罗永;西藏人口分布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朱毅清;怒江州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王忠成;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7 崔学彬;青云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综合评价与游客特征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山东半岛典型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2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92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d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