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摘要】:京津冀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利益协调机制是促进京津冀政府合作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在对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对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的利益协调机制进行分析和论述。首先,对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利益协调机制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论述,包括协同治理、利益、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等,提出了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的必要性,认为利益是影响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的主要因素;对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中利益协调机制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认为整体性治理理论和新区域主义相互补充能够有效促进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其次,运用博弈分析法对京津冀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论述了京津冀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利益主体包括中央政府、京津冀地方政府和排污企业,分别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京津冀地方政府与排污企业之间的博弈、京津冀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进行了简要分析。再次,对现阶段京津冀环境治理过程中利益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利益协调机制的主体尚不完善、协调标准缺乏针对性是现在的主要问题;而各利益主体对区域整体利益认识不到位、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缺乏法律法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偏差、GDP主导的晋升机制等因素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对问题和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京津冀环境治理利益协调机制的相关对策,在理念上,树立协调共享理念、生态文明理念、善治理念;要保持中央政府加强利益协调作用、坚持地方政府利益协调常态化、吸引民间组织和公民的有效参与;并在制度上保障利益协调机制的有效实施,加强相关法律政策建设、利益协调组织化、完善中央及地方间的纵横向利益补偿、构建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最后,对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利益协调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认为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是推动京津冀环境治理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同时,指出本研究存在着博弈分析相对薄弱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学习,结合实际加强对京津冀环境治理利益博弈的深层次分析。
【关键词】:京津冀 环境治理 协同 利益协调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321;D63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0
- 一、研究背景11-12
- 二、研究意义12-13
- (一) 理论意义12
- (二) 现实意义12-13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13-18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3-15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5-18
-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18-19
- (一) 研究的重难点18-19
- (二) 研究的创新点19
- 五、研究方法19-20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20-26
- 一、基本概念20-24
- (一) 协同治理20-23
- (二) 利益协调机制23-24
- 二、理论基础24-26
- (一) 整体性治理理论24-25
- (二) 新区域主义理论25-26
- 第三章 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的博弈分析26-36
- 一、京津冀环境治理博弈的主体26-28
- (一) 中央政府26-27
- (二) 地方政府27
- (三) 排污企业27-28
- 二、京津冀环境治理博弈分析28-35
- (一) 中央政府与京津冀地方政府的博弈28-30
- (二) 京津冀地方政府与排污企业的博弈30-33
- (三) 京津冀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33-35
- 三、本章小结35-36
- 第四章 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利益协调机制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6-42
- 一、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利益协调机制的问题36-39
- (一) 政府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引发利益冲突37-38
- (二) 利益协调机制各方面主体参与不充分38
- (三) 利益协调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8-39
- 二、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利益协调机制问题的原因分析39-41
- (一) 区域整体利益认识不到位39
- (二) 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39-40
- (三) 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政策40
- (四)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偏差40-41
- (五) GDP主导的晋升考核机制41
- 三、本章小结41-42
- 第五章 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利益协调机制的完善对策42-49
- 一、利益协调的理念42-43
- (一) 协调共享理念42-43
- (二) 生态文明理念43
- (三) 善治理念43
- 二、利益协调的多元主体43-45
- (一) 中央政府加强利益协调作用43-44
- (二) 地方政府利益协调常态化44
- (三) 吸引民间组织和公民的有效参与44-45
- 三、利益协调机制的完善45-48
- (一) 加强相关法律政策建设45-46
- (二) 利益协调组织化46-47
- (三) 完善中央及地方间的纵横向利益补偿机制47-48
- (四) 构建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48
- 四、本章小结48-49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49-51
- 一、研究结论49-50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50-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明;;绿色新政视域下推行协同治理的战略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 李胜;王小艳;;流域跨界污染协同治理:理论逻辑与政策取向[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陶国根;;协同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发展观察;2014年02期
4 刘春湘;李乐;;湘江流域协同治理缺失分析与因应之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5 徐翠翠;;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刻不容缓[J];领导之友;2014年03期
6 何吉多;周荣;朱清海;;比较优势视角下的自然灾害协同治理——以汶川大地震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06期
7 蔡博峰;;中国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特征及与二氧化硫协同治理分析[J];中国能源;2012年07期
8 李玉明;陈建平;;关于绿色新政中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建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2期
9 周学荣;汪霞;;环境污染问题的协同治理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4年06期
10 张连国;;论复杂性管理范式下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J];生态经济;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水;;协同治理:理论分析与中国关怀——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徐祖荣;;多元化协同治理与社会救助[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肖文涛;;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志军;;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基于三项内容的考察[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5 何水;;从政府危机管理走向危机协同治理[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华锋;;乡村社会体制吸纳与协同治理的现实之辩[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7 徐祖荣;;协同治理视野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逻辑: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顾昱;陈松;;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协同治理机制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顾昱;;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基于电子政务的协同治理机制及效率分析[A];“村民自治暨合寨村村民委员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肖湘雄;毛栩;;城镇化进程中的征地拆迁多元主体协同治理?[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 周少来;复合协同治理应对城市化挑战[N];人民日报;2011年
2 杨安华 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连片特困地区发展须以公共安全协同治理破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周锦尉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原主任 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化解“戾气”需全社会协同治理[N];文汇报;2013年
4 记者 张克;科技进步与社会协同治理论坛举行[N];科技日报;2005年
5 中共贵州省委副秘书长 省直机关工委书记 申振东;协同治理凸显社会管理模式创新[N];贵阳日报;2011年
6 记者 宋晖 实习记者 陈曦;多元协同治理促进政府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驻穗记者 姚嘉莉;深圳社会管理 政社协同治理[N];深圳商报;2012年
8 诸巍;官民协同治理:夯实政治文明的基石[N];解放日报;2004年
9 蔡长春;浙江慈溪: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N];人民日报;2012年
10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燕继荣;协同治理才能实现社会善治[N];新华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光容;政府协同治理:机制、实施与效率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华锋;论环境协同治理[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艳丽;城市社区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谢祥;信息系统协同治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爽;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李桂连;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协同治理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周鹏;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孟建峰;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项航芳;农村流动人口协同治理困境及克服—浙江H村的考察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6 黄印鑫;协同视角下企业信用治理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7 宋彦宁;环境危机的协同治理模式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汤志强;协同治理视野下的乡村治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莫涵;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影响的调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宋丽萍;公共危机治理的路径选择:协同治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24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924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