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曝气序批式反应器处理养猪沼液的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间歇曝气序批式反应器处理养猪沼液的特性研究
【摘要】:养猪沼液具有量大,氨氮(NH_4+-N)浓度高、碳氮比(COD/TN)低的特点,采用传统生物方法处理脱氮困难,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间歇曝气序批式反应器(Intermittent aeration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IASBR)在传统SBR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处理低碳氮比、高氨氮的废水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同时用IASBR和传统SBR处理养猪沼液,研究了不同条件下(间歇曝气次数、进水碳氮比和运行负荷)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差异,并通过微生物群落分析解释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在不同进水碳氮比和进水容积负荷下,间歇曝气次数越多,反应器对TN和氨氮的去除效果率越高,且稳定性更好,耐冲击负荷性更强。当碳氮比为3.0,TN负荷为0.38 kg/(m3·d)时,IASBR(4)(间歇曝气4次)对总氮(TN)、氨氮、TOC(总有机碳)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99%和92%左右,系统亚硝化率稳定在70%以上,明显好于IASBR(2)(间歇曝气2次)和SBR。2.沼液的进出水三维荧光分析表明,沼液的荧光峰主要集中在I,II区的芳香族蛋白质类似物和IV区的溶解性微生物副产物。经过处理后,荧光峰数量增加,但荧光强度明显下降,表明大分子有机物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且IABR(4)、IASBR(2)的荧光强度下降幅度大于SBR。3.周期ORP和pH能够很好的反映系统的运行状态变化,在低氨氮负荷时IASBR(4)、IASBR(2)出现pH“氨谷”,指示氨氮氧化完成。而SBR始终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周期污染物浓度变化与沿程pH、ORP变化有极强的相关性。周期FA浓度变化表明,由于IASBR(4)和IASBR(2)的氨氮氧化速率较快,导致分别在第100 min和350 min时FA低于抑制NOB浓度浓度。较低的氨氮负荷不利于短程硝化的实现,提高进水氨氮负荷,有利于获得较高的亚硝化率。对SBR来说,由于氨氮氧化速率较慢,FA抑制处于较高浓度,NOB被抑制,SBR始终能够获得较高的亚硝化率。4.在IASBR(4)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碳源投加方式,结果发现,将约23%的碳源投加到后端缺氧段,能够有效提高碳源利用率,相比单点投加方式,节约0.2个碳氮比。同时批次试验证明,长时间缺氧会抑制NOB的活性,缺氧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大,NOB从缺氧环境进入到好氧环境后,需要15 min恢复活性。5.高通量测序显示,三组反应器的优势菌种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等。与硝化反硝化有关的细菌(亚硝化单胞菌、陶厄氏菌)在IASBR(4)系统中积累最多,IASBR(2)次之,SBR最少。此外,由于曝气模式的不同,IASBR(4)和IASBR(2)系统中富集较多兼性厌氧菌,而在SBR中好氧菌所占比例较高。不同的曝气模式产生不同的微生物种群结构,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IASBR系统中物种丰富度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复杂度均好于传统SBR。
【关键词】:养猪沼液 IASBR 氨氮 总氮 碳氮比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1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23
- 1.1 研究背景8-9
- 1.2 养猪沼液处理工艺概况9-12
- 1.2.1 自然处理10-11
- 1.2.2 资源化利用11
- 1.2.3 生物法处理11
- 1.2.4 当前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11-12
- 1.3 生物脱氮原理12-19
- 1.3.1 传统生物脱氮理论12-14
- 1.3.2 新型生物脱氮工艺14-16
- 1.3.3 短程硝化的影响因素16-19
- 1.4 间歇曝气序批式反应器19-21
- 1.4.1 序批式反应器19-20
- 1.4.2 间歇曝气序批式反应器20
- 1.4.3 间歇曝气序批式反应器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20-21
- 1.5 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21-23
- 1.5.1 研究目的21
- 1.5.2 研究内容21-22
- 1.5.3 技术路线22-23
- 第2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23-30
- 2.1 进水水质23
- 2.2 试验装置23-24
- 2.3 实验设计与运行条件24-25
- 2.4 测试项目与仪器方法25-30
- 2.4.1 常规水质25-26
- 2.4.2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26
- 2.4.3 硝化菌和硝化活性检测26-27
- 2.4.4 高通量测序分析27-30
- 第3章 IASBR与SBR处理养猪沼液效果的比较研究30-45
- 3.1 氮变化特性30-35
- 3.1.1 TN去除30-32
- 3.1.2 氨氮去除32-34
- 3.1.3 亚硝氮积累34-35
- 3.2 有机物去除特性35-36
- 3.3 总磷去除特性36-37
- 3.4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37-38
- 3.5 单周期内pH、ORP和游离氨变化38-43
- 3.5.1 pH和ORP39-42
- 3.5.2 游离氨浓度42-43
- 3.6 本章小结43-45
- 第4章 IASBR运行条件的优化研究45-52
- 4.1 碳源投加方式优化45-48
- 4.1.1 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46-47
- 4.1.2 pH和ORP变化规律分析47-48
- 4.2 缺氧时间的优化研究48-50
- 4.3 本章小结50-52
- 第5章 IASBR与SBR处理沼液的微生物群落比较52-59
- 5.1 硝化菌和污泥硝化活性检测52-53
- 5.1.1 硝化菌52-53
- 5.1.2 污泥硝化活性53
- 5.2 基于高通量分子测序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53-58
- 5.2.1 相似性分析53-54
- 5.2.2 Alpha多样性分析54-55
- 5.2.3 IASBR和SBR物种结构分析55-58
- 5.3 本章小结58-59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9-61
- 6.1 研究结论59-60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7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67-68
- 致谢68-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天寅,蒋柱武,赵建夫,夏四清;连续进出水间歇曝气工艺硝化与反硝化动力学[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喻文熙,高廷耀;连续流间歇曝气工艺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1997年04期
3 黄天寅,孙更民;连续进出水间歇曝气工艺发展展望[J];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胡晓东;郑秋辉;徐森;;间歇曝气法处理青霉素废水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3期
5 张雯;邓风;徐华;;间歇曝气和连续曝气对完全混合式反应器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J];环境化学;2013年11期
6 罗固源,刘智刚;无回流间歇曝气系统总磷去除的实验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7 胡晓东,张刚;两级间歇曝气法处理农药废水工艺的应用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8 王文标,罗固源,刘鸿霞;无回流间歇曝气系统中沉淀期间进水的效应[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8期
9 金春姬,杨海,高京淑,金秀生;间歇曝气脱氮系统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06期
10 周健,罗固源,刘国涛,吉方英;间歇曝气反应器的运行工况试验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吉方英;罗固源;周健;刘国涛;;间歇曝气系统脱氮反应速度研究[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礼祥;城市污水处理连续流一体化生物反应器工艺研究与能效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陆谢娟;低C/N比污水间歇曝气MBR脱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宝刚;间歇曝气序批式反应器处理养猪沼液的特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2 赵亚鹏;自控间歇进水双区串联曝气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亓鹏玉;间歇曝气人工水平潜流湿地脱氮除磷效果及氧化亚氮释放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王凤祥;间歇曝气工艺的生产性运行与调控管理[D];重庆大学;2006年
5 邓长慧;一体化间歇曝气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08年
6 徐兴;间歇曝气一体化悬浮填料床—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7 朱建军;完全混合式连续进出水间歇曝气工艺的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8 程志鹏;缺氧滤池—连续流间歇曝气活性污泥一体化反应器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岳波;中试氧化沟间歇曝气脱氮规律及控制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10 郭烨烨;间歇曝气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污水净化效果及微生物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64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964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