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生物质气体湿式氧化法选择性脱硫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15:29

  本文关键词:生物质气体湿式氧化法选择性脱硫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选择性脱硫 络合铁 生物质气 氧化还原电位


【摘要】:湿式催化氧化法脱除H2S的方法被广泛用于沼气、垃圾填埋气等生物质气的净化,然而吸收大量的CO2会引起碱耗或H2S去除率下降的问题。因此,保证较高的H2S去除率和较低的CO2吸收率尤为重要,而以络合铁法为主的湿式催化氧化法选择性脱硫目前还未曾被研究,因此本文以络合铁法为主,对富含CO2的含硫气体进行了选择性脱硫性能测试,以期找到最佳实验条件,使H2S去除率控制在90%以上,CO2吸收率降低至1%。本文分别对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柠檬酸(CA)两种配体的络合铁溶液进行了湿式催化氧化法处理含高浓度C02和H2S酸性气的试验,研究了气液比、pH、铁浓度及填料材质、碱液种类对H2S和CO2选择性吸收的影响,并对EDTA-Fe和CA-Fe进行了复配实验及条件优化;另外还研究了脱硫液电位对脱硫过程的影响,与常用的一些氧化剂如ClO-、H2O2和03的脱硫效果、选择性和电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选择性随气液比(G/L)和铁浓度的增加而提高;而对于pH,则存在一个最佳pH使选择性达到最大值,如0.084mol/L的EDTA-Fe溶液最佳pH在6.5左右。2.在EDTA/CA复配络合铁脱硫液中,脱硫液的选择性随EDTA在复配络合剂中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EDTA:CA=3:1(摩尔比)时脱硫效率和选择性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复配络合剂的稳定性随CA所占比例的增加而提高,EDTA:CA(摩尔比)在2:2以下时稳定性较好。结合选择性和稳定性,络合剂的最佳配比为EDTA:CA=3:2(摩尔比),最佳实验条件为pH7.8、铁浓度0.084mol/L,G/L比40,此时脱硫效率能达到98%以上,CO2吸收率接近1%,选择性接近100。3.脱硫液电位随EDTA在复配络合剂中比例和Fe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与选择性规律一致,说明氧化性增加有利于选择性脱硫;而对于pH,电位随pH的下降而升高,选择性却随着pH的降低先提升后降低,说明pH对电位的影响和对电离的影响存在一个平衡点,在该点处选择性最高。4.强氧化剂(ClO-、H2O2和03)碱性溶液的脱硫选择性与纯碱液相差不大;ClO-、H2O2和03初始电位虽比络合铁高,但由于不可再生,电位下降较快,脱硫效果经过一定时间后会大幅下降,效果不如络合铁脱硫液,且CO2的吸收率均比络合铁溶液高,因此选择性不如络合铁脱硫液。
【关键词】:选择性脱硫 络合铁 生物质气 氧化还原电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1.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绪论13-30
  • 1.1 研究背景13
  • 1.2 脱硫方法简介13-23
  • 1.2.1 干法脱硫14-17
  • 1.2.2 湿法脱硫17-23
  • 1.2.3 生物脱硫23
  • 1.3 络合铁法脱硫工艺研究现状23-27
  • 1.3.1 络合铁法脱硫机理24-25
  • 1.3.2 络合铁法脱硫技术发展趋势25-27
  • 1.4 论文选题目的和研究内容27-30
  • 1.4.1 选题目的27-28
  • 1.4.2 研究内容28-30
  • 第二章 选择性吸收的过程分析及实验方法30-46
  • 2.1 H_2S和CO_2在水溶液中的状态变化30-34
  • 2.1.1 溶解30-32
  • 2.1.2 电离32-34
  • 2.1.3 氧化还原34
  • 2.2 实验方法34-38
  • 2.2.1 实验装置34-35
  • 2.2.2 测量方法35-37
  • 2.2.3 试剂与仪器37-38
  • 2.3 碱性溶液的选择性吸收38-44
  • 2.3.1 NaOH溶液的选择性吸收38-40
  • 2.3.2 Na_2CO_3溶液的选择性吸收40-44
  • 2.4 络合铁脱硫液的选择性吸收44-45
  • 2.5 本章小结45-46
  • 第三章 络合铁溶液选择性吸收实验46-69
  • 3.1 实验条件的确定46-48
  • 3.1.1 络合剂的选择46-47
  • 3.1.2 实验条件47-48
  • 3.2 EDTA-Fe体系选择性脱硫实验48-52
  • 3.2.1 pH和铁浓度的影响48-49
  • 3.2.2 气液比G/L的影响49-52
  • 3.3 CA-Fe体系选择性脱硫实验52-56
  • 3.3.1 实验结果52-54
  • 3.3.2 实验现象分析54-56
  • 3.4 EDTA/CA-Fe复配体系56-62
  • 3.4.1 EDTA和CA的复配56-60
  • 3.4.2 EDTA/CA-Fe脱硫条件优化60-62
  • 3.5 填料的影响62-64
  • 3.6 不同碱液的影响64-67
  • 3.7 本章小结67-69
  • 第四章 氧化还原电位对选择性吸收的影响69-77
  • 4.1 脱硫过程中电位的变化71-72
  • 4.2 不同配比络合铁电位比较72-73
  • 4.3 其他氧化剂的比较73-75
  • 4.4 本章小结75-77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7-79
  • 5.1 结论77-78
  • 5.2 问题与展望78-79
  • 参考文献79-8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5-86
  • 致谢86-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胥尚湘;;选择性脱硫化氢的新方法[J];天然气工业;1983年01期

2 王之德;;天然气和油田伴生气的选择性脱硫[J];辽宁化工;1987年05期

3 陈赓良;;选择性脱硫溶剂发展动向的述评[J];天然气工业;1987年02期

4 王之德;;位阻胺是值得开发的新型选择性脱硫溶剂[J];化工厂设计;1988年01期

5 常宏岗;胺法选择性脱硫工艺评述[J];天然气工业;1995年06期

6 黄景梁;;用胺溶剂选择性脱硫[J];化肥设计;1984年05期

7 陈赓良;;空间位阻胺——新型选择性脱硫溶剂[J];天然气工业;1986年03期

8 陈赓良;;选择性脱硫工艺的发展动向[J];齐鲁石油化工;1995年02期

9 李晓,李少萍,詹敏,张一安;高选择性脱硫吸收剂的研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10 娄开利;;几种有开发应用前景的选择性脱硫技术[J];川化;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利锋;陈建良;马正飞;纪宏宸;张振宇;顾惠强;;MDEA法火炬气选择性脱硫过程模拟与分析[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庄明星 黄文清;“绿色钢铁”铸辉煌[N];三明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怡雯;生物质气体湿式氧化法选择性脱硫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2 路兴禄;选择性脱硫法表征渣油亚组分的分子结构[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本文编号:977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977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7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