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黄河三角洲地区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29 10:01

  本文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地区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5年

黄河三角洲地区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

袁琦  

【摘要】:大气颗粒物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对人类健康、能见度、气候和空气质量等都有重要的影响,而颗粒物的理化性质是这些相关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目前对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最严重地区之一-环渤海地区的区域背景点的相关研究还相对缺乏。本研究选取了环渤海地区区域背景点之一-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的相关研究,并重点分析了雾霾天气下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气团传输对当地颗粒物污染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在线观测与离线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于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对环渤海地区区域背景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大气颗粒物理化性质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综合观测,主要研究了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下PM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颗粒物数浓度及粒径分布特征、单颗粒类型及混合状态。并利用后推气流轨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颗粒物污染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有意义的结果:黄河三角洲地区观测期间年均总水溶性离子浓度为49.72μg/m3,其中SO42-NO3-和NH4+是黄河三角洲地区PM2.5中最主要的水溶性成分,年均浓度分别为22.48μg/m3、12.77μg/m3、11.21μg/m3,三者浓度总和占总水溶性离子的93.6%,且三种离子质量浓度远高于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城市及郊区站点,与国内一些大城市相当,说明黄河三角洲地区面临严重的二次无机气溶胶污染。夏季硫酸盐的转化率(SOR)远高于其它三个季节,导致夏季SO2-浓度最高。太阳辐射、O3浓度以及边界高度的变化是影响SO42-日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太阳辐射、温度以及边界层高度的变化是影响NO3-日变化的主要因素。黄河三角洲地区冬季酸性颗粒物的比重最高,约有62.4%的颗粒物是酸性颗粒物,其中32.1%的颗粒物为强酸性颗粒物。后推气流轨迹分析发现来自山东省内及京津冀的短距离输送气团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离子贡献率最高。利用主因子分析对黄河三角洲地区PM2.5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显示燃料燃烧、二次生成及扬尘和土壤是影响当地PM2.5水溶性离子的主要因素。黄河三角洲地区观测期间5-10000 nm粒径范围内总颗粒物平均数浓度为12838#/cm3,春季数浓度最高,冬季最低。气溶胶中爱根模态颗粒物数浓度最高,全年平均占总颗粒物数浓度的60.7%,其次为积聚模态(25.2%)和凝结核模态(14.1%)。凝结核模态颗粒物在春季和夏季数浓度最高,爱根模态颗粒物则是在春季和秋季数浓度最高,积聚模态颗粒物秋季数浓度最高。在观测期间,共有26天发生了新颗粒物生成事件(New particle formatin, NPF),约占总观测时间的22%。颗粒物的平均成核速率为6.6#/(cm3.s),颗粒物的平均增长速率为5.3nm/h,NPF事件对凝结核模态和爱根模态颗粒物数浓度日变化有明显影响。风速越高,爱根模态和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越低,且颗粒物粒径分布的峰值偏向小粒径,偏南风时颗粒物的数浓度要高于偏北风时。南部及东部短距离传输的气团具有更高数浓度的颗粒物,平均为14903#/cm3,而北部长距离传输的气团的颗粒物数浓度较低,平均为11462#/cm3。北部长距离传输的气团的颗粒物粒径分布均为单峰分布,峰值均在爱根模态,而南部和东部短距离传输的气团粒径分布曲线在更大粒径位置(100 nm附近)出现峰值。通过透射电镜及能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天气条件下单个气溶胶颗粒,根据它们的形貌和成分可以分为以下9大类:矿物颗粒、富钾颗粒、富钠/镁颗粒、金属/飞灰颗粒、钙盐颗粒、富硫颗粒、烟尘颗粒、有机颗粒和海盐颗粒。雾霾天气颗粒物老化程度明显,通过长距离输送的雾霾颗粒会通过有机和无机的气态凝结(包括在颗粒物表面的非均相反应)和物理凝聚而发生老化现象。雾霾天颗粒物的混合程度强烈,且多从外部混合转变为内部混合。在雾霾天可溶性的硫酸盐和富钾颗粒趋向于与难熔的新鲜排放的颗粒物包括烟尘颗粒、金属/飞灰颗粒、有机颗粒和矿物颗粒等发生融合。在沙尘暴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不同时期的颗粒物类型、含量及成分的不同,这表明不同类型颗粒物的混合以及沙尘矿物颗粒与酸性气体的非均相反应取决于气象因素和混合的过程。富硫颗粒是本研究含量最丰富的颗粒,约占颗粒物总数的86.8%,500 nm以上粒径段的富硫颗粒数量在雾霾天明显增加。雾天中大部分颗粒是以雾滴形式存在,雾滴有利于硫酸铵颗粒的增大,同时颗粒物之间强烈的混合作用增加了雾霾天富硫颗粒的粒径。本论文研究结果显示黄河三角洲背景地区存在较严重的大气颗粒物污染,这更反应了当前我国空气污染的区域性和复杂性,气团传输已成为影响城市间、区域间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背景地区颗粒物理化性质的研究,从而为我国制定有效的颗粒物污染的控制对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冯宗炜;中国酸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防治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09期

2 牛生杰,孙照渤;春末中国西北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物理特性的飞机观测[J];高原气象;2005年04期

3 陈宗良,葛苏,,张晶;北京大气气溶胶小颗粒的测量与解析[J];环境科学研究;1994年03期

4 王玮,王英,苏红梅,潘志,岳欣,刘红杰,汤大钢;北京市沙尘暴天气大气气溶胶酸度和酸化缓冲能力[J];环境科学;2001年05期

5 王峰威;李红;柴发合;钱枫;王宗爽;邓利群;;大气气溶胶酸度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01期

6 吴兑;;近十年中国灰霾天气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7 Shengzhen Zhou;Qi Yuan;Weijun Li;Yaling Lu;Yangmei Zhang;Wenxing Wang;;Trace metals in atmospheric fine particles in one industrial urban city: Spatial variations, sources, and health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辉;齐泽民;肖小君;黄作喜;;模拟酸雨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2 高利利;赵玲玲;张晨;陶丽华;周青;;3个品种水稻种子萌发对酸雨胁迫的响应[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6期

3 郝明途;林天佳;刘焱;;我国PM_(2.5)的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2期

4 时宗波,邵友义,贺桃娥,吕森林;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北京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胡克;陈兵;Hiroyuki Kitagawa;介冬梅;赵奎涛;;松嫩平原西部碱尘气溶胶的元素特征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6 王帅杰,朱坦,洪刚;石家庄市地面起尘量估算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7 蔡燕徽;江红英;陈中义;;模拟酸雨对外来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的出苗及生长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7年04期

8 梅雪英;杨扬;方建德;;上海地区酸雨类型格局转变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9 王菊;房春生;;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for predicting economic loss of vegetables caused by acid rain[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9年01期

10 周建刚,白希尧,詹科萍,吴晓东;电离放电烟气脱硫的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俊华;;冀东南酸雨变化特征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2 陈丹凤;陈伟昌;王洪斌;田菊萍;;浅析凯里地区973项目规范化酸雨采样观测的重要性[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同桂;陈刚才;陈克军;杨清玲;;重庆大气颗粒物酸度及酸化缓冲能力[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白志鹏;董海燕;蔡斌彬;朱坦;姚学祥;;灰霾与能见度研究进展[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5 张仁健;符淙斌;曹军骥;吴涧;;气溶胶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与人类健康中的作用[A];2007年全国粉体工业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仁健;王明星;徐永福;;北京春季特大沙尘暴的分粒径化学特征研究[A];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7 邵龙义;李卫军;肖正辉;孙珍全;;“2006.4.17”亚洲沙尘暴期间沙尘颗粒的矿物组成及来源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马治国;林长城;王新强;王祖炉;;福建东部地区酸雨的分布及其与地面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郝立生;段英;王建恒;吴志会;石立新;;衡水湖湿地气溶胶分布飞机观测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蒲维维;张小玲;徐敬;赵秀娟;徐晓峰;;北京地区酸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运川;大气颗粒物中溴和碘的浓度特征及来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付晓萍;模拟酸雨对6种城市绿化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孟赫;酸雨对叶类蔬菜影响的“剂量—损失”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养梅;京津冀地区亚微米气溶胶特征及其变化的观测分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5 刘楠;缙云山典型林分对径流水质的作用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许鹏举;济南城区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及粒径分布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张敏;远洋船基及上海地基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崔键;典型红壤农田区大气氮沉降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司知蠢;CuO_x/WO_(x-)ZrO_2催化剂制备及其NH_3-SCR催化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10 龙云;增强UV-B辐射和模拟酸雨对C_4植物玉米和苋菜生长与代谢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兰;不同类型酸胁迫对云杉和多花黑麦草抗性生理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郭培培;不同气候梯度和酸雨胁迫强度影响下的凋落叶分解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殷秀敏;酸雨、UV-B和光强胁迫对5种常绿阔叶树幼苗叶绿素荧光和生长特性的比较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金清;亚热带典型阔叶树种幼苗对酸雨和UV-B辐射的生态响应[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马静玉;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6 杨凯;酸性水腐蚀下混凝土性能的劣化与防腐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白莹;缙云山气溶胶粒子质量浓度和水溶性离子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艾东升;上海市大气降水化学组成特征及物源解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笑;防护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张勇;北亚热带林带和农田土壤呼吸及环境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海;王扬锋;洪也;马雁军;;冬季典型灰霾天气过程的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2 谭明华;;关于城市灰霾的治理——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城市问题;2009年10期

3 石志侠;苏万新;;气溶胶采样技术简介(一)[J];辐射防护通讯;1986年02期

4 高歌;;1961-2005年中国霾日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7期

5 吕达仁,魏重;大气气溶胶对激光的消光的理论计算[J];大气科学;1978年02期

6 王明星,吕位秀,任丽新,J.W.温切斯特;华北山区大气气溶胶的化学成份[J];大气科学;1981年02期

7 王庚辰;大气气溶胶浓度及其谱分布的某些特征[J];大气科学;1982年02期

8 赵德山,洪钟祥;北京地区气溶胶及其化学元素浓度和气象条件的关系[J];大气科学;1983年02期

9 苏维瀚,张秋彭,沈济,殷兴军,宋文质,李三民,路洪荣,罗超;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与大气污染的关系初探[J];大气科学;1986年02期

10 洪钟祥,周乐义,沈剑青,赵德山,韩应建,周舟,汤大纲,姜振远;气溶胶粒子干沉降速度的测量[J];大气科学;198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刚;新的研究报告确认大气颗粒物与健康的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00年06期

2 江英;大气颗粒物中的铂族金属[J];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01期

3 王婉,刘咸德,狄一安,赵立蔚,郭冬发,鲁毅强;天津市大气颗粒物铅的同位素丰度比测定[J];环境化学;2002年06期

4 江刚;大气颗粒物上的农药[J];中国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5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J];中国环保产业;2004年07期

6 贺斌;抚顺市大气颗粒物组成成分特征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4年03期

7 王荫淞,李爱国,魏仑,张元勋,李德义,裘惠源,李燕,张桂林,谢亚宁,张静,张元茂,山祖慈;用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研究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的种态[J];核技术;2004年11期

8 谢云霞,罗文峰,李后强;大气颗粒物的分形特征[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年06期

9 贺斌,张志军;大气颗粒物组分解析[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5年01期

10 朱光华;;大气颗粒物采样膜本底值的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普;周来东;王治渊;;成都市城区大气颗粒物估计背景值研究[A];成都市科技年会分会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空气环境污染防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白志鹏;;大气颗粒物环境基准研究历程与展望[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3 何翔;钱枫;李峣;;大气颗粒物中有机酸的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4 白云鹤;范洪波;Furuuchi Masami;Hata Mitsuhiko;;东莞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香烃的特征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李晓东;柳泽文孝;李海华;;成都市冬季粒径分级大气颗粒物的水溶性组分变化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红;王峰威;邓利群;柴发合;王淑兰;余学春;郑爱华;;环形溶蚀器大气颗粒物采样系统条件实验研究:涂层溶液浓度的季节对比[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7 朱梦雅;修光利;陶俊;张大年;;长三角区域城市间大气颗粒物交互影响趋势研究[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8 边归国;;学会版大气颗粒物中铅污染来源解析技术[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大气颗粒物预处理技术研究:序列提取重金属[A];2009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白云鹤;范洪波;Furuuchi Masami;Hata Mitsuhiko;;东莞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香烃的特征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总工程师 张宁;[N];中国环境报;2012年

2 记者 贾敏 通讯员 王婷婷 闫冬雪;[N];中国气象报;2014年

3 记者  吴惠君 通讯员  张宁;[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4 学生记者 王仙茅 徐雯;[N];新清华;2010年

5 本报记者 张倩 周恩泽;[N];中国气象报;2012年

6 刘杰 整理;[N];各界导报;2013年

7 记者 成俊敏;[N];长治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沈俊霖;[N];青岛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郭薇;[N];中国环境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赵文红;[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琦;黄河三角洲地区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单健;大气颗粒物滞留时间的测量方法研究及应用[D];南华大学;2010年

3 张华;徐州市区大气颗粒物及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污染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4 高运川;大气颗粒物中溴和碘的浓度特征及来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罗莹华;韶关市大气颗粒物地球化学特征与源解析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6 董雪玲;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特征及来源判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车瑞俊;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不同有机组分毒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佘峰;兰州地区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及沙尘天气对其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吴洪波;含硫化合物与矿尘氧化物及大气颗粒物的复相反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吴琳;降低二次有机碳对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影响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婷婷;北京市石景山区大气颗粒物中总砷及形态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2 张庆然;环境空气颗粒物中二次粒子与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危害性评价[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3 杨小霞;昆明市区大气颗粒物和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俞瑶;水泥工业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模拟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汪萃萃;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对糖尿病病人循环系统效应指标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石媛;北京市常见绿化树种对重金属和PM2.5的吸滞能力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谢滨泽;城市绿地植物叶表面微结构及配置方式对其滞留PM_(2.5)等颗粒物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8 张梦瑶;海量数据挖掘大气颗粒物成分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2015年

9 陈晓兰;大气颗粒物造成的健康损害价值评估[D];厦门大学;2008年

10 张磊;成都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酸性离子的化学特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地区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7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57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a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