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黔东南天柱—锦屏地区金的成矿系统及其结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质大学》 2015年
黔东南天柱—锦屏地区金的成矿系统及其结构
陈祎
【摘要】:黔东南天柱—锦屏地区(简称天锦地区)位于贵州东南部天柱县—锦屏县境内,东连湘西南接桂北,面积约2000km2。黔东南地区金矿开采历史悠久,点多、面广,且易采易选,是我国湘黔金矿集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金矿床(点)分布密集,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但多年投入大量工作而找矿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是“采挖先行,勘查滞后,规律不清,靶区不明,以致久攻不克”,成为典型的“鸡肋型”矿化勘查区。因此,用系统论的思维对该区金的控矿构造体制、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矿化时空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研究区位于雪峰弧形构造带西南段,是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准地台之间的过渡带。含矿建造为新元古代斜坡过渡相浅变质岩系。地史上经历武陵、雪峰、加里东和印支—燕山等多期次构造运动,有洋陆转换阶段的造山运动,也有陆内活动阶段的造山运动,为由陆缘向陆内转化的陆内造山带。区内构造复杂,发育有不同组合类型的褶皱、断裂构造形迹,构造线方向主要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及北西向。本文通过对黔东南天锦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大地构造演化背景、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热液蚀变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结合成矿系统理论基本框架和前人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研究区金的成矿系统及矿化时空结构特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新进展和新认识:1、厘定了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区金矿床形成于由洋陆活动转为陆内造山环境,是下江群变质岩建造、隐伏岩体、东西向基底断裂与北东向断裂构造综合作用的产物。本文采用整体分析与重点解剖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将研究区的构造形迹及矿化现象纳入统一成矿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运用现代构造解析方法重新厘定了区内主要构造样式,从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角度揭示了东西向及北东向主要控矿构造形迹的变形特征,并初步确定了区内五期构造变形序列。中元古代末一新元古代,在近SN向最大主压应力作用下,沿沉积相带差异明显的隆凹接合部位形成了近EW向的韧性剪切带(北部的凯寨—高酿基底断裂带和南部的台江—启蒙基底断裂带)。同时,受这一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NNE向张剪性裂隙已见雏形。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末,在NW—SE向最大主应力作用下,具有左行剪切走滑性质的早期东西向断裂再次活动,由左行剪切转化为右行剪切,其在剖面上表现为上盘向下斜落,在平面上表现为右行平移。志留纪末,由于南华裂谷海槽的消亡,该区已由洋陆活动转为陆内造山环境,继续受NW—SE向及SN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先存的NNE向张剪性断裂带受Ew向构造带的有行剪切应力作用影响,使其转成NE—NEE向(如平秋、偶里、稳江剪切带)。在剖面上发生大规模的顺层滑移和切层滑动,与早期分布的一系列NE—NEE向隔槽式褶皱核部或其附近形成劈理化带或节理密集带。在多期多阶段构应力作用下,促使含矿流体由压力高值区→低值区流动,向构造薄弱带扩散运移,造成矿化作用和围岩蚀变的叠加,在合适物理化学环境富集成矿。2、划分了矿化类型和成矿期次在对区内已知矿化点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按成矿作用、矿化特征及控矿构造的不同,将区内金矿化类型划分为层控型和构控型两大类:层控型划分为层间石英脉和斜切石英脉型;构控型划分为褶控型石英脉、断控型石英脉、剪切带型石英脉和剪切带蚀变岩型。根据宏观野外观察所确定石英脉体之间的穿切关系,结合镜下及手标本上观察到的矿石矿物组合、结构构造以及成矿流体特征等,将研究区金矿划分为两个成矿期,即热液成矿期和表生富集期。热液成矿期划分为四个成矿阶段:含微量金—少量毒砂—石英阶段→含金—黄铁矿毒砂—石英阶段→含金 多金属硫化物一石英阶段→少量硫化物—石英—碳酸盐阶段;表生富集期主要表现为沿近地表或地表河床中砂金矿的形成。3、发现了岩浆岩脉本次工作在虎盆金矿区平硐(PD2)内首次发现岩浆岩脉出露,脉宽仅为8cm左右,处于EH-4物探解译3号剖面的H7位置,经岩矿鉴定、岩石地球化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研究初步确定该脉岩为花岗闪长岩脉。通过岩石构造环境讨论,认为该花岗闪长岩脉只可能是在南华裂谷海槽洋壳向扬子古陆俯冲的情况下,造山带外带即黔东南地区地壳在伸展减薄的环境下,富集型新生下地壳(岛弧玄武岩)部分熔融所形成的。中元古代早期,南华狭窄洋盆的洋壳向扬子陆块俯冲,其东南缘出现沟—弧—盆格局,并形成花岗闪长岩源岩,在早古生代的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下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同时,认为该花岗岩类侵入体与黔东南天锦地区金矿床之间存在重要的成因联系。4、厘定了金成矿作用过程与矿化时空结构特征(1)天锦地区金矿田稀土元素研究表明矿石与下江群地层、邻区岩浆岩、虎盆区脉岩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一致,均为右倾型,反映其矿质来源具围岩及深部岩体的双重性;岩矿石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834S值具有陨石硫及地层还原硫的混合特征;矿石中硫化物铅同位素研究表明铅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窄,在构造模式图上主要集中分布于“造山带铅”和“岩浆作用铅”的多来源区;铷—锶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可能受到幔源物质混染;矿石矿物石英氧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接近于岩浆岩和下江群变质岩的混合区域,体现其同源性和继承性特征。综上所述,研究区金的主要来源为下江群变质岩,间接来源可能与深部侵入岩有关。(2)成矿期金成矿流体主要处于酸性—弱碱性的弱还原体系(PH值为6.43~7.50,Eh值为0.328~1.023V)。在微量金—少量毒砂—石英阶段(Ⅰ),成矿介质的PH=6.50,Eh=0.462, lgfo2=-48.14,成矿温度为162.4~343.4℃,为中低温弱酸性还原环境。阴离子成分富含Cl-,因此,该阶段的金可能以金的氯络合物[AuCl2]形式迁移。在金—黄铁矿毒砂—石英阶段(Ⅱ)阶段,成矿介质的PH=6.43,Eh=0.328,lgfo2=-40.28,成矿温度为139.2-350.1℃,成矿温度和氧逸度的降低导致[AuCl2]溶解度减小,以[AuCl2]发生歧化反应,有利于金的沉淀。同时在中温条件下大部分Au重新与硫离子形成[Au(HS)2]络合物。在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Ⅲ),成矿介质的PH=6.94, Eh=0.852, lgfo2=-39.26,成矿温度为137.7-355.4℃,金主要以[Au(HS)2]形式迁移。(3)本区金矿化在成矿时间演化上具继承性、阶段性的结构特征。基于本区成矿演化与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的匹配关系,将区内成矿演化划分为成矿预富集期→成矿初始富集期→成矿叠加富集期→成矿表生淋滤富集期4个成矿期,构成了本区完整的区域地质—成矿演化系统。成矿预富集期形成面型的潜在矿化(源)层,奠定本区矿化的基础;成矿初始富集期通过对原始潜在矿化(源)层的变形变质改造,形成基础矿化,在个别地段形成金的弱工业矿化;成矿叠加富集期为区内最重要的变质热液成矿作用,现出露的各金矿床(点)均源于其叠加改造富集形成的金工业矿化;成矿表生淋滤富集期在很大程度上受先期矿化的制约,主要表现为氧化淋滤叠加改造成矿作用使金矿化发生次生富集,形成砂金矿。(4)本区金矿化在成矿空间展布上具丛聚性、似等距性、方向性、顺层性、分带性等结构特征。矿(化)体的产出样式明显受成矿作用及控矿构造的制约。丛聚性表现为研究区内金矿床(点)大多沿有利构造部位相对集中分布,在空间上成群成带产出;似等距性主要表现为区域范围内控制矿带断裂构造间的似等距性、控制矿床断裂构造或成矿有利部位构造间的似等距性、控制矿区内矿体(脉)以及矿化富集中心的断裂构造及构造有利部位间的似等距性;方向性主要表现为区内矿(化)体产状总体呈近北东向展布及热液矿化发育程度自西向东或自南西向北东逐渐减弱的呈明显方向性的分布规律;顺层性主要表现在金矿(化)体大多沿不同的岩(性)层界面产出,走向上与岩层走向近于一致,倾向与岩层产状也近于一致:矿化空间展布的分带性根据层次结构的不同划分为矿化类型的分带性及成矿元素的分带性。矿化类型的分带性主要表现在垂向、横向空间上的有序性、赋矿标高上的分带性;成矿元素的分带性主要表现在水平分带性、纵向分带性、垂向分带性。5、建立了勘查系统模型,进行了成矿预测基于对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控矿因素分析、成矿作用过程研究、矿化时空结构分析等,提取了有效预测评价标志,构建了该区金矿预测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并运用综合找矿模型和多种预测评价方法,筛选出8个找矿靶区,其中Ⅰ级靶区3处、Ⅱ级靶区2处、Ⅲ级靶区3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5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笑青;王甘露;卢焕章;吴学益;陈文益;;黔东南金矿形成时代的确定兼论湘黔加里东金矿带[J];中国地质;2006年05期
2 张均;山东招掖地区金矿化的时间结构特征[J];地球科学;1991年04期
3 邓军,方云,杨立强,丁式江,肖荣阁,彭润民,王建平;剪切蚀变与物质迁移及金的富集——以胶东矿集区为例[J];地球科学;2000年04期
4 翟裕生,吕古贤;构造动力体制转换与成矿作用[J];地球学报;2002年02期
5 王睿;;从江翁浪地区蚀变岩型金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学报;2009年01期
6 孙华山,赵鹏大,张寿庭,夏庆霖;系统结构模型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J];地学前缘;2004年01期
7 翟裕生;论成矿系统[J];地学前缘;1999年01期
8 李人澍,朱华平;成矿系统的结构与聚矿功能[J];地学前缘;1999年01期
9 余大龙;黔东八克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地质地球化学;1997年01期
10 魏俊浩,张德会,王思源,刘伟;剪切带中矿化与非矿化地段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差异性研究[J];地质科学;199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田黎萍;阿尔金山南缘晚古生代花岗岩类与成矿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王中亮;焦家金矿田成矿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黄志新;吉林省夹皮沟金矿带构造—流体—成矿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郭春影;胶东三山岛—仓上金矿带构造—岩浆—流体金成矿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赵玉锁;延边—东宁成矿带金厂斑岩金成矿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金;青海省乌兰县生格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长安大学;2011年
2 吴文明;黔东锦屏县主要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涛发,岳书仓,袁峰;安徽月山矿田铜、金矿床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矿流体输运-化学反应成矿动力学[J];安徽地质;2001年02期
2 张群喜;王生龙;;山东谢家沟金矿脉岩特征及其与金矿成矿关系[J];安徽地质;2007年01期
3 蔡俊军,杜伟为,曾贻善;黔东南某些含金石英脉成矿流体中的短链羧酸[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4 周涛发,岳书仓;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成矿流体系统的形成条件及机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5 杨金中,曾庆栋,沈远超,李慎之,张启锐;乳山金矿皂地南区矿体定位预测[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6 谢淑云,鲍征宇;矩分析法及其在粤北韶关地区金属成矿作用研究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4期
7 罗照华;卢欣祥;刘翠;李德东;杨宗锋;文思博;;岩浆热液成矿理论的失败:原因和出路[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李三忠;王涛;金宠;戴黎明;刘鑫;周小军;王岳军;张国伟;;雪峰山基底隆升带及其邻区印支期陆内构造特征与成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1期
9 郑文宝;唐菊兴;汪雄武;王焕;应立娟;钟裕锋;钟婉婷;;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S1期
10 朱赖民,金景福,何明友,胡瑞忠,刘显凡;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深部物质来源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奎;沂沭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金宠;雪峰陆内构造系统逆冲推滑体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陈广洲;多源信息耦合的成矿预测新模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代传固;黔东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徐国端;青海祁漫塔格多金属成矿带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晓坤;广西南丹大厂锡矿长坡—高峰矿床(山)数字化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顺庭;湖南瑶岗仙钨多金属矿床特征与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雷时斌;甘肃阳山金矿带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及勘查找矿方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李光辉;黑龙江完达山—太平岭成矿带成矿系列与找矿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张宗保;湖北铜绿山矿田成矿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恩山;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和动力学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涛;雪峰山构造系统印支期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董家龙;黔西北地区铅锌矿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韩艳伟;滇西保山核桃坪铅锌矿V_1矿体成矿流体演化的历史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徐巧;内蒙古赤峰敖仑花钼铜矿床的构造地质特征及其控矿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林知法;云南马关都龙锌铟多金属超大型矿床构造控矿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胡一多;云南易门凤山铜矿床刺穿构造控矿规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苏昌学;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廖声林;云南新平大红山铁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王晓枝;河北省万全寺银金矿成矿作用分析[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晋福,吴宗絮;下扬子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事件与长江中下游Cu-Fe成矿带[J];安徽地质;2001年02期
2 于清义;论夹皮沟地区金矿床的花岗岩浆热液成因[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3 葛文春,林强,方占仁;宽甸环斑花岗岩的同化混染成因[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4 靳克,彭玉鲸,王彦生,许文良;中国—朝鲜长白山区新生代火山事件的划分及对比[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5 杨言辰,冯本智,刘鹏鹗;吉林老岭大横路式热水沉积叠加改造型钴矿床[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6 刘洪文,邢树文,孙景贵;胶西北两类金矿床暗色脉岩的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冯光英;刘燊;彭建堂;张正伟;戚华文;朱笑青;肖加飞;王长华;;新疆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流体包裹体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3期
8 赵院冬;迟效国;车继英;刘建峰;赵芝;;延边—东宁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背景[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张招崇;冀北水泉沟杂岩体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10 颜世忠;张宏;刘芳;;夹皮沟主剪切带基本地质特征及资源远景[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时斌;甘肃阳山金矿带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及勘查找矿方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董方浏;云南巍山—永平矿化集中区铜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及成矿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3 刘燊;山东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地壳拉张—兼论煌斑岩与金成矿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4 王凯英;川滇地区现今应力场与断层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5 辛洪波;胶东谢家沟金矿与焦家金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6 郭涛;胶西北金矿区域成矿系统及其构造—流体—矿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7 韦延光;山东招远市谢家沟-石城夼构造岩浆带金成矿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8 李金祥;胶东西北部招平断裂带构造特征与成矿[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9 关键;吉林东南部贵金属及有色金属成矿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庞绪成;山东焦家金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矿体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雨沁;黑龙江省金厂金矿蚀变岩研究及其找矿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孙莉;胶东谢家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叶青;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斑岩型金矿热液蚀变及黄铁矿标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王永;黑龙江金厂金矿岩浆穹隆内矿体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纪伟强;吉黑东部中生代晚期火山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D];吉林大学;2007年
6 门兰静;黑龙江东宁县金厂超大型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D];吉林大学;2008年
7 秦江艳;黑龙江金厂岩体穹窿构造型金矿床的流体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强娟;青藏高原东北缘宗务隆构造带花岗岩及其构造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9 刘俊;胶东西北部金矿床成岩成矿深度及变化保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李万贺;黑龙江东宁县金厂金矿区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裕生,邓军,彭润民,王建平;成矿系统研究及其资源、环境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2002年01期
2 翟裕生;成矿系统研究与找矿[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3年02期
3 翟裕生;成矿系统研究与找矿[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3年03期
4 翟裕生;论成矿系统[J];地学前缘;1999年01期
5 朱创业;成矿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芮宗瑶;王龙生;王义天;;对成矿系统的评述[J];矿床地质;2002年S1期
7 徐德义,於崇文,鲍征宇;热液成矿系统中一维反应扩散过程的混沌边缘[J];地学前缘;2004年01期
8 翟裕生;王建平;邓军;彭润民;刘家军;;成矿系统时空演化及其找矿意义[J];现代地质;2008年02期
9 彭小军;魏道芳;刘学通;;区域成矿系统模式分析[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8年02期
10 周庆凡;;油气成矿系统简介[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侯增谦;吕庆田;;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2 潘桂棠;徐强;侯增谦;王立全;杜德勋;莫宣学;李定谋;汪名杰;李兴振;江新胜;胡云中;;西南“三江”多岛弧造山过程成矿系统与资源评价[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3 罗照华;卢欣祥;;成矿系统的核心——流体的行为[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义刚;王焰;何斌;;地幔柱及其成矿系统: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5 邢树文;;论复合构造域成矿系统及其成矿动力学——以中国东北部陆缘区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侯增谦;吕庆田;;西南“三江”多岛弧造山过程、成矿系统与资源评价[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7 邢树文;;复合构造域及其成矿系统——以中国东北部陆缘区为例[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汤中立;白云来;;河西走廊两侧山区是世界级金属成矿(区)带[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9 张连昌;沈远超;刘铁兵;曾庆栋;李光明;李厚民;;浅议胶东金矿集中区矿床类型与成矿系统[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本报记者 李晓明;[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2 中国科学院院士 翟裕生;[N];中国矿业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广涛 荣思远;[N];中国黄金报;2005年
4 记者 李玉恒;[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5 记者 周强 通讯员 高凡丁 胡安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滕艳 本报通讯员 吴军 刘荣明;[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7 刘倩;[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8 周志兴;[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祎;黔东南天柱—锦屏地区金的成矿系统及其结构[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杨宗让;秦岭造山带大型矿集区成矿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3 胡鸿飞;内蒙古达茂旗地区金及多金属成矿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4 赵义来;安庆月山矿田成矿系统的结构与动力学过程计算模拟[D];中南大学;2012年
5 张克尧;福建浦城—宁德铜钼多金属成矿带成矿系统及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谭成印;黑龙江省主要金属矿产构造—成矿系统基本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葛良胜;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孙文燕;太行山中段银钼成矿系统结构及其深部找矿远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9 张宗保;湖北铜绿山矿田成矿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红霞;黑龙江省伊春—延寿成矿带成矿系统分析与成矿预测[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黔东南天柱—锦屏地区金的成矿系统及其结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3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63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