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与铝异种金属GTAW焊接区组织结构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镁与铝异种金属GTAW焊接区组织结构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5年
镁与铝异种金属GTAW焊接区组织结构的研究
杜红燕
【摘要】:镁合金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导热和导电性好等优点,在轻型运载设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铝合金作为主体结构材料,在轻型运载设备中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Mg/Al复合结构可以综合两种合金各自的性能优势,实现零部件的轻量化。实现镁与铝异种金属的可靠焊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填丝钨极氩弧焊(GTAW)对镁与铝异种金属进行焊接,研究不同填充材料对焊接接头组织结构的影响,特别是Al、Mg、Si等元素对焊接区金属间化合物分布的影响,并改善焊接接头的组织。利用金相显微镜(OM)和扫描电镜(SEM)对镁与铝异种金属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镁与铝异种金属GTAW接头镁侧熔合区分为半熔化结晶区和熔化结晶区,金属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熔化结晶区。结合焊缝凝固过程和显微组织分析,熔化结晶区主要是a(Mg)+-γ(Al12Mg17)共晶组织和金属间化合物;焊缝主要为α(Al)的共晶组织,组织形态上分为粗晶和细晶。采用铝硅合金焊丝(SA14043、SA14047)时,铝侧熔合区和焊缝区有初晶Si、Mg2Si、SiAl4等相;采用铝镁合金焊丝(SA15356、 SA15183)时,铝侧熔合区和焊缝区有脆性Mg2Si、Al3Mg2等相。利用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对镁与铝异种金属接头焊接区相结构进行分析。EDS分析表明,在镁侧熔合区的胞状晶区,Mg、Al元素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组织为α(Mg)+γ(Al12Mg17)共晶组织,胞状树枝晶区为α(Mg)的共晶组织与金属间化合物,树枝状晶区主要存在金属间化合物;铝侧熔合区存在α(Al)和α(Al)的共晶组织。XRD分析表明,采用SA14043、SA14047焊丝获得焊接接头金属间化合物相有Mg2Si、Al12Mg17、AlMg、Al3Mg2,Mg2Si相使低熔点金属问化合物弥散分布;SA15183、SA15356焊丝获得接头存在金属间化合物相Al12Mg17、AlMg、Al3Mg2。显微硬度测定结果可知,采用SA14043、SA14047焊丝的接头中,镁侧熔合区未形成连续片状金属间化合物层,金属间化合物呈弥散分布,且采用SA14047焊丝GTAW焊接铝侧熔合区软化现象明显改善。采用SA15183、SA15356焊丝的接头中,金属间化合物产生区域较宽,并呈连续片状分布,显微硬度高达250HVSog,采用SA15356焊丝时,铝侧熔合区未出现软化现象。采用GTAW对镁合金(AZ31)和铝合金(7005)进行焊接性试验,揭示了Si、Mg等元素对接头组织结构的影响规律。通过过渡低Si含量的合金元素,改变了金属间化合物的分布状态,改善了焊接接头组织结构,解决了镁与铝异种金属熔焊接头易发生脆性断裂的问题。这为推动镁与铝异种金属熔焊连接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试验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45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鹏,冯吉才,钱乙余;异种材料扩散连接接头残余应力的分布特征及中间层的作用[J];焊接学报;2002年01期
2 张兆栋,刘黎明,王来;镁合金活性TIG焊焊接接头组织特征分析[J];焊接学报;2004年04期
3 尚晶;王克鸿;田宏军;周琦;李广乐;;冷金属过渡搭接焊镁铝异种金属接头组织及性能[J];焊接学报;2011年12期
4 ;INVESTIGATION OF LASER BEAM WELDING PROCESS OF AZ61 MAGNESIUM-BASED ALLOY[J];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学勤;缪亚军;尹德忠;;超高压汽轮机中联门裂纹处理[J];安徽电力;2004年01期
2 韩雅静,王哲人,李宝银,周福刚;车辆制动系统中活塞杆断裂原因分析[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6期
3 郭琛;郭领军;李贺军;李克智;;C/C复合材料与镍基高温合金连接接头断裂机制的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3期
4 陈枭;王洪涛;白小波;;激光熔覆硼化物基金属陶瓷涂层的显微结构与性能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年01期
5 崔光浩;邹向光;秦占胜;;绝压传感器中陶瓷/钛合金焊接技术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0年02期
6 熊天英,王吉孝,金花子,李铁藩,王佳杰;0Cr18Ni9Ti钢焊接接头表面纳米化及接头抗H_2S应力腐蚀性能的研究[J];材料保护;2005年01期
7 王建升;孟惠民;俞宏英;孙冬柏;樊自栓;;铸钢轧辊表面电火花沉积WC-15Co涂层特性研究[J];材料工程;2011年02期
8 韩永全;郭龙;陈树君;杜茂华;吴永军;;变极性等离子弧穿孔熔池受力及焊缝成形稳定性[J];材料工程;2011年12期
9 娄宇航;肖红军;彭云;王爱华;田志凌;彭增华;;690MPa级低合金高强钢焊接接头组织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2年02期
10 龙兴平;吴松林;;高强度船体钢环形拘束焊接接头残余应力的分布[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小军;禹胜林;严伟;;4J42合金外壳气密封装的脉冲激光焊[A];2008中国电子制造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石磊;王英;王有祁;;AlSi12CuMgNi铝合金真空电子束焊接显微组织分析[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张学勤;张为国;缪亚军;;超高压汽轮机中联门裂纹处理[A];安徽省电机工程学会优秀学术论文集(2002-2003)[C];2005年
4 靳红星;刘长江;尹长华;;大口径管道下向焊接操作技术[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1999年
5 陈大伟;王青峰;周俊奇;苏航;;Cu、Nb对高强焊缝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控制作用[A];2005年全国计算材料、模拟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于英姿;李建军;李希林;钱明华;;管道焊接的根部内凹控制[A];石油工程焊接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延杰;;铝合金变极性等离子焊接的生产应用[A];第四届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2008海南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高聪;石凯;周勇;符中欣;李国明;;Ni9钢焊接热影响区低温韧性的研究[A];陕西省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杨宏科;郝红力;;埋弧自动焊在拉丝机箱体上的应用[A];陕西省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冀娟茹;张保德;;鄂东长江公路大桥索塔钢锚箱焊接工艺评定[A];陕西省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军;光纤激光—电弧复合焊接高强铝合金工艺、缺陷产生与质量控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吴铭方;铝合金与不锈钢低温扩散焊及界面主组元扩散行为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3 李亚娟;X80管线钢焊接性模拟及其裂纹预测[D];天津大学;2010年
4 李立英;ASTM4130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与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丁敏;10Ni5CrMoV钢旋转电弧NG-GMAW稳定性与物理冶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胡连海;10Ni3CrMoV钢厚板激光焊接稳定性与接头组织及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齐晓冬;基于夹层设计的镁合金与钢、铝合金激光-TIG复合焊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妍;AZ91D镁合金微弧氧化工艺及成膜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马春生;轮式战车用镁合金车轮等温挤旋成形技术及装置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10 李菊;钛合金低应力无变形焊接过程机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峰;瞬时液相扩散连接及其热应力有限元模拟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海东;压力在TLP焊接过程中的作用[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3 邓利霞;C/C复合材料活性钎焊接头界面组织及连接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刘秋国;YG6C硬质合金与5CrMnMo钢真空钎焊及真空热处理一体化工艺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春平;异种钢熔焊过程的数值模拟[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6 黄家伟;近α相钛合金与奥氏体不锈钢的相变超塑性扩散焊接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7 魏艳秋;纳米插层陶瓷连接设计及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田勃然;氧化铝和氧化锆坯体梯度连接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孙福;CMCs与金属的焊接接头设计与残余应力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10 甄西彩;Al/Cu/Mg三元扩散偶相界面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何鹏,冯吉才,张秉刚,钱乙余,郭德伦,侯金保;TiAl基合金与40Cr钢扩散连接的界面结构及接合强度[J];焊接;2000年12期
2 张瑞华,樊丁;低碳钢A-TIG焊活性剂的焊接性[J];焊接学报;2003年01期
3 苗玉刚,刘黎明,赵杰,于德凯;变形镁合金熔焊接头组织特征分析[J];焊接学报;2003年02期
4 曾荣昌,柯伟,徐永波,韩恩厚,朱自勇;Mg合金的最新发展及应用前景[J];金属学报;2001年07期
5 刘凤尧,杨春利,林三宝,吴林,张清涛;活性化TIG焊熔深增加机理的研究[J];金属学报;2003年06期
6 吕宜振,王渠东,曾小勤,丁文江,朱燕萍;镁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现状[J];汽车技术;1999年08期
7 冯吉才,王亚荣,张忠典;镁合金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艳利;魏艳红;;Comparisons between different models for thermal simulation of GTAW process[J];China Welding;2005年02期
2 莫明立;;汽车离合器GTAW焊接过程温度场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及工艺优化[J];热加工工艺;2013年05期
3 李金阁;凌泽民;徐火青;;低合金高强钢双面GTAW的数值模拟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2年01期
4 马新朝,李殿伟;不锈钢GTAW焊焊接中的氧化试验研究[J];焊接技术;2005年01期
5 李瑞英;;GTAW焊接热场的三维动态数值模拟[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徐艳利;魏艳红;董志波;张玉林;;不同软件模拟不锈钢GTAW温度场结果的比较[J];焊接学报;2006年01期
7 张广军,陈善本,刘晓东;脉冲GTAW焊接区视觉图象传感系统[J];焊接;2001年07期
8 施晔;YAG激光与GTAW复合焊接铝合金[J];工具技术;2004年11期
9 黄辉;马宏波;林涛;陈善本;;铝合金GTAW弧压信号采集及分析建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S1期
10 丁鸣艳;马宏波;陈善本;;基于MLD模型GTAW焊接熔透控制方法仿真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立斌;;小电流GTAW焊接控制器的研制[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2 XueWu Wang;;Weld Pool Surface Model Establishment for GTAW Based on 3D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A];201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分册)[C];2013年
3 齐铂金;从保强;杨明轩;李伟;王乐笑;;复合超高频脉冲VP-GTAW电弧压力及其焊接质量分析[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张勇;邱涛;陈善本;;一种基于视觉传感的机器人脉冲GTAW熔池控制方法研究[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5 李来平;樊重建;林涛;陈善本;杨学勤;徐爱杰;;不锈钢GTAW熔池正面图像处理[A];第十一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5年
6 赵朋成;武传松;张裕明;;GTAW焊接熔透熔池表面变形与熔透关系的数值分析[A];第十一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吕凤琳;脉冲GTAW熔池动态过程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樊重建;变间隙铝合金脉冲GTAW熔池视觉特征获取及其智能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吕娜;基于电弧声信号的铝合金脉冲GTAW熔透特征识别及其实时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杜红燕;镁与铝异种金属GTAW焊接区组织结构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赵明;全熔透GTAW熔池形态数值模拟精度的改进[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朝;激光-GTAW复合焊等离子体数值模拟[D];中北大学;2013年
2 彭超;铝合金GTAW背面熔宽实时检测与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单俊;基于复合传感的GTAW三维焊缝位姿跟踪[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4 王文怡;基于粗糙集理论铝合金脉冲GTAW过程知识建模的智能控制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高如超;脉冲GTAW和CMT焊接过程传热、传质现象的数值模拟[D];中南大学;2013年
6 杜华云;GTAW电弧的数值模拟[D];兰州理工大学;2004年
7 陈波;GTAW焊接过程数据采集与系统控制器研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蔡敏;铝合金GTAW熔池区视觉特征检测及焊缝成型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9 张刚;基于激光视觉的GTAW熔池三维自由表面动态行为的可视化[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10 李瑞英;基于SYSWELD的三维瞬态GTAW温度场与应力场的有限元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镁与铝异种金属GTAW焊接区组织结构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66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