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原位反应制备纳米氧化钇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液相原位反应制备纳米氧化钇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昌大学》 2015年
液相原位反应制备纳米氧化钇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
卓海鸥
【摘要】:高强高导铜合金(复合材料)应兼具高强度和高导电性能,以及良好的抗高温软化性能。一般可分为两类:以Cu–Cr合金为代表的沉淀强化铜合金,因位错切割与Cu基体共格的强化颗粒而具有高的室温强度,但抗高温软化能力差;以Cu–Al2O3合金为代表的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因Al2O3粒子的热稳定性高而具有优良的高温性能,但Al2O3颗粒的Orowan强化机制效果一般。Y2O3等稀土氧化物具有高的热力学稳定性,而且其类萤石结构与Cu基体有位相匹配关系,在合适的情况下能与Cu基体形成共格关系的相界面。此外,Y在Cu中极低的溶解度和很小的扩散速率会抑制Y2O3粒子的团聚和长大,从而得到纳米级的弥散颗粒。因此,Y2O3等稀土氧化物被认为是铜基材料最为理想的强化相。液相原位反应法使溶质原子在液相下原位生成氧化物弥散颗粒,很好地解决了Y等稀土元素在铜基体中由于固溶度极少和偏聚问题带来的材料设计上的困难。本文采用液相原位反应法制备Cu–Y2O3复合材料,研究了稀土元素Y对铜基体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及Y在铜中分布和存在形式;重点研究了Cu–Y2O3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探讨了Y2O3颗粒的原位生成机理和颗粒弥散强化机制,以及其它相关基础问题。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在Cu–Y合金中,稀土Y多以六方的Cu7Y中间相的形式偏聚于晶界处;合金组织随着Y含量的增大而不断细化,晶粒尺寸由Cu–0.05Y合金的500μm降到Cu–1.5Y合金的80μm;在稀土元素净化基体、细化晶粒以及形成中间化合物的共同作用下,Cu–Y合金的导电率随Y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Y含量为0.05%时合金的导电率最高,达101.8%IACS;Cu–Y合金的显微硬度随着Y含量的增加而升高,这主要是细晶硬化和第二相硬化的结果。(2)Cu–Y合金的原位反应从热力学上来讲为择优氧化,温度和氧分压是控制择优氧化的关键因素。Y发生择优氧化时的氧分压上限和下限分别由方程73.14/16300lg2TP+-=O和00.13/17830lg2TP+-=O给出,液相原位反应可根据反应温度来选择合适的氧分压。对液相原位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反应前锋位置单位体积内Y2O3的形核数量表达式为,Y2O3颗粒的半径为。为保证得到纳米级的Y2O3颗粒,氧原子应与Cu–Y熔体充分接触,以形成更大的反应界面。(3)在液相原位反应过程中,当没有氧原子存在时,Cu–Y熔液由于存在动态平衡不会凝固。当有氧原子进入熔液中时,Y优先与O反应生成Y2O3颗粒,在颗粒附近的局部区域将会因贫Y而形成过冷。且Y2O3颗粒可作为形核剂加速熔液的不均匀形核,在过冷度和形核剂的共同作用下,熔液发生等温凝固。在等温凝固条件下,Y2O3颗粒的长大过程就由液相扩散变为固相扩散,扩散速率大幅降低,长大过程被抑制,最终得到均匀分布的纳米Y2O3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4)Cu–Y2O3复合材料的TEM观察发现,Y2O3颗粒分布均匀,在晶粒内外均无偏聚,颗粒形貌多为球状、椭球状。Y2O3颗粒尺寸细小,粒径呈单峰分布,最大不超过14 nm,颗粒的尺寸随着Y含量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Y含量为0.05%时,Y2O3颗粒的平均尺寸为6.1 nm,颗粒间距为24.0 nm;Y含量为0.2%时,Y2O3颗粒的平均尺寸为4.9 nm,颗粒间距为18.0 nm;Y含量为0.4%时,Y2O3颗粒的平均尺寸为4.7 nm,颗粒间距为20.0 nm;Y含量为1.0%时,Y2O3颗粒的平均尺寸为3.8 nm,颗粒间距为16.5 nm。(5)通过HRTEM观察和SAD花样分析表明,Y2O3颗粒的晶面取向与铜基体明显的一致,Cu和Y2O3两相界面的错配度δ=0.036,颗粒与基体具有完全共格的界面关系。由于Y2O3具有很高的热力学稳定性,退火并不会改变Y2O3颗粒与基体的界面关系,而且这种共格界面还会阻碍颗粒的粗化,所以Cu–Y2O3复合材料经高温退火后,颗粒依然均匀弥散地分布在基体上,尺寸仍为纳米级。随着Y2O3含量的增加,Cu–Y2O3复合材料的导电率呈下降趋势,但其导电率仍能保持在90%IACS以上。Cu–0.9vol.%Y2O3复合材料的导电率为98%IACS,高于美国SCM公司生产的Cu–Al2O3复合材料,变形量对Cu–Y2O3复合材料的导电率的影响不大。(6)Cu–Y2O3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随着Y2O3含量的增加而升高,Cu–3.34vol.%Y2O3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为93 HV,比纯铜提高了65%。Cu–Y2O3复合材料的加工硬化性能良好,Cu–0.9vol%Y2O3经过55%的变形后,材料的硬度从74 HV提高到120 HV。在800 oC以下退火时,Cu–Y2O3复合材料的硬度下降缓慢,平均软化速率为1 HV/100 oC,到800oC以上,材料的硬度才出现明显下降,而纯铜在400 oC退火时硬度就开始明显下降。(7)液相原位反应法制备的Y2O3体积分数分别为0.11%、0.45%、0.9%、2.24%的Cu–Y2O3复合材料,其抗拉强度随着Y2O3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分别为356 MPa、425 MPa、548 MPa、623 MPa。由于Y2O3的体积含量并不高,所以Cu–Y2O3复合材料的延伸率都能保持在30%以上,其断口形貌呈明显地韧性断裂特征。分析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位错能够切过的共格析出相的最大尺寸为2.4 nm,尺寸超过2.4 nm的Y2O3颗粒将以绕过机制来强化基体,所以Cu–Y2O3复合材料的强化方式为切割机制和绕过机制共同作用。对临界应力的分析表明Cu–Y2O3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强度。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3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海燕;王俊;疏达;孙宝德;;形变铜基原位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材料导报;2006年03期
2 郝斌;崔华;张济山;杨滨;田晓风;樊建中;;液氮球磨制备纳米SiCP/Al基复合材料的研究[J];金属热处理;2007年01期
3 刘平,康布熙,曹兴国,黄金亮,顾海澄;快速凝固Cu—Cr合金时效析出的共格强化效应[J];金属学报;1999年06期
4 刘国明,张萌,付绍云;微量稀土La和Y在铜中的分布及对电导性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锋;汪定江;康布熙;田保红;;影响快速凝固Cu-Cr合金时效效果的因素分析[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2期
2 陈文革,王纯;集成电路用金属铜基引线框架和电子封装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2年07期
3 张剑平,陈敬超,周晓龙,马战红;快速凝固法在铜铬系材料制备中的应用[J];材料导报;2002年10期
4 刘京雷;阮锋;王尔德;刘祖岩;;高强度导电铜基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材料导报;2005年07期
5 耿永红;郭迎春;张吉明;刘方方;管伟明;张昆华;;大塑性变形金属基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工艺与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07年08期
6 周志明;王亚平;夏华;詹捷;;Cu-Cr合金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03期
7 左小伟;王恩刚;张林;李贵茂;赫冀成;;原位形变铜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08年09期
8 周志明;唐丽文;夏华;彭成允;王亚平;;单辊旋铸CuCr25合金的显微组织及性能[J];材料导报;2009年24期
9 董企铭,苏娟华,刘平,李贺军,康布熙;Cu-07Cr-013Zr合金时效强化行为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4年06期
10 苏娟华,董企铭,刘平,李贺军,康布熙;引线框架Cu-Cr-Sn-Zn合金时效组织与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玉平;张润理;游一民;;快速凝固法制备细晶超细晶Cu-Cr合金的进展[A];2010输变电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萌;郭守晖;帅歌旺;陈晓芳;;稀土Y在电解铜及Cu-Cr合金中的分布与微观组织特征[A];第三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暨第六次全国热处理生产技术改造会议论文专辑[C];2005年
3 刘平;;超高强度铜基原位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第九次全国热处理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志雄;多元合金化Cu-Fe原位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左小伟;强磁场作用下Fe-Sn和Cu-Fe合金凝固组织及性能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3 张家涛;高性能Cu-Cr(Zr、Mg)自生复合材料研究及其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1年
4 吴旭敏;材料不平衡凝聚非线性行为研究及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苏娟华;大规模集成电路用高强度高导电引线框架铜合金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6 雷静果;新型高强高导Cu-Ag-Cr合金的组织性能及时效动力学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7 刘勇;接触线用稀土微合金化高强高导Cu-Cr-Zr合金时效析出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8 李强;过饱和铜铬合金粉体的制备和时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9 李德辉;Mg-Dy-Nd-(Gd)系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许彪;Cr_3C_2颗粒增强高强高导铜基复合材料研制[D];南昌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黎明;易切削高导碲铜合金的研究与开发[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2 冯晶;CuCr合金时效析出的第一原理计算与分子动力学模拟[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邹彬;Cu-Cr-Zr合金制备及其组织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杨争;混合稀土Cu-Al合金薄板内氧化制备弥散铜IC框架材料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
5 过超群;Cu-Cr-Zr和Cu-(30~50%)Cr材料塑性变形及组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延枝;激光复合处理对Cu-Cr合金表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7 刘芙;高强度高导电性铜基合金的显微结构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8 胡勇;熔炼环境对Cu-Cr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9 朱琦;高梯度定向凝固Cu-Cr自生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10 朱延山;Al-Zr-O-B体系反应生成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国毅,黄玉东,王智慧;高性能显微复合铜合金[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4年06期
2 刘平,顾海澄,曹兴国;铜基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材料的发展概况[J];材料开发与应用;1998年03期
3 闵光辉,宋立,于化顺,荣福荣;高强度导电铜基复合材料[J];功能材料;1997年04期
4 孙世清,毛磊,刘宗茂,胡建文,刘俊友;高强高导铜基复合材料[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5 葛继平,姚再起,刘书华;合金元素对形变Cu-Fe原位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5年01期
6 杜挺;稀土元素在金属材料中的一些物理化学作用[J];金属学报;1997年01期
7 肖永亮,李亚利,梁勇,卢柯,,周本濂;纳米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研究[J];金属学报;1996年06期
8 孟庆应,常国威,王建中,毛彩珠;紫杂铜中杂质行为的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9 曾秋莲,章爱生,周浪,魏秀琴,杨青;RB-1型铜合金铸造添加剂对HPb59-1黄铜组织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年01期
10 姜训勇,李忆莲,王童;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J];上海有色金属;199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德宁,杨军,梁工英,苏俊义;数值计算与实验法相结合估定激光条件下原位反应的温度[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3年10期
2 孟繁琴 ,程晓民 ,胡斌 ,陈宏涛;原位反应法制备Al_2O_3/Al基复合材料的研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4年04期
3 沈建兴;李传山;张雷;;原位反应制备NbN/MoSi_2/Si_3N_4复合材料[J];稀有金属;2007年05期
4 王雯;许云华;张夏妮;牛立斌;;铬合金丝与灰铸铁原位反应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0年08期
5 格日乐;田芳;;主要参数对原位反应的影响分析[J];热加工工艺;2011年18期
6 王殿武,寇生中,许广济,丁雨田,丁宗富;原位反应合成致密Al_2O_3_p-TiC_p/Al复合材料[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02年06期
7 李奎,汤爱涛,潘复生;金属基复合材料原位反应合成技术现状与展望[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9期
8 李彬;邓建新;;原位反应自润滑材料及性能的研究进展[J];润滑与密封;2009年04期
9 曹鹏,曲选辉;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原位反应合成技术[J];上海有色金属;1995年04期
10 徐松兰,秦光,刘炎;原位反应制备AlNp/Ti_3Alw/Al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研究[J];国外金属热处理;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雷;白彬;赖新春;蒋春丽;肖红;杨江荣;;铀氢真空原位反应[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2 茹红强;邸志刚;;基于无压原位反应烧结制备TiB_2/SiC复合材料的组织及性能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3 刘海鸥;;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原位反应研究中红外本底谱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其辉;江飞龙;洪茂椿;;一种温度和溶剂调控的铜和手性席夫碱参与的原位反应体系[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王连登;傅高升;陈晓;钱匡武;;硅对原位反应自生Mg_2Si/ZM5复合材料热处理态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A];福建省科协第三届学术年会装备制造业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康鹏超;武高辉;尹钟大;;原位反应热压烧结SiC/MoSi_2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性能的研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7 吴艳芳;王越;诸海滨;;金属离子配位诱导的有机氮杂芳环二硫醚配体的原位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C];2014年
8 蒋文柔;周正伟;杨伟;谢邦互;杨鸣波;;原位反应增容改性生物降解PLA/PETG共混物[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N:高分子加工与成型[C];2013年
9 陈晓;傅高升;钱匡武;;Ca对原位自生Mg2Si/ZM5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谷;董超先;江娟;;分子筛包埋CdS及改性PE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质[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田景来;碳化铬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原位制备与磨粒磨损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2 卓海鸥;液相原位反应制备纳米氧化钇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陈新华;TiC_X/Fe-Al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4 王芬;原位反应合成Al_2O_(3(P、W))/Ti-Al复合材料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5 陈阳;溶剂热有机原位反应及其无机—有机杂化产物的物理性质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王振卿;Al-(Ti,TiO_2,ZrO_2)-C体系的反应机理及其材料的熔体原位反应合成[D];山东大学;2005年
7 戴玉梅;一些含氮功能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和原位反应[D];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允红;原位反应合成AgCuO复合材料中立方氧化铜的形成机制及性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程佳美;室温原位反应制备铜、银硒化物纳米晶及其光电性质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赵雅琴;基于杂多酸和原位反应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D];山东大学;2015年
4 王新迎;多元氧化物与铝原位反应生成铝基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D];山东大学;2013年
5 张建东;C/C-SiC复合材料原位反应制备工艺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赵莉;热压Ti_3SiC_2/Al_2O_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郭洋洲;煤焦等温微分原位反应实验装置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金莹;氧化物原位反应合成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王辉虎;多种氧化物原位反应制备Al_2O_3/Al复合材料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3年
10 杨新波;低膨胀ZrO_2/ZrW_2O_8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液相原位反应制备纳米氧化钇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8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6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