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生物炭表面有机小分子及其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9 14:44

  本文关键词:生物炭表面有机小分子及其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沈阳农业大学》 2015年

生物炭表面有机小分子及其活性研究

鄂洋  

【摘要】:生物炭(biochar)是玉米秸秆、稻草、花生壳或、稻壳、树叶等农林废弃物在厌氧或限氧条件下,通过热解(通常小于700℃)技术得到一类具有稳定结构、高度芳香度的富碳固体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具有发达孔隙结构,使其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改良土壤结构、吸附重金属及增加作物产量等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生物炭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早有报道,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生物炭组成分析是明确其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重要前提。本文利用热裂解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对D-吡喃葡萄糖、纤维素及稻壳的裂解产物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D-吡喃葡萄糖裂解过程,进而推导纤维素裂解原理,最终构建完整稻壳炭裂解机制。此外,在生物炭热解过程中,发现其挥发份冷凝成液体——木醋。木醋对植物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抑制菌类的繁殖,同时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为进一步研究生物炭制取过程产生木醋液的作用机制,本试验利用气质联用仪分析了木醋液成分,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明晰了木醋液具有的生物学功能。利用不同萃取剂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生物炭表面有机小分子组成,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有机小分子的生物学活性,并利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及细胞结构学等方法对生物炭表面有机小分子的生物学活性进行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低密度方程研究了D-吡喃葡萄糖、纤维素及稻壳裂解机制。结果表明:稻壳炭热解过程中,含有纤维素的稻壳首先开环,并经过环化作用形成呋喃类化合物,另一部分形成直链小分子化合物。2.以稻壳为原料,利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挥发分组成。结果表明:81种化合物被识别。这些化合物主要包含芳香烃(38.60%)及脂肪类(6.53%)化合物等。本试验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81种化合物的潜在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种化合物在植物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丁子香酚、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及水杨醇在植物防御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羟基苯甲酸丁酯及水杨醇两种有机化合物在植物防御昆虫入侵中发挥重要功能。3.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生物炭在制取过程中产生的木醋液成分,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明晰木醋组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生物炭制取过程中,产生甲基苯酚可抑制微生物生长。4.利用不同萃取剂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生物炭表面有机小分子组成,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有机小分子的生物学活性。采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及细胞结构学等方法对有机小分子的生物学活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乙酰-5-甲基呋喃可为候选类激素物质,可与ABP1及TIR1蛋白相互作用;生物炭处理后,水稻植株中ABP1及TIR1基因及蛋白表达上调,并导致植株细胞伸长;不同浓度生物炭处理后水稻苗的株高、总根长及干物质重明显高于未经处理水稻苗;此外,发现生物炭主要依靠ABP1代谢通路促进植株生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914.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传余;郎英;;木醋液在结球甘蓝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北方园艺;2008年12期

2 李建华;韩洪胜;王孝琴;祝花;;木醋液在苦瓜生产上的应用效果[J];长江蔬菜;2011年09期

3 王稳,朱忠贵,李萍萍;木醋液对金针菇液体发酵菌丝体生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平安;木醋液在农业上的应用及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健;李志刚;秦军;彭励;;芦苇醋液在番茄和彩椒栽培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北方园艺;2011年06期

2 于志民;孙磊;;喷施木醋液对孔雀草影响的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年01期

3 田英;王丽;秦军;刘玉娟;郭军成;;芦苇醋液在蔬菜育苗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05期

4 曹宏颖;王海英;;木醋液的制备及精制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4年04期

5 许英梅;高连连;朴永哲;刘巨涛;张树彪;;不同精制法松树木醋液中生物活性组分的富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6 倪淑君;张海峰;孙雷;王玉杰;平安;;木醋液在平菇和香菇生产上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7 李萍萍;王稳;陈娟;;金针菇菌种液体培养环境因子优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8 周岭;蒋恩臣;张强;李伯松;;木醋液的精制方法及其在农林生产上的应用[J];可再生能源;2007年04期

9 姚玲;王东东;谢民争;吕家珑;;施用木醋液对猕猴桃品质的影响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年09期

10 平安;杨国亭;于学军;;木醋液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1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成纪予;杨梅核的综合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平安;木醋液在农业上的应用及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3 王晓旭;压力式高温热处理木材特性及其冷凝液利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申健;木醋对小浆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节机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5 王琳琳;天津滨海盐土隔盐修复、有机改良及造林效果评估[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静霞;银杏木材制备活性炭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宋冬灵;氮离子注入白金针菇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3 聂和平;三种不同营养型食用菌菌丝营养特性差异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4 周海萍;复方中药制剂与木醋液对育肥猪生长及肉质影响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5 张珊珊;核桃壳木醋液的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施琳;山杏壳木醋液有效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7 张沙沙;苦豆子根提取物杀菌制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8 毕巍扬;喷施木醋液对叶菜产量和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9 姚远;芦竹热解醋液对短裸甲藻的抑制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胡瑞瑞;杜仲叶林枝木醋液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明,朴钟泽,陆家安,张承妹,杨博友;木醋液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2 杨凤娟,刘世琦;大蒜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3 王亚维,张国洲,徐汉虹,赵善欢;瑞香狼毒对菜粉蝶生物活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4 杜娟;侯迷红;邹德乙;;施用木醋液和多菌灵对番茄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5 吴影;古绍彬;张永杰;;辣椒中辣椒碱抑菌作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6 郭劲松;徐福利;李军林;王振;;有机酸对茄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7 吴晓春;谢兆森;;添加木醋对木屑发酵腐熟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8 周传余;郎英;;木醋液在结球甘蓝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北方园艺;2008年12期

9 杨猛,顾茂才,李国军;木酢液对慈姑增产效果初探[J];长江蔬菜;2003年03期

10 孙剑华;沈晓昆;陈永宁;;竹(木)醋液与不同农药混配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长江蔬菜;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海英;木醋液对植物生长调节机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力;刘娅;陆宇超;梁中耀;张鹏;孙红文;;生物炭的环境效应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1年08期

2 杨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地球与环境;2012年01期

3 张千丰;王光华;;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J];土壤与作物;2012年04期

4 陆海楠;胡学玉;刘红伟;;不同裂解条件对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08期

5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6 李飞跃;梁媛;汪建飞;赵玲;;生物炭固碳减排作用的研究进展[J];核农学报;2013年05期

7 孟军;陈温福;;中国生物炭研究及其产业发展趋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郭文娟;梁学峰;林大松;徐应明;王林;孙约兵;秦旭;;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剂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2013年09期

9 关连珠;周景景;张昀;张广才;张金海;禅忠祥;;不同来源生物炭对砷在土壤中吸附与解吸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10期

10 王晓佩;薛英文;程晓如;刘芸;;生物炭吸附去除重金属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国清;;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苹;潘波;焦杏春;;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戴中民;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生物炭基本性质的表征[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闫智培;李十中;;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9 陈再明;陈宝梁;;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松木屑生物炭对萘的吸附动力学行为[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李程;李小平;;生物炭对滩涂盐碱土中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初步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章)[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本报记者 刘霞;[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王靖瑄;[N];沈阳日报;2012年

3 白云水;[N];江苏科技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张晔;[N];科技日报;2013年

5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常云亮 王小胜;[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班玮;[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罗冰;[N];粮油市场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郝晓明;[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鄂洋;生物炭表面有机小分子及其活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张杰;秸秆、木质素及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氮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张伟明;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4 姜志翔;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勾芒芒;生物炭节水保肥机理与作物水炭肥耦合效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6 郑浩;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刘国成;生物炭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中重金属铅的固持[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Niaz Muhammad;生物炭对植稻酸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9 张振宇;生物炭对稻田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10 殷大伟;生物炭改良白浆土的初步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靖;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噁唑的吸附[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昌见;生物炭对砂壤土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3 梁桓;影响生物炭基氮肥氮素释放因素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4 武玉;生物炭对土壤中磷的形态转化以及有效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5 李阳;生物炭输入对纳帕海青稞生长与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特征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邱志腾;生物炭对红壤的降酸效果与毛豆生长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7 吴晶;生物炭精控制备方法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8 盖霞普;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固持转化影响的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9 王丽丽;不同生物炭对铅锌矿尾矿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于志红;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对砷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生物炭表面有机小分子及其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9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69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b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