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四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和电化学传感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4 23:25

  本文关键词:四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和电化学传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大学》 2015年

四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和电化学传感研究

刘江涛  

【摘要】: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单一纳米粒子无法达到的特殊性能,如独特的光、电、磁、催化等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分析化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本论文中采用多种合成路线制备了二氧化钛功能化石墨烯负载银(Ag-TiO2-graphene)、石墨烯负载银@铂核壳结构(Ag@Pt-graphene)、石墨烯负载金@铂核壳结构(Au@Pt-graphene)、核壳结构二氧化锰@二氧化硅@银(MnO2@SiO2@Ag)等四种新型的纳米复合材料,并且分别构置了基于以上纳米复合材料的四种电化学传感器和基于Au@Pt-graphene纳米复合材料的一种超级电容器,研究了这些纳米复合材料及其传感界面设计与电化学响应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检测过氧化氢(H202)、亚硝酸根(N02-)的新方法。本研究有益于丰富电化学传感器研究内容,对于拓展新型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范畴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论文共计三章,作者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原位还原制备了Ti02功能化石墨烯,再将Ag纳米还原到Ti02表面,制备了Ag-TiO2-graphene纳米复合材料。将该纳米复合材料用于N02--电化学传感器的构置,研究了该传感器的电化学及其对N02--的电催化行为,建立了检测N02-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1.0μmol·L-1~1.1 mmol·L-1的范围内电流响应值与NO2-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0),检出限为0.4 μmol·L-1 (S/N=3),灵敏度为112μA·(mmol·L-1)-1 · cm-2。该传感器具有较低的检出限和较宽的线性范围等优点,另外还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以及良好的稳定性。2.结合共热还原和Galvanic置换法合成了Ag@Pt-graphene纳米复合材料,并基于该纳米复合材料构置了检测H202的电化学传感器;探讨了该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对H202的电催化作用,建立了H202电分析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H202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催化活性,电催化还原电流信号与H202浓度在5.0μmol·L-1(S/N=3)。 mmol·L-1范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9),检出限为0.9 μmol·L-1 (S/N=3)。该制备方法将银、铂以及石墨烯纳米材料复合成为统一的整体,有效发挥了纳米粒子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得Ag@Pt-graphene展现出优越于GO, Ag-graphene的电化学催化活性。3.采用“一锅法”制备了Au@Pt-graphene纳米复合材料,分别构置了基于Au@Pt-graphene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和Au@Pt-graphene/GCE超级电容器,研究了该传感器的电化学及其对H2O2的电催化行为、超级电容器的基本电容性能,建立了H2O2检测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线性范围宽达0.5 μmol·L~22.3 mmol·L-1 (r=0.9993),检出限低至0.2 μmol·L-1 (S/N=3)。 Au@Pt-graphene/GCE电容器在循环伏安测试中能保持良好的矩形轮廓曲线,在恒电流充放电过程中充放电曲线对称性良好,表线出良好的双电层电容行为;其比电容在1 A·g-1电流密度下约为345F·g-1,即使在10A·g-1电流密度下其比电容仍达到300 F·g-1;经过1000次恒电流充放电循环后,仍维持在初始比电容值的96%,且最后五次循环周期与最初五次循环的形状几乎保持一致;由上可见,该传感器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较低的检出限的优点;而该超级电容器具有高库伦效率,高比电容以及良好的长期稳定性等优点。4.通过层层组装的方法合成了MnO2@SiO2@Ag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并将应用于检测H202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了该传感器的电化学及其对H202的电催化行为,建立了H202测定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H202电催化性能明显优于Mn02,MnO2@SiO2, PVP-Ag等纳米材料,具有宽达2.0×10-6~8.86×10-3 mol·L-1 (r=0.9990)的线性检出范围,低至7.0×10-7mol·L-1(S/N=3)的检出限。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邱成军,曹茂盛,朱静,杨慧静;纳米薄膜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海军,穆先才;纳米薄膜的分类、特性、制备方法与应用[J];微纳电子技术;2005年11期

2 杨继华;张景林;;溶胶-凝胶法制备RDX/SiO_2薄膜[J];火炸药学报;2010年03期

3 耿国强;;激光熔覆纳米涂层在纺机设备中的应用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刘小虹,颜肖慈,李学丰,李伟,罗明道;纳米镀锌层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研究[J];材料保护;2003年01期

5 朱冬生,赵朝晖,吴会军,李军;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薄膜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3年S1期

6 宋鹏,陆建生,瑚琦,赵明娟,杨滨;薄膜沉积机理的计算机模拟应用和发展[J];材料导报;2003年S1期

7 仇满德;姚子华;;纳米TiO_2薄膜表面微区分析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7年S3期

8 张安琴;彭晓东;谢卫东;徐小科;;纳米多层膜制备概述[J];材料导报;2007年S3期

9 贺中亮;谈国强;苗鸿雁;刘剑;;二氧化铪晶态薄膜的自组装制备[J];材料导报;2009年06期

10 刘广庆;张帅;刘孟寅;李德军;;调制周期对ReB_2/TaN纳米多层膜的结构和力学性能影响[J];材料工程;2011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恒权;银、金纳米材料的光化学、化学和电化学制备与表征[D];天津大学;2003年

2 郭江江;水相体系中软模板法制备片状聚苯乙烯纳米材料[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3 张建新;等离子喷涂纳米结构Al_2O_3-13wt.%TiO_2涂层组织及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4 谢卫东;纳米微粒埋植薄膜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曹为民;电结晶制纳米金属多层膜及其磁性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6 刘燕萍;双辉复合渗镀氮化钛陶瓷层及其等离子体特性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7 刘涛;基于硅微通道板的三维储能器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庆友;稀土掺杂新型镀膜材料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段林昆;难混溶Al-Pb系纳米薄膜材料的界面、结构及光学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马敏伟;金属薄膜流变力学性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杨莹泽;nc-TiN/a-Si_3N_4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曹冠男;栀红纳米膜制备工艺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曹铖;聚苯乙烯纳米薄膜的制备与表征[D];天津大学;2010年

7 余晓毅;磁控溅射制备氧化钇掺杂铁薄膜及真空退火对其影响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8 朱朋建;Cr-Al-N、Cr-Mo-N复合膜及CrN/Mo_2N纳米多层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现霞;基于近场辐射的介电薄膜热导率模型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金林;磁控溅射金属增韧的TiN/AIN纳米多层膜制备与性能研究[D];沈阳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振明;纳米铜-镍多层膜的耐磨性研究[J];材料开发与应用;1999年05期

2 韩伟强,韩高荣,聂东林,丁子上;氮对纳米硅氮薄膜品化的影响[J];材料研究学报;1996年03期

3 张立德;纳米材料研究的新进展及在21世纪的战略地位[J];中国粉体技术;2000年01期

4 方国家,刘祖黎,姚凯伦;纳米微孔SiO_2薄膜的Sol-Gel制备及气孔率控制[J];功能材料;1999年02期

5 刘成林,李远光,钟菊花,张兆奎;TiO_2/SnO_2超微粒及其复合LB膜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的研究[J];功能材料;1999年02期

6 杨仕清,王豪才,何世光,张万里,龚捷;纳米多层永磁膜α—Fe/Nd_2Fe_(14)B的成核场的微磁学计算[J];化学物理学报;1999年01期

7 曹立新,万海保,袁迅道,曾广赋,席时权;SnO_2纳米粒子膜的性质和结构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1999年02期

8 王雅静,姜月顺,戴国瑞,李铁津;SnO_2超微粒薄膜的界面电子转移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1999年02期

9 何建立,刘长洪,李文治,李恒德;微组装纳米多层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10期

10 许俊华,顾明元,李戈扬,金燕苹;Si_3N_4/TiN纳米多层膜的超硬效应[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伟家;导电纳米复合材料[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1年02期

2 李兴田;聚酰胺6纳米复合材料的新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1年02期

3 李淑玉;导电纳米复合材料[J];建材工业信息;2001年10期

4 ;可溶性纳米复合材料[J];技术与市场;2001年04期

5 钱红梅,郝成伟;粘土/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王珂,朱湛,郭炳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蛭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J];应用化学;2003年07期

7 钟厉,韩西;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金延;纳米复合材料及应用[J];金属功能材料;2004年06期

9 ;美国纳米复合材料需求将增长[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8年03期

10 赵中坚;王强华;;汽车中的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活动及商业现状[J];玻璃钢;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红梅;杨洋;李元庆;郑斌;付绍云;;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葛岭梅;周安宁;李天良;曲建林;;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马永梅;;塑料/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市场应用[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洁;徐晓楠;杨玲;;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赵海波;徐波;王俊胜;王玉忠;;主链含磷阻燃共聚酯/硫酸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A];2009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忠;;多级次多尺度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7 卢小泉;;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A];第六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会议摘要论文集[C];2010年

8 周安宁;杨伏生;曲建林;李天良;葛岭梅;;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9 上官文峰;;纳米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光催化性能[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林鸿福;;加速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产业化进程[A];浙江省科协学术研究报告——浙江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玉春;[N];中国石化报;2005年

2 李闻芝;[N];中国化工报;2004年

3 李伟;[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渤海投资 周延;[N];证券时报;2004年

5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N];中国包装报;2008年

6 华凌;[N];中国化工报;2014年

7 塑化;[N];国际商报;2003年

8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N];中国能源报;2009年

10 刘霞;[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念武;锂硫二次电池用碳基含硫正极材料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夏雷;尼龙6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氧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杜青青;高效荧光碳点合成及其功能复合材料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刘江涛;四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和电化学传感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5 李苏原;SnO_2/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杨丹丹;聚合物/α-磷酸锆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阻燃与炭化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孙斓珲;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及织物增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葛春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重晶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9 赫玉欣;EVA-g-PU/OMMT/SBR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09年

10 蔡水洲;铜/低密度聚乙烯纳米复合材料在模拟宫腔液中的腐蚀行为及其对铜离子的控释[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华玉;纳米复合材料和酶放大构建凝血酶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于丹;BaTiO_3基介电陶瓷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超;PV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4 谭丽莎;功能化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Pb(Ⅱ)和Cr(Ⅵ)的选择性去除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杜青;锆基纳米复合材料深度净化水体中的微量重金属[D];燕山大学;2015年

6 王正奇;硫化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7 明洪涛;TiO_2/Au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赵元旭;多壁碳纳米管/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孙艺铭;金/碳纳米复合材料生物传感器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其表达蛋白ABCB1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10 陈亚;基于碳纳米复合材料及β-环糊精对手性小分子识别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四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和电化学传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5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75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a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