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砂岩储层沉积相及致密化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砂岩储层沉积相及致密化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质大学》 2015年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砂岩储层沉积相及致密化机理研究
陈林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碎屑岩油气藏主要蕴藏于非构造及复合的低渗透砂岩圈闭中,勘探难度较大,储层砂体的精细对比、沉积体系的精细刻画与储层发育特征成为制约油气勘探的瓶颈,也是当前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难题。由于受到多物源控制,储层特征纵横向差异较大,低渗透致密化特征明显,致密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致密砂岩的致密化过程与油气富集的关系不清楚是延长组取得勘探进展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研究对象,建立具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油层组特色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揭示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沉积微相构成、空间展布及沉积演化规律,建立研究区长8致密砂岩优势储集体预测模型,结合储层特征分析,提炼出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及其致密化机理,从而为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优势储集体刻画与预测提供地质依据。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认识如下:(1)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8油层组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认为其具有发育于类前陆式挠曲盆地构造背景下缓坡型层序构成样式特征。通过对研究区内的野外露头、测井曲线、钻井岩心、地震剖面的层序界面的识别,在延长组内部共识别出了一级层序界面2个(延长组底界、延长组顶界),主要为全盆范围内广泛分布的区域性古构造运动不整合面;二级层序界面1个(长6油层组底界),为坳陷级古构造运动面即构造演化阶段性应力转换面;三级层序界面2个(长8油层组底界面以及长3油层组底界面),主要对应于盆地内由于局部构造运移或由于沉积相转换面或区域性发育气候转换面。从而将延长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层序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幕式的构造活动。长8油层组主要对应于长8-长7三级层序的低位体系域。在长8油层组内部进一步可识别出多个次级湖泛面,从而将其进一步划分为6个准层序组、15个准层序,自下而上总体可分为长82和长81两个大的演化旋回。层序地层格架内地层分布具有厚度稳定、易于对比的特征。其形成发育时期在研究区内具有坡缓水浅的特征,因此内部垂向上沉积充填无明显沉积环境变化。(2)综合利用碎屑岩物源区构造背景分析、轻矿物组合特征、阴极发光及稀土元素等手段对研究区物源体系特征及物源方向进行了恢复,认为研究区主要受到盆地西南缘隆起形成的物源体系控制,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西南缘陇西古陆中-低级变质岩、酸性岩浆岩。研究区内长8油层组砂岩组分分布于Dikinson图版的再旋回造山带、切割岛弧、过渡弧来源区。阴极发光镜下石英以棕色、褐色为主,偶见发紫色光的石英;长石颗粒以发蓝色光的钾长石为主,次为发绿色光的斜长石及发红色光的钠长石,长石风化作用较强;见亮橙黄色方解石交代和胶结作用及少量红色白云石胶结物。稀土元素分配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以上各种标志的发育均指示研究区物源来自盆地西南缘古隆起。(3)根据对长8油层组沉积物颜色标志、岩性标志、岩石结构标志、沉积构造标志、测井曲线标志的综合识别与分析,认为长8油层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内主要发育缓坡地貌背景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进一步可划分为辫状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微相、分流间洼地微相),网结化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坝微相、远端坝微相、分流间湾微相)。由于湖平面变化频繁,分流河道对前期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砂体侵蚀冲刷作用强烈,造成研究区内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相对欠发育,常见厚层叠置复合分流河道发育在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平原区,构成三角洲沉积的骨架砂体。此外,由于研究区地形平缓、水体较浅、湖平面变化频繁,导致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在前缘区带频繁分叉改道,从而形成网结化前缘分布样式,以发育受季节性气候变化控制的多期洪泛密度流沉积为主。沉积物分布样式具有三角洲平原发育顺直化多期叠置分流河道,近端三角洲前缘发育多分叉交汇网结化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远端三角洲前缘发育发散片状展布远端坝和前三角洲-浅水湖相泥岩的特征。(4)通过对研究区内大量薄片、扫描电镜、物性测试、压汞测试、阴极发光以及粘土矿物X衍射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长8油层组岩石类型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塑性岩屑含量较高;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均表现出较低的发育特征;主要发育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微孔及微裂隙等孔隙类型;孑孔隙结构表现为主要为细孔-细喉特征;物性表现为低孔/特低孔-特低渗特征;发育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及交代作用;成岩阶段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部分进入了中成岩阶段的B期。(5)通过分析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控制,认为储层原始沉积组构中较高的塑性岩屑、高岭石、伊利石、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颗粒粒径偏细,分选偏差等特征与储层物性具有负相关关系,其中,高岭石、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与物性之间负相关关系明显,是储层物性较差的主要影响因素;较高的长石、绿泥石含量,河道主体部位与储层物性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是相对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是导致孔渗性变差的主导因素,而胶结作用的发育造成了储集空间的进一步降低,此外,后期溶蚀作用的发育对储层物性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其中,压实作用造成的孔隙度损失相对可达58%,胶结作用造成的孔隙度损失相对约为42%,压实作用构成储层物性降低的主要成岩作用。(6)基于流体包裹体测试资料分析可知,长8油层组包裹体主要发育盐水包裹体和油包裹体两种类型。烃类充注主要表现为1期连续,发育两个充注高峰阶段,主峰主要介于90-95℃和105-110℃。结合长8埋藏史、热史分析可知,烃类充注的时间主要为早白垩世中期,对应于130Ma左右。(7)依据Beard等提出的砂岩储层原始孔隙度恢复,结合长8油层组砂岩储层成岩演化序列,恢复了长8油层组孔隙演化过程,认为长8油层组砂岩储层原始孔隙度约为30.59%,经压实作用可导致孔隙度损失14.70%,胶结作用导致孔隙度损失11.65%,后期溶蚀作用导致孔隙度增加6.36%,从而形成现今剩余孔隙度约为10.6%。据孔隙度演化曲线,认为在早成岩B期储层在压实作用及早期胶结作用下,储层孔隙度降低到致密上限孔隙度13.7%后,储层开始形成致密,对应的时间约为晚侏罗世,其时间早于烃类充注,因此认为总体烃类充注发生在储层致密化之后。(8)基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控制,认为沉积物原始组构中较高的塑性岩屑及黑云母含量、粒度偏细是长8砂岩储层致密化的根本原因,沉积后大幅度快速的构造沉降产生的强烈的机械压实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后期普遍发育的碳酸盐胶结是储层致密化的次要原因。其后的溶蚀作用虽然比较普遍,然而由于其溶蚀产物高岭石在孔隙中沉淀,无法有效排除,从而对孔隙的改善作用有限。(9)结合成岩-孔隙演化序列,恢复了长8油层组储层致密化过程。早成岩A期主要以机械压实作用为主,主要发育叶片状绿泥石包壳呈薄膜状包裹颗粒表面呈环边状生长,在强烈的机械压实作用下,原始孔隙度急剧变小。早成岩B期,伊蒙混层粘土矿物、次生石英的加大、碳酸盐胶结大量出现,占据残余原生粒间孔,造成储层物性变差,储层在此阶段致密。中成岩A期,有机质进入成熟阶段,烃类充注带来大量有机酸,长石等铝硅酸盐及前期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易溶组分溶解作用加强,转化产物自生高岭石粘土矿物含量增加,储层物性总体得到改善。随着埋深的加大,进入中成岩阶段B期,有机质高成熟,烃类充注已明显减弱,成岩环境向弱碱性环境转化,石英继续次生加大,局部出现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充填孔隙。胶结作用叠加压实作用,储层物性进一步变差,最终形成现今储层孔渗特征。(10)依据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控制,认为长石-岩屑含量相对较高、碎屑颗粒较粗、绿泥石含量高、溶蚀作用发育的的层段与砂体厚度大的分流河道主体叠合发育的部位,为相对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11)通过对储层物性及储层结构参数的聚类分析,提出了研究区长8油层组储层分类评价标准,主要将研究区内储层分为好(Ⅰ类)、较好(Ⅱ类)、较差(Ⅲ类)3种储层类型。Ⅰ类储层约占总体储层的9.46%,Ⅱ类储层约占总体储层的68.92%,Ⅲ类储层约占总体储层的比例小于21.62%,Ⅱ类储层在研究区内最为发育。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凤杰,王多云,宋广寿,郑希民,刘自亮,王峰,王志坤,李树同;陕甘宁盆地坳陷型湖盆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成因分析[J];沉积学报;2004年01期
2 李凤杰;王多云;张庆龙;徐旭辉;;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相特征与层序地层分析[J];沉积学报;2006年04期
3 杨俊杰,黄思静,张文正,黄月明,刘桂霞,肖林萍;表生和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压条件下不同组成碳酸盐岩溶蚀成岩过程的实验模拟[J];沉积学报;1995年04期
4 倪新锋;陈洪德;韦东晓;;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勘探[J];中国地质;2007年01期
5 林正良;王华;李红敬;姜华;方欣欣;赵淑娥;陈思;;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2009年05期
6 于德利;扫描电镜在砂岩孔隙铸钵上的应用[J];电子显微学报;2003年06期
7 李元昊;刘池洋;独育国;王秀娟;黄锦绣;;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湖岸线控砂[J];古地理学报;2009年03期
8 赖锦;王贵文;王书南;郑懿琼;吴恒;张永辰;;碎屑岩储层成岩相研究现状及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01期
9 鲜本忠;朱筱敏;岳大力;郑秀娟;;沉积学研究热点与进展:第19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综述[J];古地理学报;2014年06期
10 陈全红;李文厚;高永祥;郭艳琴;冯娟萍;张道峰;曹红霞;梁积伟;;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沉积与油气聚集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曹国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沉积相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2 袁珍;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三叠统油气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张创;低渗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孔隙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4 白玉彬;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长7致密储层成岩演化与成藏过程耦合机理[D];西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鹏;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四段储层致密化历史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宏权,徐宏节;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储层物性影响因素[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田景春;隆昊;苏楠;王卫红;张锦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3厚层块状砂岩成因[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张哨楠;丁晓琪;;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李洁;陈洪德;林良彪;苏中堂;张成弓;程立雪;彭传利;;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盒8段浅水三角洲砂体成因及分布模式[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张海峰;田景春;张涛;王峰;张锦泉;;华池-庆阳地区延长组长6-长7油层组浊积岩特征及成因[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6 王秀娟;许建红;李恒双;;大庆外围三肇凹陷沉积体系及其对储层质量的控制作用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年02期
7 王文乐;张春生;杨文龙;周从业;梁伟;;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油层沉积微相类型及其主要特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9期
8 王峰,王多云,高明书,姚永朝,王志坤,李树同,秦红;陕甘宁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三角洲前缘的微相组合及特征[J];沉积学报;2005年02期
9 王琪,禚喜准,陈国俊,史基安,王多云;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姬源地区三叠系长4+5砂岩成岩演化特征与优质储层分布[J];沉积学报;2005年03期
10 范明;蒋小琼;刘伟新;张建勇;陈红宇;;不同温度条件下CO_2水溶液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J];沉积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美寅;济阳坳陷深层碎屑岩储层物性及其流体实时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李军;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沉积储层特征与油气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庞军刚;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刘晖;廊固凹陷古近纪大兴砾岩体沉积特征及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曹金舟;子北油田理79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高潮;低渗储集体的形成演化及其对油藏分布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7 朱宗良;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李克永;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延长组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李婷婷;大安沿江地区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成藏模式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10 祝贺;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系沉积、层序地层特征及生储盖组合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伟;豫西鲁山地区中元古界汝阳群沉积相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振鹏;鄂尔多斯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焦建;鄂尔多斯盆地马岭—镇北地区延长组长8油组沉积微相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文斌;鄂尔多斯盆地中山川地区延长组长6沉积微相和层序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郭旭;地震属性在薄层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梁宇;子长油田延长组油气藏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范玉海;定边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储层发育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黄志刚;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上三叠统构造—热演化史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琚惠姣;苏里格气田西区苏48区上古生界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邓杰;吴起薛岔地区长6段储层的物性演化及其对油水分布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泽辉,郭召杰,张臣,陆洁民;新疆东部三塘湖盆地构造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沈云清,丁中一;柴达木盆地沉降演化机制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3 杜业波;季汉成;朱筱敏;;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张凡芹;王伟锋;王建伟;孙粉锦;刘锐娥;;苏里格庙地区凝灰质溶蚀作用及其对煤成气储层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冯娟萍;李文厚;欧阳征健;余芳;曹红霞;赵阳;;陕北青化砭油田长2砂岩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宋广寿;高辉;高静乐;孙卫;任国富;齐银;路勇;田育红;;西峰油田长8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与渗流机理实验[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刘军;庞雄;颜承志;柳保军;胡琏;李元平;韩晋阳;;南海北部陆坡白云深水区深水沉积结构要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刘万洙,刘招君,,王东坡;松辽盆地白垩系岩石组合与粒度分布特征[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9 陈子炓,寿建峰,斯春松,王少依,沈安江;柴达木盆地花土沟油区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黄思静,谢连文,张萌,武文慧,沈立成,刘洁;中国三叠系陆相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储层孔隙保存的关系[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武文慧;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砂岩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谢渊;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4 杨晓宁;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侏罗系砂岩成岩演化机制与天然气成藏效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5 付金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D];西北大学;2004年
6 郭艳琴;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7 王瑞飞;低渗砂岩储层微观特征及物性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张闻林;川西地区侏罗系隐蔽性气藏成藏机制及其勘探目标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9 冯娟萍;陕北姚店油田北区延长组沉积相及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徐胜林;晚三叠世—侏罗纪川西前陆盆地盆山耦合过程中的沉积充填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碧辉;川西前陆盆地气田流体的混合与成藏效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2 郝建荣;新疆三塘湖盆地地质特征和盆地热演化[D];西北大学;2002年
3 苏妮娜;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特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4 王勇;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宜川—旬邑)延长组成岩作用与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5 王强;粘土矿物地温计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6 樊婷婷;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赵伟波;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特征和裂缝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陈杰;西峰油田合水区长8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9 白清华;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浊沸石分布及成因探讨[D];西北大学;2009年
10 范萌萌;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沉积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子进;;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华亭—陇县地区志丹群的植物[J];西北地质科学;1988年04期
2 刘子进;;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华亭—陇县地区志丹群的植物[J];西北地质科学;1988年24期
3 张子福;苗淑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华亭—陇县地区志丹群的孢粉[J];西北地质科学;1989年01期
4 周光第;;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的石炭—二叠系过渡层及珊瑚组合序列[J];中国区域地质;1987年02期
5 张子福;苗淑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华亭—陇县地区志丹群的孢粉[J];西北地质科学;1989年25期
6 吴绍祖;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早第三纪双壳类组合[J];新疆地质;1991年03期
7 刘琼;何生;;江汉盆地西南缘原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08年02期
8 宗文明;高林志;丁孝忠;庞维华;;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南华纪冰碛岩特征与地层对比[J];中国地质;2010年04期
9 孙延贵;;化隆盆地西南部滑坡群应力控制的机制[J];水土保持学报;1989年02期
10 程纪星,姜义生;浅谈松辽盆地西南部砂岩型铀矿的勘查方向[J];铀矿地质;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腾格尔;刘文汇;陈践发;徐永昌;;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烃源岩关系[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付金华;郭正权;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沉积相[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宋立军;冯常茂;刘池洋;孙淑静;赵靖舟;赵永刚;;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晚三叠世构造热事件分析[A];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辉;康高峰;;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陇县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控煤作用分析[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刘琼;何生;;江汉盆地西南缘原油中芳烃含硫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罗静兰;史成恩;李忠兴;刘小洪;李健;韩永林;李博;赵惊蛰;王海宏;杜金良;;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与长6油层组沉积体系与物源方向分析[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李雅君;盖少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上元古界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条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8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大型贱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与找矿预测[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9 赵宏波;谷道会;孟令涛;唐辉;程刚;;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火成岩岩性及测井曲线特征——以X1井为例[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惠群 伍红兰;[N];中国石化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林;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砂岩储层沉积相及致密化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朱伟;江汉盆地西南缘中新生界油藏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3 周宏春;干旱区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地下水系统和悬河补给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2年
4 吕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三叠世长6期沉积体系与油藏富集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早白垩世原盆恢复及其演化[D];西北大学;2007年
2 董会;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烃源岩分布特征及评价[D];长安大学;2013年
3 陈丹敏;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4 李向平;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事件及沉积物源环境分析[D];西北大学;2006年
5 何彬;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石盒子组盒8段沉积体系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6 王亚兰;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古生界储层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7 陈晓晶;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盒8、山1段含气性检测试验[D];西北大学;2014年
8 翁凯;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岩浆活动及其对油气形成的影响[D];长安大学;2012年
9 雷盼盼;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演化及其对奥陶系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5年
10 张海斌;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段高渗储层控制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砂岩储层沉积相及致密化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8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88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