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基于POC和SCR技术降低车用柴油机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5 09:43

  本文关键词:基于POC和SCR技术降低车用柴油机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5年

基于POC和SCR技术降低车用柴油机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研究

刘洋  

【摘要】:POC和SCR是目前国内柴油机实际应用较广泛的PM和NOx去除技术方案,其可使柴油机尾气排放满足国Ⅳ及以上法规要求。将POC和SCR技术进行组合以应用于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可在不依赖发动机机内净化的基础上同时完成PM和NOx的去除,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且对发动机改造依赖少,非常适合在非电控柴油机上应用以完成发动机的排放升级工作。但目前对上述组合后处理系统的研究偏少,尤其对于影响柴油机用SCR催化剂和POC转化器性能的关键因素的试验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文将对POC/SCR组合后处理系统进行系统研究,分别从SCR催化剂、POC转化器、POC/SCR组合设计模拟分析方面出发,全面优化系统各单元的综合性能,最终在一台典型的非电控柴油机上进行排放验证,获取最佳布置方案,使发动机排放满足国V法规要求。首先对SCR系统的核心部件——SCR催化剂进行了全面性能优化考察,对比了不同TiO2材料(掺WO3或SiO2)、活性组分V2O5含量、粘结剂用量及涂覆量方面对钒基催化剂制备过程影响,基于小样评价试验及涂层牢固度测试结果确定了上述各项参数的最佳值,进而确定了试验用自制钒基SCR催化剂配方,即采用掺10%WO3的TiO2粉体为载体材料,控制V2O5含量、SiO2含量和涂覆量分别为3%、10%和200 g/L。之后以国外催化剂作为参比对象,在小样评价台上进行了催化剂的新鲜态、水热老化态和硫老化态性能评价。试验结果发现自制的催化剂和国外催化剂整体的活性相当,分别略占据低/高温优势;水热老化对催化性能劣化影响较大;而硫老化对两组催化剂性能几乎无影响。发动机台架排放试验结果表明自制催化剂在ESC测试中的NOx转化率略低于国外催化剂;但在ETC测试中则较国外催化剂高,可归因于ESC测试整体温度较ETC高,致国外催化剂占优,在单点试验中也得到了验证。快速老化试验结果显示自制催化剂的劣化率要略高于国外催化剂,但两组催化剂的耐久态均能使发动机排放满足国Ⅳ标准要求。研究还从化学角度出发建立了催化剂综合性能与其结构组成的构效关系,其中,对NOx催化性能-结构关系分析表明,催化剂中V2O5含量可影响催化剂的温度窗口偏移,高V2O5含量利于低温活性。对催化剂耐久性能-结构关系分析表明,水热老化对催化剂的劣化主要表现在催化剂BET值的损失率上,而BET损失又与催化剂组分中V2O5和SiO2含量相关。V2O5含量过高将会导致催化剂老化过程中的BET值损失率上升,使性能劣化率升高;但V2O5含量的增加可提高催化剂的低温转化效率。Si02的影响则在于提高催化剂新鲜态的BET值,扩宽催化剂的劣化承受空间,但添加过量则会导致催化活性位点数减少,催化剂活性下降。因此在实际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应根据所匹配发动机的实际工况权衡考虑V205和Si02的含量。针对POC的研究分为金属和陶瓷POC的PM去除性能优化及二者的综合性能对比两方面。试验均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研究基于金属丝网缠绕方式及波纹网高度对金属基POC制备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根据台架ESC及ETC测试结果确定了最优制备方案,即采用两平一波方式缠绕,金属波纹网高度定为1.3 mm;从载体目数及布置方式对陶瓷POC选型方案进行了优化,以ESC和ETC测试结果为评判依据,确定了最优陶瓷POC制备方案,即采用300目载体,2小块布置(直径*高度:143.8*76.2 2块)。之后对最优金属和陶瓷基POC方案进行了全面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材料POC均可使发动机排放满足国Ⅳ法规要求;金属POC的颗粒排放较陶瓷POC更低,而排气背压和最大颗粒承载量较陶瓷POC高;陶瓷POC在抗烧损能力上要强于金属POC,因此前者的稳定性要好于后者。由于POC/SCR组合后处理系统对POC转化器的稳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决定选用陶瓷POC作为组合后处理系统POC方案。最后基于排放性能及排气背压对陶瓷POC上催化涂层的涂覆量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了最优涂覆量(10 g/L)。针对POC/SCR的后处理方式进行了封装设计。将催化转化器分成前后级:前级催化转化器为DOC+POC两个载体;后级催化转化器为两个SCR载体。利用评价载体前端面气流均匀性的指标提出评价气流和还原剂分布的接受标准,通过CFD仿真分析对催化转化器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其均匀性系数分别为0.95和0.90,整体催化转化器背压小于25 kPa。针对前级催化转化器DOC载体前的均匀性,设计变密度混合器,使气流均匀性系数达到接受标准;针对后级催化转化器的第一个SCR载体前的均匀性,合理排布堵盖小孔孔径及排布位置,使气流均匀性系数达到接受标准。将前后级分开进行CFD计算与将前后级合并起来进行CFD计算,通过结果对比可得两者差异很小,针对“一”字型产品结构改型验证时可分块进行CFD计算验证,缩短计算时间。最后进行了瞬态喷雾分析,结构优化后的催化转化器在均匀性和背压方面均满足设计要求。最后以493非电控柴油机为测试对象,在台架上开展了POC/SCR组合后处理系统的排放性能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应用POC或SCR单后处理系统仅能使NOx和PM污染物中的一种满足国V排放法规,另一种污染物排放则不能。POC+SCR组合后处理系统在排放测试中对NOx和PM均表现出较高的去除效率,使发动机的ESC和ETC排放完全满足国V标准要求。对POC的被动再生过程研究表明,POC置于SCR系统前可保证POC入口处的NO2量能满足POC的连续被动再生要求;因此最终确定POC+SCR是本试验发动机的最佳后处理布置方式。之后对POC+SCR组合后处理系统进行了WHTC测试,结果表明应用上述组合后处理系统后试验发动机的NOx和PM排放可满足HJ689-2014法规第V阶段限值要求。最后进行了发动机200 h耐久循环试验,耐久后发动机的ESC和ETC排放仍可满足国V阶段要求;而WHTC测试的NOx排放值超出第V阶段限值要求,但应用本组合后处理系统的非电控柴油机仍然可应用于第V阶段非城市用柴油车辆上。系统排气背压在耐久测试过程中整体稳定且始终小于25 kPa,对发动机性能影响较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64.172;X734.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鹏;国外车用柴油机SCR技术的应用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5年03期

2 贺泓;翁端;资新运;;柴油车尾气排放污染控制技术综述[J];环境科学;2007年06期

3 高章;刘双喜;颜伏伍;王凤滨;;国Ⅳ柴油机NO_2及NH_3排放特性试验研究[J];汽车工程;2010年07期

4 周明彪,张伟;中重型柴油机满足欧Ⅲ排放法规的认识与对策[J];汽车科技;2004年04期

5 张少华;欧洲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的发展状况[J];汽车与配件;2005年30期

6 王作函;;实施国Ⅳ标准:SCR与EGR技术谁又更适合中国市场?[J];商用汽车;2009年06期

7 郭林山;邬齐敏;孙平;孙柱;孙同正;;DOC/POC耦合对柴油机燃用欧Ⅲ/欧Ⅳ柴油尾气排放的影响研究[J];现代车用动力;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佟德辉;降低车用柴油机NOx排放的SCR技术控制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郎帅国;基于均匀性设计的SCR结构优化与仿真分析[D];山东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居真;高俊华;钟绍华;;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降低柴油机NO_X排放研究[J];北京汽车;2009年03期

2 魏晓林;郑炳旭;李战军;刘翼;;爆破拆除的泡沫复合降尘机理[J];爆破;2012年02期

3 苌转;周斌;于超;展靖华;;6135Z型柴油机CO和NO排放预测[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8年04期

4 赵震;张桂臻;刘坚;梁鹏;许洁;段爱军;姜桂元;徐春明;;柴油机尾气净化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J];催化学报;2008年03期

5 贺泓;余运波;李毅;吴强;张秀丽;张长斌;石晓燕;宋小萍;;Ag/Al_2O_3催化剂催化含氧烃类选择性还原氮氧化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J];催化学报;2010年05期

6 朱玲;王学中;;反应气氛对Ce_(0.5)Zr_(0.5)O_2固溶体上炭粒燃烧行为的影响[J];车用发动机;2008年03期

7 蔡锦榕;何仁;韦海燕;;控制轿车加油排放的ORVR技术综述[J];车用发动机;2009年02期

8 佟德辉;李国祥;陶建忠;;利用SCR技术降低车用柴油机NO_x排放的控制策略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9年05期

9 李鹏;谭丕强;楼狄明;胡志远;;满足国Ⅴ排放的重型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J];车用发动机;2010年04期

10 徐火青;齐喜岑;李金阁;句孝飞;;催化转换器最优封装工艺研究[J];电焊机;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天成;ZrO_2基固体酸碱催化水解低浓度氟利昂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韩志群;钡—铈基氮氧化物存储还原催化剂的组分作用和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司知蠢;CuO_x/WO_(x-)ZrO_2催化剂制备及其NH_3-SCR催化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史安举;V_2O_5/WO_3-TiO_2体系改性NH_3-SCR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及水热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董建勋;燃煤电厂SCR烟气脱硝试验研究及数学模型建立[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6 冯兆兴;高挥发分煤种电站锅炉高效低NOx排放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7 何东;论区域循环经济[D];四川大学;2007年

8 徐鸿;燃煤锅炉排放小颗粒污染及声波团聚排放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陶建忠;利用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SCR)降低车用柴油机氮氧化物的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王攀;NPAC技术降低柴油机NO_x和PM排放的机理分析及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维;基于DSP的柴油机Urea-SCR控制系统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2 胡建飞;钛基SCR催化剂及其脱硝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田海影;柴油机尾气NOx的净化技术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4 李勇;钙钛矿结构催化剂在柴油车尾气净化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5 汪立志;柴油机Urea-SCR系统控制模型的设计与仿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杨虎;柴油机SCR电控系统的开发及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魏少杰;稀土氧化物碳烟燃烧催化剂活性氧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8 周翱;湛江一火电厂1-4号机组湿法脱硫系统性能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秦宏宇;等离子体制取富氢气体及其在四效催化技术中的应用[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王丽丽;基于SCR技术的柴油机尾气处理系统设计[D];烟台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军,王书义;Bosch公司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及其发展[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5年01期

2 孙志强;王虹;;同时去除柴油机排气中碳颗粒物和NO_x的催化技术[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贺泓,余运波,刘俊锋,张润铎,张长斌,王进;富氧条件下氮氧化物的选择性催化还原Ⅱ.Ag/Al_2O_3催化剂上含氧有机物选择性还原NO_x的性能[J];催化学报;2004年06期

4 马建蓉;刘振宇;黄张根;刘清雅;;NH_3在V_2O_5/AC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与氧化[J];催化学报;2006年01期

5 刘清雅;刘振宇;李成岳;;NH_3在选择性催化还原NO过程中的吸附与活化[J];催化学报;2006年07期

6 姜大海,张春润,资新运,王斌,邓成林,张煜;柴油机排气微粒捕集器燃气再生可行性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2年04期

7 何国本,胡顺堂,李桐;柴油机的微粒排放及处理措施[J];车用发动机;2002年05期

8 宋军,乔信起,黄震,李书泽,王岩;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发展现状[J];车用发动机;2003年03期

9 黄鹏;国外车用柴油机SCR技术的应用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5年03期

10 郑伟;申立中;胡大志;沈颖刚;文良起;姚喜贵;;不同大气压下增压柴油机的EGR试验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恩宇;气体燃料在渐变型多孔介质中的预混燃烧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覃军;降低柴油机NO_X排放的SCR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陶建忠;利用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SCR)降低车用柴油机氮氧化物的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肖宝兰;车辆典型热交换器流动传热微观机制研究及性能优化[D];浙江大学;2010年

5 刘新勇;富氧条件下选择性催化丙烯还原氮氧化物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6 张纪元;重型柴油机SCR系统应用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和俭;紧凑式SCR净化消声装置设计与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关娇;催化去除柴油机尾气排放物NOx和PM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0年

3 卢冬梅;东风康明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侯文慧;采用化学反应动力学耦合CFD方法的等离子体烟气多污染物净化机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伟;柴油机富氧燃烧机理及燃烧路径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何喜朝;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的研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王建华;V_2O_5-WO_3-SiO_2/TiO_2和Ag/Al_2O_3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氮氧化物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张文;三效催化转化器及陶瓷密封衬垫评价系统研究与开发[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麦华志;电控单体泵系统在重型柴油机上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6年

10 李敏;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氮氧化物的V_2O_5/TiO_2基催化剂活性及动力学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惠娟,陈泽智;车用尾气催化剂催化特性的模拟[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0年05期

2 陈泽智,陶建幸,龚惠娟;车用尾气催化剂工作性能的模拟与分析方法[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1年Z1期

3 王嵩;毛东森;吴贵升;郭晓明;卢冠忠;;铜/氧化锆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8年06期

4 赵海;张德祥;高晋生;;稀土掺杂铁锰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煤炭转化;2011年04期

5 ;轻油制氢烧结型催化剂降低煅烧温度和催化剂中镍含量初步研究[J];胜利石油化工;1976年03期

6 秦永宁;烃类水蒸汽转化制氢催化剂初步设计[J];天津大学学报;1978年02期

7 南化公司研究院二室钒催化剂组;美国进口硫酸钒催化剂剖析报告[J];硫酸工业;1979年02期

8 刘金香;高秀英;;热重法用于天然气蒸汽转化催化剂的筛选和还原条件的考察[J];石油化工;1980年07期

9 杨孔章;刘传朴;;氢气脉冲色谱法测定催化剂中镍表面积[J];石油化工;1980年10期

10 李树本;;多组份钼酸盐催化剂丙烯氨氧化性能的研究[J];石油化工;198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鹏;徐显明;郁向民;李方伟;裴皓天;李影辉;;天然气二段蒸汽转化催化剂的分析表征[A];第四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汪国军;吴粮华;陈欣;谢在库;;丙烯腈新型催化剂研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郑俊娴;王远洋;;相催化剂微粒聚集分维特征的模拟研究[A];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晓奇;李速延;;变换催化剂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A];第2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鸿喜;吴君璧;宋美婷;李海涛;亢丽娜;赵永祥;;水热条件下Ni/La_2O_3-SiO_2-Al_2O_3催化剂结构演变[A];第十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欧阳平;姚金华;陈国需;李华峰;;摩擦催化反应中机械摩擦作用对催化剂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智;黄海兵;张新莉;甄洪鹏;义建军;黄启谷;杨万泰;张明革;高克京;李红明;;高活性TiCl_4/SiO_2/AlEt_3催化剂淤浆聚合制备宽峰分布聚乙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杨述芳;陶若虹;徐树元;任宏俊;;催化剂的壁厚设计与寿命管理[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9 韩哲;张冬菊;李国平;武剑;刘成卜;;Ziegler-Natta催化剂下α-烯烃聚合反应中若干问题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洪景萍;;山梨醇和钌助剂添加对二氧化硅担载钴基催化剂结构及其费托合成性能影响的原位表征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覃泽文;[N];中国能源报;2009年

2 仇国贤;[N];中国化工报;2009年

3 特约记者 张晓君 萧兵;[N];中国石油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功兵;液相苯部分加氢制环己烯新型钌催化剂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刘洋;基于POC和SCR技术降低车用柴油机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黄一波;含氟硫脲有机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4 郑晓玲;活性炭为载体钌催化剂的制备及氨合成催化性能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2年

5 冉乐;钌基催化剂上含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低温催化燃烧[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6 马朝霞;氧化铜基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7 何俊俊;锂基和钾基稀燃氮氧化物储存还原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王红霞;钼基催化剂上水蒸气处理对甲烷芳构化活性的影响及积碳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9 陈爽;钒系催化剂催化甲醇选择性氧化合成二甲氧基甲烷[D];天津大学;2012年

10 符滕;镍基底氮化碳催化剂的构筑及其催化加氢反应性能[D];南京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志敏;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镍基和钴基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马茹瑰;CO_2加氢合成甲醇Cu-ZnO-ZrO_2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何贞泉;Cu/γ-Al_2O_3催化剂对HCN的催化水解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陈新怡;超临界甲醇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催化转移加氢液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陈雅;M41S及SBA-15介孔分子筛固载硅钨酸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李博;过渡金属复合物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反应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邢婉贞;硅烷偶联剂改性硅胶催化双氧水的Baeyer-Villiger反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8 郭瑜;负载型铁基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张信莉;Mn改性γ-Fe_2O_3催化剂低温SCR脱硝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孙帅帅;CuO/CeO_2的浸渍法制备及其催化CO氧化性能[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POC和SCR技术降低车用柴油机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17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917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d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