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毛细管电色谱固定相的制备与评价
本文关键词:新型毛细管电色谱固定相的制备与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天津医科大学》 2015年
新型毛细管电色谱固定相的制备与评价
刘晓
【摘要】:毛细管电色谱(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CEC)技术,是一种结合了毛细管电泳的高分离能力,和高效液相色谱的高选择性的新型高效微分离技术。色谱柱是CEC分离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核心与关键。本文以不同的材料制备了聚合物,作为CEC的固定相用于色谱分离方面。首先,我们采用沉淀聚合的方法制备了粒径为50-80 nm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s)纳米粒,并利用部分填充技术用于CEC中,实现了外消旋佐匹克隆(rac-Zopiclone,rac-ZOP)的基线分离,分离度达4.75。本实验系统考察了各项制备参数对MIPs纳米粒的尺寸和手性拆分能力的影响,包括模板与单体比例、交联剂的类型和用量、功能单体的组成等。同时考察了各项电色谱条件,包括流动相中乙腈含量、缓冲盐的pH值和盐浓度,对MIPs纳米粒色谱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制备的右旋佐匹克隆(d-ZOP)印迹聚合物纳米粒,粒径可控制在80 nm左右,有利于提高印迹孔穴的可接近性和颗粒悬浮液的稳定性,用于分离CEC手性分离时,能够获得较高的柱效(41,400 plates/m)、良好的峰对称性以及较高的重现性。结果说明沉淀聚合方法是制备粒径较小的MIPs纳米粒的有效方法,而粒径小的MIPs纳米粒其印迹孔穴易于接近,在电解液中的悬浮性好,用于CEC时可获得较高的柱效和良好的峰对称性。论文第二部分,我们首次以液晶单体为物理交联剂代替部分化学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低交联MIPs纳米粒。该低交联d-ZOP印迹纳米粒通过部分填充技术用于CEC中时,能够成功实现对rac-ZOP的手性分离(分离度为3.29),并获得了高柱效(高达66,900 plates/m)和良好的峰对称性,最低交联度可达5%。而且,相同的制备条件下,我们以S-AML(S-Amlodipine)和S-IBU(S-Ibuprofen)为模板制备的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分别能实现对rac-AML和rac-IBU的手性拆分。结果表明,相对于第一部分制备的高交联MIPs纳米粒,液晶基质低交联MIPs纳米粒具有相似的分离性能,同时具备更好的均匀性、单分散性,以及对印迹分子的更高的结合容量。说明液晶单体基质低交联MIPs能够改善传统高交联MIPs传质慢、印迹孔穴难接近性等缺点。论文第三部分,我们首次结合了金属有机骨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MOF(Cu)材料的中小孔,与有机聚合物的大孔结构,制备了MOF(Cu)-聚(BMA-EDMA)毛细管整体柱,作为CEC固定相,用于分离多种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包括烷基苯类、芳香酮类以及芳香羧酸衍生物类。对制备参数的考察结果显示,当交联度为40%,致孔剂体系为[C6min][BF4]-DMF-水,电渗流提供者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1 mg时制备的MOF(Cu)-聚(BMA-EDMA)整体柱,对上述三类化合物具有最佳分离效果。通过考察流动相中乙腈含量变化对甲苯、苯乙酮和芬布芬在整体柱上的保留的影响表明,MOF(Cu)-聚(BMA-EDMA)整体柱的保留机制符合反相色谱机理。通过范迪姆特方程拟合整体柱的板高曲线,表明涡流扩散、纵向扩散和传质阻抗均对整体柱的柱效有影响。与不含MOF(Cu)的空白聚(BMA-EDMA)毛细管整体柱相比,由于MOF(Cu)骨架中的中小孔以及高比表面积等优点,使MOF(Cu)-聚(BMA-EDMA)整体柱对上述三类不同物质的分离效果都得到明显的提高。与文献报道的MIL-101(Cr)-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相比,本实验中的MOF(Cu)-有机聚合物整体柱获得了更高的分离柱效。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57.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生明;袁黎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用于色谱固定相[J];化学进展;2013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伟,胡平,王义明,王如骥,罗国安;毛细管离子交换电色谱的分离行为[J];分析化学;1997年10期
2 魏娟;谷雪;王彦;阎超;;毛细管等电聚焦/加压毛细管电色谱二维分离体系在多肽分离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1年02期
3 刘珊珊;衣馨瑶;王建秀;;牛血清白蛋白-三聚氰胺偶联物修饰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芯片检测三聚氰胺含量[J];分析化学;2014年05期
4 黄桂华;高希;;天冬酰胺键合硅胶毛细管柱分离核苷的研究[J];海峡药学;2010年11期
5 袁瑞娟;王怀锋;刘丹宁;郭玉高;付华锋;;毛细管电色谱技术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6年09期
6 张锴,阎超,姚传义,江正瑾,张智超,王琴孙,高如瑜;Separation of Basic Drugs Using Pressurized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2003年04期
7 ZHAO XiaoJing;FANG XiaoLiang;WU BingHui;ZHENG LanSun;ZHENG NanFeng;;Facile synthesis of size-tunable ZIF-8 nanocrystals using reverse micelles as nanoreactors[J];Science China(Chemistry);2014年01期
8 宋莉芳;夏慧芸;陈华鑫;李卓;卢佳佳;;中孔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制备与应用[J];化学进展;2014年07期
9 林子俺;庞纪磊;黄慧;张兰;陈国南;;毛细管电色谱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J];色谱;2010年03期
10 张锴,阎超,江正瑾,张智超,王琴孙,高如瑜;多肽的反相梯度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分离[J];分析测试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巍巍;黄宏亮;谢亚勃;李建荣;;UiO-66用作正相和反相液相色谱固定相分离苯系物和多环芳烃[A];第十三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明亮;离子交换电色谱和动态改性电色谱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1年
2 叶芳贵;新型硅胶基质毛细管整体柱的制备及其电色谱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3 谢国祥;基于几种色谱分析方法的生物样本的代谢组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4 袁瑞娟;大管电色谱技术和毛细管电色谱新型固定相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冯蕾;新型制备型电色谱装置及其在极性小分子物质分离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王玉红;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微流蒸发光散射检测联用系统研究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军波;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疾病标志物及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伍伟民;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技术在贝类毒素和环境激素等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09年
9 王岩;酰胺类除草剂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固相萃取应用[D];吉林大学;2014年
10 殷慧敏;用于CO_2捕获的金属有机骨架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炎;手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用作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杰;薄涛;刘虎威;;反相毛细管电色谱分离山酮类化合物[J];色谱;2006年04期
2 ;《毛细管电色谱理论基础》[J];分析化学;2006年08期
3 ;《毛细管电色谱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新书问世[J];分析化学;2006年S1期
4 ;《毛细管电色谱理论基础》[J];分析化学;2007年01期
5 ;《毛细管电色谱理论基础》[J];分析化学;2007年04期
6 王晴;王静;张英春;张华;;毛细管电色谱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魏伟,王义明,罗国安,闫超;毛细管电色谱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1997年03期
8 李方,顾峻岭,傅若农;毛细管电色谱法的研究进展[J];色谱;1997年05期
9 林秀丽,主沉浮;毛细管电色谱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9年04期
10 赵敬湘,杨更亮,宋秀荣;填充毛细管电色谱的研究现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汉法;傅红靖;靳文海;谢传辉;;毛细管电色谱研究的一些新进展[A];第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张琳;平贵臣;张丽华;张维冰;张玉奎;;毛细管电色谱梯度洗脱分离脂肪胺类化合物[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下册)[C];2005年
3 李海娟;刘晓庆;牛文新;朱树芸;范立双;史立红;徐国宝;;毛细管电色谱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检测多胺[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谢增鸿;;毛细管电色谱-化学发光联用技术及其应用[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林子俺;谢增鸿;陈国南;;毛细管电色谱柱后化学发光检测装置的研制[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戴荣继;佟斌;唐力;邓玉林;;牛血清白蛋白-β-环糊精毛细管柱用于毛细管电色谱手性分离研究[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下册)[C];2005年
7 尹俊发;宋茂勇;汪海林;;脂蛋白涂层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法分离碱性蛋白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孙文华;崔宏;赵红;何裕建;袁倬斌;李向军;;环糊精修饰纳米金固定相毛细管电色谱法测定氨基苯甲酸异构体[A];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全国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赵艳芳;陈立仁;明永飞;翟宗德;张红丽;李永民;;微乳液毛细管电色谱同时分离胺及酚类化合物[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下册)[C];2005年
10 邓启良;闫伟英;张锴;刘照胜;周爱玲;王荷芳;徐艳丽;邵华;伦志红;赵良娟;吕宪禹;张智超;阎超;高如瑜;;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的研究[A];'2004天津市第十六届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伯玱;[N];福建科技报;2008年
2 王伯玱;[N];福建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新型毛细管电色谱固定相的制备与评价[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愈聪;磁场固定柱毛细管电色谱的构建和评价[D];天津大学;2008年
3 尤慧艳;毛细管电色谱中溶质的输运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4 朱亚仙;连续二维毛细管电色谱系统的构建与输运特征理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5 王佳静;基于毛细管电色谱技术的药物复杂体系分离分析方法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6 袁瑞娟;大管电色谱技术和毛细管电色谱新型固定相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董晓莉;新型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在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9年
8 付红靖;亲水作用固定相填充柱和新型整体柱毛细管电色谱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4年
9 王玉红;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微流蒸发光散射检测联用系统研究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靳文海;多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勇;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用于毛细管电色谱手性分离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雷政登;强阴离子交换毛细管电色谱和毛细管金属螯合酶反应器[D];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1年
3 王宏玲;磁性固定化柱塞填充毛细管电色谱的构建、评价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0年
4 张志胜;树枝状大分子修饰的毛细管电色谱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5 飞志欣;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毛细管电色谱手性分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陈翠杰;β-环糊精修饰的纳米金粒子在毛细管电色谱手性分离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敏;功能化纳米金在毛细管电色谱手性分离中的研究与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曼;含氟聚合物毛细管电色谱整体固定相的制备[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邓璞红;硅胶基质色谱微径柱的制备及奶粉中三聚氰胺检测[D];河南科技学院;2010年
10 李伟;有机聚合物毛细管色谱柱的制备及评价[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新型毛细管电色谱固定相的制备与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6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96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