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对龙井茶风味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
本文关键词:水质对龙井茶风味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工商大学》 2015年
水质对龙井茶风味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
尹军峰
【摘要】:水是茶叶色香味品质释放和形成的主要载体,水质好坏直接影响茶汤感官品质的优劣。虽然人们早已知道水质对泡茶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但目前仍不清楚水质如何影响茶汤滋味和香气品质,对泡茶用水也缺乏标准和判断依据。实践证明,不恰当的水会导致茶饮品沉淀、色变和味变等三大问题,且其影响机制亦不清晰。为此,本论文以西湖龙井茶(绿茶)为研究对象,筛选并采用不同类型水冲泡,通过研究水质对龙井茶汤感官品质及其主要理化成分的影响,分析水质影响龙井茶风味品质的关键因子,并探索其对冲泡茶汤风味品质的影响机制。1、对城市自来水(HZ)、纯净水(CJ)、蒸馏水(ZL)、矿物质水(KW)、天然泉水或饮用水(TR)、天然矿泉水(TK)、苏打水(SD)、含气矿泉水(KQ)等8大类34个水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水样间的感官品质、理化特性及其热稳定性存在较大的差异。蒸馏水、纯净水、天然饮用泉水等总离子含量较低的水样口感较好;(2) Ca2+、Mg2+、K+、Na+是水中含量较高、差异较大的主要金属阳离子,Cl-、NO3-和8042-等阴离子差异也较大; (3)多数水样的pH值在4.0-8.0之间; (4)加热处理后,水样的感官品质差异收窄,离子含量发生一定的变化,pH值显著升高。2、分析了不同类型水对龙井茶汤感官品质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水中总离子含量的提高,香气逐渐呈现清香→嫩香→栗香→尚高或尚纯→欠纯、钝感、有异味的变化趋势;滋味逐渐呈现清爽→清醇→醇尚爽→尚醇、醇正或醇厚→带涩味、异味、熟味的变化趋势;(2)水中离子对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有机酸浸出有较大影响,其中多数天然矿泉水处理的茶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草酸浸出量比纯净水处理下降50%以上;(3)对比原水水样,茶汤中的Na、Ca2+ Cl、NO3-等离子主要来自于水,Mg2、SO42-部分来自于水,Ca2+和SO42-及茶汤其他物质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 (4)茶汤pH值在6.0-7.0之间,处理间差异较水样明显收窄。3、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单体模拟水样验证证实:(1) Ca2+、Mg2+、Na+是水中影响龙井茶汤风味最主要的阳离子,阴离子可修饰阳离子对茶汤的影响力,特别是具有高缓冲能力的HC03-造成的茶汤高pH值能显著影响茶汤风味; (2)pH 5.0-6.5的水有利于龙井茶汤风味品质的形成,天然矿泉水中充入C02,可降低茶汤的pH值,提升茶汤滋味的鲜爽度、稳定性和香气的纯正度及浓度。综合分析,水中Ca2+、Mg2+、Na+离子强度和pH是影响龙井茶汤品质的主要水质因子。低矿化度天然水冲泡的龙井茶综合品质较好,其主要水质指标为:离子总量50mg/L,其中Ca2+、Mg2+等离子含量5mg/L, pH值5.5-6.8。4、开展了茶汤主要滋味成分与主要水质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和多重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主要水质因子导致茶汤滋味物质构成变化与其呈味特性变化是造成龙井茶汤滋味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水质因子可以影响茶汤中儿茶素、茶多酚、有机酸、氨基酸等滋味物质的构成,特别是Ca2+、Na+、 Mg2+和HC03-的搭配可明显促使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氧化,而充入C02可降低高硬度水的pH,茶汤滋味品质及其成分含量可以得到稳定;Ca2+和Mg2+等离子易与儿茶素等络合而影响龙井茶汤滋味,如Ca2+可以降低EGCG苦味、增加涩感,降低茶氨酸的鲜爽度和甜度、咖啡碱的苦味和爽度、蔗糖的甜度,并增强各种滋味的钝感。模拟研究结果还表明,Ca2+是通过影响EGCG与蛋白质的结合程度而改变茶汤的涩感。5、通过多种模拟水样比较和单体验证试验证实,主要水质因子可以改变主要香气物质的挥发性及其呈香特性,并通过滋味物质与香气成分之间的互作而影响龙井茶汤的香气。Ca2+可以降低二甲硫、苯甲醛、p-环柠檬醛、顺-3-己烯己酸酯和β-紫罗酮等香气组分相对含量,增加芳樟醇和橙花叔醇等相对含量,而Mg2+可以降低苯甲醛和p-环柠檬醛等香气组分的含量,Na+可以降低p-环柠檬醛和柠檬烯等组分的含量。同时,Ca2+可以促使二甲硫等香气单体出现变钝、变闷和纯正度下降等呈香特性变化;EGCG、蔗糖、茶氨酸、咖啡碱等4种滋味物质对香气单体的挥发性有明显影响,其中EGCG可以明显增加二甲硫、苯甲醛、辛醛、芳樟醇、壬醛、p-紫罗酮等龙井茶汤关键香气组分的含量,而茶汤中EGCG的热降解可能导致香气构成的变化,从而促进茶汤香气的转变。以上研究结果对完善茶叶风味品质化学、茶饮料制造技术和日常生活泡茶用水的选择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S272.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玉琴;徐正炳;金寿珍;;浅谈液体饮料茶的用水[J];中国茶叶;1989年03期
2 尹军峰;;茶饮料加工用水的基本要求及处理技术[J];中国茶叶;2005年06期
3 张岚翠;沈生荣;;茶叶及茶饮料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茶叶;2008年03期
4 窦宏亮;李春美;郝菊芳;胡婉峰;;绿茶饮料贮藏期间主要生化成分和典型香气成分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茶叶科学;2008年03期
5 沈生荣,杨贤强;不同等级龙井茶香气成分的研究[J];福建茶叶;1989年04期
6 吴定新;王汉生;黄文钊;;试论泡茶的用水选择[J];广东茶业;2008年01期
7 周荣丰,吴星五,李国建,高廷耀;无机矿物质与饮用水口味[J];给水排水;2001年12期
8 孙其富,张凌云,梁月荣;我国茶饮料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3年06期
9 孙彦;陈倩;郭雯飞;;龙井茶的香气成分分析与比较[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年02期
10 林亲录,王德安,曹树德;茶叶饮料沉淀问题的探讨[J];软饮料工业;199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廖勇诚;龙井绿茶饮料中香气化合物及其与基质的相互作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叶盛;茶叶多糖及钙结合物的抗氧化作用和一级结构初探[D];安徽农业大学;2001年
2 潘顺顺;绿茶鲜汁饮料色素物质组成及其护绿措施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代毅;龙井茶特征香气成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江春柳;不同水质浸提、调配茶饮料品质技术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娜;赵光远;;苹果汁加工和储藏中稳定性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6期
2 陈学林;窨前茶坯坯温对桂花花茶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3 孙汉巨;姜绍通;高韩玉;;茶瓜子加工工艺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4 何奕波;严静;;影响信阳毛尖茶叶品质的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5 周坚;廖万有;丁勇;黄建琴;;超微茶食品加工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6 周继荣;秦志华;;杜仲绿茶杀青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7 袁新跃;江和源;张建勇;刘晓辉;崔宏春;江用文;鲁成银;;不同树脂载体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8 周增志;周斌星;王燕;;普洱茶茶多糖提取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9 沈丹玉;尹军峰;许勇泉;袁海波;陈素芹;;不同品种鲜叶生化成分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10 周斌星;王燕;周增志;;普洱茶(熟茶)提取物泡腾片主体配方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兴刚;刘淑娟;李彦;;高花青素优质黑茶开发前景探讨[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肖文军;刘仲华;龚志华;肖力争;蔡利娅;;茶叶深加工中微滤污染膜高效再生技术研究[A];第二届全国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国栋;马力;刘洪;李文涛;田伟;;绿茶饮料萃取工艺、防浊与护色的研究[A];中国西部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戴前颖;夏涛;高丽萍;李钊;吴平;;绿茶汤呈色物质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5 朱旗;任春梅;陈庆余;;再谈茶饮料“冷后浑”的形成与处理[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6 张凤霞;陈忠正;李斌;;广东凤凰单枞乌龙茶挥发性组分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7 张凌云;谭耀森;;不同发酵处理对单枞茶酒理化品质影响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8 陈玉琼;程倩;马蓉;胡平;王冠丽;;青砖茶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9 许勇泉;尹军峰;;绿茶茶汤冷后浑特性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10 江春柳;孙云;岳鹏翔;张南飞;;不同水质对绿茶饮料储藏特性的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宏;基于电子舌技术的龙井茶滋味品质检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黄亚辉;茶树种质间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差异及γ-氨基丁酸茶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新河;普洱茶色素提取、分级及生物活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4 朱旗;速溶绿茶加工中主要风味物质变化规律及分析方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0年
5 赵冬香;茶树—假眼小绿叶蝉—蜘蛛间化学、物理通讯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6 阚建全;甘薯糖蛋白的糖链结构与保健功能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7 龚加顺;魔芋多糖在茶饮料中的稳定作用机理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8 倪德江;乌龙茶多糖的形成特征、结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理[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9 陈海霞;高活性茶多糖的一级结构表征、空间构象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10 张凌云;不同茶树品种绿茶饮料适制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超;超临界CO_2络合萃取绿茶中铜、铅、镉及对茶多酚和咖啡因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郑芳;茶树接种VA菌根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丁建;不同因素对老青砖毛茶品质形成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赵常锐;祁红特征香气成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徐文平;四川绿茶苦涩味偏重成因分析及降低苦涩味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6 刘晓慧;山东黄茶叶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钊;绿茶茶汤色泽变化的机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傅秀花;酶法提高绿茶浓缩液风味品质与安全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沈立;闽台乌龙茶生产机械化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10 蒙振;技术转移视野下的广西横县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有钿,赵和涛;充氮包装在红茶保鲜中优势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0年03期
2 张正竹,施兆鹏,宛晓春;萜类物质与茶叶香气(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李远华;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4 宁井铭,周天山,方世辉,夏涛;绿茶饮料不同浸提方式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宁井铭,方世辉,夏涛,周天山,刘健;绿茶饮料微波灭菌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6 苗明三;怀山药多糖抗氧化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7年02期
7 李名君;朱珩;;茶叶中叶绿素组分的系统测定[J];中国茶叶;1984年02期
8 沈培和;;茶汤的pH值[J];中国茶叶;1985年03期
9 肖伟祥;吴雪原;万玉霞;;茶叶中叶绿素及其在制茶过程中的变化[J];中国茶叶;1989年01期
10 王华夫;;茶叶香型与芳香物质[J];中国茶叶;198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春美;茶儿茶素氧化聚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2 叶倩;绿茶和菊花茶饮料色泽褐变机理和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景强;六种金属元素与绿茶色泽相关性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2 梁靖;绿茶饮料加工过程中香气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时思全;绿茶饮料浸提新方法及陶瓷膜过滤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3年
4 蒋文莉;绿茶鲜汁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章金英;苹果汁加工工艺中果汁褐变控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孙庆磊;超声波浸提对绿茶饮料茶汤品质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7 张峰;金属离子对苹果浓缩汁品质的影响及去除方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凤娟;茶绿色素提取及其对低温浸提茶汤增色作用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9 罗永此;柚子皮茶和白茶香气成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周玲;乌龙茶香气挥发性成分及其感官性质分析[D];西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勇;秦皇岛港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及相关水质因子的初步研究[J];交通环保;1998年03期
2 杨美兰,李卓佳,王增焕,王小平,张庆,杨莺莺;有益微生物对水质因子的调控效应[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王丽婧;汪星;刘录三;郑丙辉;李利强;黄代中;田琪;;洞庭湖水质因子的多元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3年01期
4 刘元波,高锡芸;太湖北部梅梁湾水域水质因子聚类[J];湖泊科学;1997年03期
5 赵超;于宁楼;戴伟;马万里;刘丽萍;卜楠;李润楠;;银湖夏季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的相关分析及富营养化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6 江敏;卢柳;邢斌;胡文婷;任治安;刘金金;李娟英;;滴水湖水体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的多元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黄滨松;;九龙江北溪甲藻水华期间各水质因子的检测及相关分析[J];福建分析测试;2009年03期
8 梁淑轩;王云晓;吕佳佩;;白洋淀水体铁含量与其他水质因子的关系[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年05期
9 梁淑轩;王云晓;秦哲;;白洋淀叶绿素a及其水质因子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2012年03期
10 庞燕飞;周解;;建坝对岩滩水库水质因子的影响评估[J];水利渔业;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庞燕飞;周解;;建坝对岩滩水库水质因子的影响评估[A];广西水产研究所论文集(2001—2005)[C];2006年
2 王雅琼;黄翔鹄;李长玲;;亚热带对虾高位池主要水质因子的研究Ⅰ[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李小菊;;亚热带对虾高位池主要水质因子研究(Ⅱ)[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勇;王优军;王雷;蒋克勇;;β-葡聚糖、低聚木糖和胆汁酸对大菱鲆消化酶活力与水质因子的影响[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施海涛 蔚明燕;[N];中国渔业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尹军峰;水质对龙井茶风味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银爱;鳜池主要水质因子变动规律及氨对鳜的毒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张肖荣;物理、化学净化工艺对大菱鲆烂鳍致病菌的灭除作用及其对水质因子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彭聪聪;南方半集约化养殖池塘微藻群落特征及其与水质因子关系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4 邝英朋;湛江港网箱养殖海区水质因子与细菌数量的关系及弧菌属细菌的分布[D];广东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水质对龙井茶风味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5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05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