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平矿与脆弱生态复合区生态恢复与环境质量评价
本文关键词:陕北平矿与脆弱生态复合区生态恢复与环境质量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年
陕北平矿与脆弱生态复合区生态恢复与环境质量评价
付标
【摘要】:强烈人为活动与脆弱生态复合区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正逐步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陕北采矿与脆弱生态复合区既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又是我国新型的能源矿产基地,经过几代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有所减弱,土壤质量具有一定提高。但在一些长期的植被重建区域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入选选择科学的植被重建模式。本研究以陕北采矿与脆弱生态复合区为研究区域,以对区域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影响最为强烈的荒漠化土壤和工矿企业高污染风险区农田为采样区域,以各种植被恢复模式下荒漠化土壤及工矿企业高污染风险区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严重退化的脆弱生态区在植被重建过程中的土壤环境质量响应特征和高污染风险区土壤重金属积累特征进行研究,并对荒漠化植被恢复的土壤质量效益进行评价,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乔、灌、草三种不同植被类型经过30年左右的发育,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质,降低容重,提高总孔隙度,使土壤颗粒向细化发展;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降低p H值,CEC有显著提高;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差异显著,灌木林地的沙柳、紫穗槐和柠条土壤有机碳总量、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及ROC/TOC增加幅度最高。ROC/TOC可以作为衡量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效益的评价指标。(2)植被恢复模式是影响土壤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质量差异明显。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CEC及养分含量均表现出灌木林地高于乔木林地,土壤质量高低顺序为纯灌木林地灌木混交林地乔灌镶嵌地乔木混交林地纯乔木林地。(3)以0年为界,在前30年,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增加,土壤颗粒组成呈现细化的趋势;土壤CEC及其他养分含量呈现增加趋势。30年以后,土壤容重有所增加,土壤有机质、CEC及养分等出现降低的趋势,原因在于随着植被恢复,灌木林向乔木林演替,致使地表土壤干燥化,植被退化,使得已被固定的沙地重新活动,土壤性质变劣。(4)经过15年的植被恢复,未封育自然恢复、封育自然恢复、未封育人工恢复和封育人工恢复4种管理方式均可不同程度的改善土壤及植被性质,地表植被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分别提高0.12-1.03 m,12.70-53.18%和7.27-29.08 g·m-2,土壤容重降低0.12-0.27 g·cm-3,总孔隙度提高6.80-17.01%,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也显著提高。封育管理的效果优于未封育方式,人工植被恢复优于自然植被恢复,采取封育与人工植被恢复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植被与土壤形成了相互影响的协调关系。(5)运用主成分分析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选择土壤有机质、速效磷、易氧化碳、容重、粘粒和碱解氮6个指标作为植被恢复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建立土壤质量效益评价的模型:IQI=Σ(Wi(Ii-I0))?100,运用该模型对植被恢复30年的10种植被类型下土壤质量效益进行了评价。(6)煤炭开采对矿区耕地土壤中重金属富集和污染有显著贡献,除Zn外,重金属元素表层含量高于下层10-50%,形成了明显的地球化学垒,表层各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在1.7-3.3之间,重金属含量高出土壤环境背景值,但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尚属清洁。部分重金属元素的积累量已经接近轻度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7)化工企业污水排放导致了周围农田土壤中Cd和Cu的聚集,其中Cd的积累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二级标准,单因子污染指数1.21,属轻度污染,4种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0.74,属警戒线等级。所有重金属元素主要聚集在土壤表层0-10 cm范围内,Cu、Zn和Cd的强烈聚集区在排污口附近100m范围内,Pb集中在200m范围内,随着距企业距离的增加重金属含量呈降低趋势。玉米籽粒中Cu、Pb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74 mg/kg、0.129 mg/kg和0.036 mg/kg,明显高于无污染区;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综合污染指数0.53,属安全清洁等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71.4;X8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丽娜;罗文林;韩凤鹏;张兴昌;;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2 高永华;王金;赵莉;刘忠;;污灌区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分布与迁移转化特征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爱东,陈善科,庄光辉,保平,贺如太;内蒙古高原荒漠化治理途径的探讨[J];草业科学;2005年01期
4 左小安;赵哈林;赵学勇;郭轶瑞;张铜会;毛伟;苏娜;冯静;;科尔沁沙地不同恢复年限退化植被的物种多样性[J];草业学报;2009年04期
5 侯少范,李德珠,王丽珍,王五一,谭见安;暖温带地理景观中土壤硒的分异特征[J];地理学报;1992年01期
6 徐佩,廖超林;Lead Contamination of Soil Along Road and Its Remedi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04年04期
7 伍玉容;王洁;郭建英;曹波;;黄土丘陵植被恢复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09年03期
8 张素霞;吕家珑;杨瑜琪;符孟虎;;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坡地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1期
9 齐雁冰;常庆瑞;刘梦云;刘京;陈涛;;荒漠化土壤对人工植被恢复工程的响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03期
10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黄土坡面土壤性质随退耕时间的动态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海芳;呼伦贝尔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宾;刘玉新;张明兴;;星星草的耐盐能力及其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果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2 赵征宇;蔡葵;赵明;;畜禽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效铜锌铁锰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3 郑福丽;刘兆辉;张文君;江丽华;王梅;林海涛;;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4 林海涛;江丽华;刘兆辉;宋效宗;郑福丽;王梅;张文君;;施用硫酸钾镁对苹果产量、品质和叶片矿质营养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5 赵明;赵征宇;蔡葵;于秋华;王文娇;;有机肥料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变化的影响及肥效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6 李祥云;宋朝玉;王瑞英;王圣健;高峻岭;朱丕生;;畜禽粪肥不同用量对青花菜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7 吴焕涛;魏珉;杨凤娟;王秀峰;;轮作和休茬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8 万春燕;孟立红;;土壤中砷、汞速测方法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9 赵明;王文娇;蔡葵;赵征宇;于秋华;;崂山绿茶水溶性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10 杨志艺;万书波;范仲学;闫彩霞;李春娟;单世华;;镉胁迫对不同类型花生品种籽仁品质和镉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林;房婉萍;叶爱华;余梅;江昌俊;;植物硒代谢与茶树硒营养研究进展[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李孝良;李健姣;吕宝磊;陈效民;王晓洋;詹国飞;;肥料与石膏配施对滨海盐土玉米生理活性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敏;叶舒娅;刘枫;袁嫚嫚;;包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对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袁嫚嫚;叶舒娅;刘枫;李敏;吴学忠;;不同控释氮肥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蒋光月;郭熙盛;朱宏斌;何传龙;;合肥地区大棚土壤7种重金属相关环境质量评价[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潘元庆;谷志云;李保贤;陈伟强;李天阁;;GIS在农业和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7 文方;姚娜;朱菲菲;周友亚;谷庆宝;李发生;侯红;;铅在我国3种自然土壤中的含量及化学形态分布特征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8 刘宝庆;陈红路;郑雄;;南宁市城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9 陈丽莎;陈志良;肖举强;彭晓春;董家华;;株洲市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10 郑炜;蒋红梅;张兰军;;山区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齐;中水灌溉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俊忠;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文金;亚高寒草甸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张忠华;喀斯特森林植被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稳定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侯钰荣;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7 田晔林;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冯长红;冀北接坝山区沙化土地动态与生态工程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高艳鹏;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李瑞利;两种典型盐生植物耐盐机理及应用耐盐植物改良盐渍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炎;镉胁迫下黑麦草对二氧化碳升高的生理生化响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翟静雅;猪粪农用对土壤—小麦系统中镉迁移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莹莹;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胡雪;水稻根际促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水稻作用效果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谢正鹏;武汉市典型城市湖泊湿地植物群落生物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曾毅;基于植物群落分析的武汉城市湖泊湿地植被恢复典型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燕;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退化特征及原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闫鸿媛;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夏颖;不同棉花基因型钾吸收和利用效率差异的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韦居恒;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生态承载力分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智天;向仕敏;王有位;陆梅;李娟;;退化山地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微生物及生化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2 张光富,郭传友;恢复生态学研究历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刘西军;黄庆丰;聂昌伟;刘成彬;;肖坑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氮、磷含量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刘洪莲;李艳慧;李恋卿;金亮;潘根兴;;太湖地区某地农田土壤及农产品中重金属污染及风险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5 王根绪,马海燕,王一博,常娟;黑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J];冰川冻土;2003年04期
6 孔宁宁,曾辉,李书娟;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地形分异格局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7 陈伏生,曾德慧,范志平,陈广生,于占源,赵琼;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效氮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任晓旭;蔡体久;王笑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矿区废弃地土壤养分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9 陈丽华;黄土地区水土保持林地土壤入渗规律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10 贾月慧,王天涛,杜睿;3种林地土壤碳和氮含量的变化[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志刚;水稻籽粒锌积累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远;主要重金属在水稻土—水稻、小麦籽粒中的分布与聚集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2 李海芬;北亚热带高速公路边坡防护植物适应性及混播植被的综合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3 肖雪毅;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适应铜尾矿中的作用[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4 严连香;不同工业企业周围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空间变异及其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石娟华;铁尾矿坝沙棘—桑树人工混交林生物量及元素积累与分布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国;孔彦;;矿农复合区村庄搬迁抢建现象浅析[J];煤矿开采;2008年03期
2 石秀伟;胡振琪;侯占东;李源;;小尺度煤粮复合区耕地演变预测[J];金属矿山;2013年01期
3 宋梅;髙志远;田蕾;;矿农复合区矿农问题的博弈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3年01期
4 付梅臣;胡振琪;刘爽;;矿粮复合区农田恢复与污染防治[J];金属矿山;2008年09期
5 吕鹏;马守臣;孙瑞;王锐;李园园;;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20期
6 宋莹;胡振琪;陈胜华;李玲;;煤粮复合区耕地演变预测信息系统的构建[J];煤炭工程;2008年02期
7 马桂英;浑善达克农牧复合区生态劣化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理论研究;2003年06期
8 李霞;唐景林;王丽薇;高明;;Pb-GF包覆挤压复合区长度的模拟与试验分析[J];塑性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9 蒲春玲;王华丽;王承武;;矿-农复合区资源补偿调控机制构建分析——以塔里木盆地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10期
10 余星涤;赵晓方;;矿粮复合区资源多用途选择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雪梅;吴爱军;吴建好;王华;李维;刘茜倩;叶俊华;;掺杂情况下多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复合区域研究[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付标;陕北平矿与脆弱生态复合区生态恢复与环境质量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高会江;动态性状基因复合区间定位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超;林木QTL复合区间作图统计方法及其在杨树上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李园园;矿粮复合区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毕双绪;再生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余亮;搅拌摩擦加工制备MWCNTs/Mg复合材料及其组织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3年
5 曾尔妹;基于混合表现型下QTL复合区间定位法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邓张泽;R在QTL定位中的应用及其与其他QTL定位软件的比较[D];扬州大学;2013年
7 王春梅;激子复合区变化对OLED磁效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4年
8 李纪杰;基于大量品系试验设计的QTL检测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陕北平矿与脆弱生态复合区生态恢复与环境质量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2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12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