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基非质子型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20 05:29
非质子型离子液体参与构建的微乳液体系研究为拓展离子液体在化学化工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但大多数研究局限在传统矿物油基溶剂为油相的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框架中。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矿物油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引起高度关注。植物油具有可再生和生物降解性能好的巨大优势,不仅是矿物油基润滑油基础油的有效代替品,也可以取代传统矿物油参与构建油-水或油-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论文以植物油为非极性相,非质子型离子液体为极性相,成功构建出新型植物油基非质子型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油相种类、离子液体阴离子结构、阳离子碳链长度、表面活性剂结构、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助表面活性剂烷基链长度、温度及复配表面活性剂对非质子型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相行为和成相能力的影响规律,获得了相关基础数据。研究表明:(1)油相分子的碳链长度和空间位阻效应影响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成相能力;(2)离子液体阴离子电负性越强,微乳液体系越容易形成;(3)当离子液体阳离子烷基侧链由C2增加到C8,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成相能力逐渐提高;(4)表面活性剂存在亲油亲离子液体平衡值,助表面活性剂的加入能够调节此值;...
【文章页数】:14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离子液体
1.2.1 离子液体的类型与结构
1.2.2 离子液体的性质
1.2.3 离子液体的应用
1.3 微乳液
1.3.1 微乳液的类型与结构
1.3.2 微乳液的性质与结构表征方法
1.3.3 植物油参与构建的微乳液
1.4 离子液体微乳液
1.4.1 离子液体微乳液的类型、结构及应用
1.4.2 离子液体微乳液的界面组成、热力学性质及结构参数
1.5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植物油基非质子型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拟三元相图测定
2.2.3.2 成相能力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油相种类对体系相行为的影响
2.3.2 离子液体阴离子种类对体系相行为的影响
2.3.3 离子液体阳离子种类对体系相行为的影响
2.3.4 表面活性剂NOE的影响
2.3.5 Km的影响
2.3.6 助表面活性剂Lalkanols的影响
2.3.7 温度的影响
2.3.8 复配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相植物油基非质子型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构建及性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表征及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O/TX-100/正丁醇/[Bmim][BF4]微乳液体系
3.3.1.1 体系电导行为
3.3.1.2 IL/O微乳液的粒径
3.3.1.3 IL/O微乳液的微极性
3.3.1.4 IL/O微乳液的粘温特性
3.3.1.5 IL/O微乳液的摩擦学性能
3.3.2 ESO/TX-100/正丁醇/[Bmim][BF4]微乳液体系
3.3.2.1 体系的电导行为
3.3.2.2 IL/O微乳液的粒径
3.3.2.3 IL/O微乳液的微极性
3.3.2.4 IL/O微乳液的FT-IR光谱分析
3.3.3 CO/TX-100/[C8mim][Cl]/正丁醇/[Bmim][BF4]微乳液体系
3.3.3.1 体系的电导行为
3.3.3.2 IL/O微乳液的粒径
3.3.3.3 IL/O微乳液的微极性
3.3.3.4 IL/O微乳液的FT-IR光谱分析
3.3.3.5 IL/O微乳液的1HNMR分析
3.3.3.6 IL/O微乳液的粘温特性
3.3.3.7 IL/O微乳液的摩擦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相植物油基非质子型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界面组成、结构参数及醇迁移过程热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稀释法”的原理
4.2.2 试剂及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离子液体Lalkyls的影响
4.3.2 表面活性剂NOE的影响
4.3.3 助表面活性剂Lalkanols的影响
4.3.4 温度的影响
4.3.5 醇迁移热力学性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反相植物油基非质子型离子液体微乳液法原位制备纳米铜颗粒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
5.2.2 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4 表征及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u-IL/CO体系的形成过程
5.3.2 反应时间对Cu-IL/CO体系外观与粒径的影响
5.3.3 反应温度对Cu-IL/CO体系外观与粒径的影响
5.3.4 纳米铜的理论浓度对Cu-IL/CO体系外观与粒径的影响
5.3.5 Cu-IL/CO体系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5.3.6 Cu-IL/CO体系的摩擦学性能分析
5.3.7 磨斑表面分析
5.3.8 稳定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958946
【文章页数】:14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离子液体
1.2.1 离子液体的类型与结构
1.2.2 离子液体的性质
1.2.3 离子液体的应用
1.3 微乳液
1.3.1 微乳液的类型与结构
1.3.2 微乳液的性质与结构表征方法
1.3.3 植物油参与构建的微乳液
1.4 离子液体微乳液
1.4.1 离子液体微乳液的类型、结构及应用
1.4.2 离子液体微乳液的界面组成、热力学性质及结构参数
1.5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植物油基非质子型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拟三元相图测定
2.2.3.2 成相能力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油相种类对体系相行为的影响
2.3.2 离子液体阴离子种类对体系相行为的影响
2.3.3 离子液体阳离子种类对体系相行为的影响
2.3.4 表面活性剂NOE的影响
2.3.5 Km的影响
2.3.6 助表面活性剂Lalkanols的影响
2.3.7 温度的影响
2.3.8 复配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相植物油基非质子型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构建及性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表征及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O/TX-100/正丁醇/[Bmim][BF4]微乳液体系
3.3.1.1 体系电导行为
3.3.1.2 IL/O微乳液的粒径
3.3.1.3 IL/O微乳液的微极性
3.3.1.4 IL/O微乳液的粘温特性
3.3.1.5 IL/O微乳液的摩擦学性能
3.3.2 ESO/TX-100/正丁醇/[Bmim][BF4]微乳液体系
3.3.2.1 体系的电导行为
3.3.2.2 IL/O微乳液的粒径
3.3.2.3 IL/O微乳液的微极性
3.3.2.4 IL/O微乳液的FT-IR光谱分析
3.3.3 CO/TX-100/[C8mim][Cl]/正丁醇/[Bmim][BF4]微乳液体系
3.3.3.1 体系的电导行为
3.3.3.2 IL/O微乳液的粒径
3.3.3.3 IL/O微乳液的微极性
3.3.3.4 IL/O微乳液的FT-IR光谱分析
3.3.3.5 IL/O微乳液的1HNMR分析
3.3.3.6 IL/O微乳液的粘温特性
3.3.3.7 IL/O微乳液的摩擦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相植物油基非质子型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界面组成、结构参数及醇迁移过程热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稀释法”的原理
4.2.2 试剂及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离子液体Lalkyls的影响
4.3.2 表面活性剂NOE的影响
4.3.3 助表面活性剂Lalkanols的影响
4.3.4 温度的影响
4.3.5 醇迁移热力学性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反相植物油基非质子型离子液体微乳液法原位制备纳米铜颗粒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
5.2.2 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4 表征及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u-IL/CO体系的形成过程
5.3.2 反应时间对Cu-IL/CO体系外观与粒径的影响
5.3.3 反应温度对Cu-IL/CO体系外观与粒径的影响
5.3.4 纳米铜的理论浓度对Cu-IL/CO体系外观与粒径的影响
5.3.5 Cu-IL/CO体系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5.3.6 Cu-IL/CO体系的摩擦学性能分析
5.3.7 磨斑表面分析
5.3.8 稳定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958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3958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