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化与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的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
本文关键词:同城化与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的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福建师范大学》 2015年
同城化与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的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
曾月娥
【摘要】:当今中国,城市群迅速发展面临着两个显著的态势:一方面,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城市群空间逐步融合,同城化趋势日益显现;另一方面,为了克服城市群空间无序开发,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实施,在此背景下,城市群空间结构亟需优化。如何应对新态势,在同城化和主体功能区实施背景下,实现城市群空间重构,构建更加合理的空间格局,俨然成为政府与学界关注的焦点。显然,上述两个态势已经超出国外城市群理论的范畴,国内相关研究也很少涉及。论文以厦漳泉城市群为典型案例,对其空间总体特征进行剖解,将焦点投向同城化和主体功能区实施影响下的城市群空间发展要素,探讨这一背景下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导向、模式及实现路径,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群空间格局。首先,论文利用产业协调度、重心模型等方法从人口、经济及其城镇空间特征等角度解析了厦漳泉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特征,认为厦漳泉城市群空间发展集聚与扩散共存,同城化特征明显,初步形成“点.轴”结构。其次,论文分别对城市群发展的两大态势进行探讨:分析了厦漳泉城市群同城化及其主导影响因子,识别出交通网络是主导因子,进而应用凸壳理论、交通时间满意度等方法对交通网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改善城内交通网络是同城化的关键;明确了厦漳泉城市群各城市的主体功能定位,并采用生物免疫学模型对城市群综合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并测算其潜力,结果表明厦漳泉城市群整体上处于满载状态,但承载力空间差异较大,亟需通过主体功能区实施进行空间重构。再次,论文认为在同城化和主体功能区实施背景下,厦漳泉城市群应以生态化、一体化、网络化、节约集约化为空间重构的整体导向,近期采取“点—轴”模式、远期采取“星座网络”模式的空间重构模式。最后,论文提出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内部及其交界处的空间重构实现路径。论文以城市群发展面临的新态势为切入点,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为背景,立足同城化的趋势,跳出传统宏观角度,将微观个体和GIS技术相结合,分析二者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需求,耦合主体功能区与同城化,完善二者耦合下的城市群空间重构研究路线,从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角度提出城市群空间重构导向、模式、实现路径,完善城市群空间重构分析框架,深化主导影响因子分析方法,丰富与拓展了城市群空间重构系统研究,同时也为我国其他类似区域城市群空间重构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2.8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放华;陈立立;曾志伟;易纯;;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3期
2 李晓晖;肖荣波;廖远涛;魏宗财;;同城化下广佛区域发展的问题与规划对策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2期
3 唐启国;;关于宁镇扬同城化示范区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思考[J];城市;2010年12期
4 胡兆量;;关于深圳和香港共建国际大都市的问题[J];城市问题;2007年01期
5 王春才;赵坚;;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城市问题;2007年06期
6 秦尊文;;武汉孝感同城化问题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樊广佺;曲文龙;杨炳儒;;平面点集凸壳的一个性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1期
8 程三友;李英杰;;一种新的最小凸包算法及其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5期
9 王发曾;刘静玉;;我国城市群整合发展的基础与实践[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10 方忠权;丁四保;;主体功能区划与中国区域规划创新[J];地理科学;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 朱铁臻;[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王珺;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黄鑫昊;同城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明苹;新城市时代中国特大城市空间重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承国;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平;通勤距离与城市空间扩展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阎欣;城际交通发展规划对厦漳泉大都市区经济社会空间格局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城市化定义界定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5期
2 李红;董超;;对同城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3 焦华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及其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4 赵群;陈建平;;基于GIS地貌景观三维可视化系统应用的初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1期
5 赵群;马晓燕;甘宇亮;胡振彪;;城市景观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应用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2期
6 冯凤英;李波;;基于低碳视角的中原经济区新型城市化的空间架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许庆斌;荣朝和;;运输经济学:理论进步与发展需要[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8 赵美鑫;任佳;;哈尔滨工业布局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2期
9 颜莉;;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体发展状况评价及对策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李春华;西部大开发 城市要先行——北疆铁路沿线城镇带发展战略[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巩芳;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及在内蒙古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剑辉;祁漫塔格地区矿产资源分布与产业布局[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李楠;区域矿产资源GIS评价关键算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鲍新华;吉林—长春—四平城市经济带表土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地球化学分区[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吴泽斌;耕地保护利益冲突及其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孙鹏;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超;基于地质环境评价的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于振亮;辽宁省水资源利用边际效益的估算与时空差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体江;城镇体系与公路网络的分形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岩;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治理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朱正龙;汉长昌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晓峰;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环境政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胡晓晨;同城化背景下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9 范树平;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许多文;不规则三角网(TIN)的构建及应用[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汉周;金晓玲;胡希军;;合淮同城化的战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2 李红;董超;;对同城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3 陆大道;科学发展观及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曹有挥;陈雯;吴威;曹卫东;梁双波;;安徽沿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5 于红,姚建;关于区域环境保护政策的思考[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S1期
6 徐会;孙世群;王晓辉;;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环境政策框架设计[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7 赵全超;汪波;王举颖;;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荣朝和;;重视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王新涛;王建军;;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初探[J];北方经济;2007年12期
10 王新涛;;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动力系统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冯之浚 张伟 郭强 徐高田;[N];光明日报;2003年
2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 朱铁臻;[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3 广州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杨再高;[N];南方日报;2009年
4 ;[N];国际商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群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长三角同城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佳翔;都市圈交通体系结构演化与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邢铭;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广;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口承载力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5 黄明华;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姜文超;城镇地区水资源(极限)承载力及其量化方法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7 朱斌;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彭荣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聂伟;都市圈道路网络优化及其评价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刘天东;城际交通引导下的城市群空间组织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泺丹;山东省城际各运交通模式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晗;长吉一体化区域向极化区演化的规划引导[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邓清华;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兼析广州未来空间结构优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胡茂;成都都市圈的战略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5 于伯华;济南市城市空间扩展分析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军;“武汉城市圈”与“大北京”经济发展的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肖燕;基于GIS的豫西山地生态经济综合区划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8 李超;东北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金江;城市群交通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10 向旭东;重庆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综合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叔明;刘静玉;;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分析[J];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王召东;樊俊锋;;中外城市群发展及其对中原城市群的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邢怀滨,陈凡,刘玉劲;城市群的演进及其特征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陈文科;;武汉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与创新发展[J];学习与实践;2002年06期
5 林先扬,陈忠暖,蔡国田;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热带地理;2003年01期
6 姜山清;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分析和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7 安士伟,贾学锋;对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丁芸;赵文;;城市群制度创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贺海峰;沿江城市群担纲崛起的脊梁[J];决策;2005年05期
10 陈立;;中原城市群信息化水平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先扬;陈忠暖;;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赵文;;基于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制度探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朱翔;;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晓红;;锐意改革 大胆试验 全面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7 游胜景;戴国平;;论我国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8 谢莉;彭晓春;杨仁斌;;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9 张璞玉;;一体化视角下武汉“1+8”城市群产业整合——基于水平和垂直空间经济结构分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10 ;前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郭世锋;[N];济南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程小旭;[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3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冯奎;[N];经济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谢良兵;[N];经济观察报;2013年
5 记者 王彬;[N];济南日报;2013年
6 记者 郑代玉;[N];东营日报;2013年
7 记者 王端鹏;[N];济南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张哲 通讯员 宗禾;[N];淄博日报;2013年
9 记者 王端鹏;[N];济南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刘钦涛 通讯员 刘永;[N];济南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月娥;同城化与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的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5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刘静玉;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7 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学鑫;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郑斌;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思远;城市群集群评价多维逻辑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宁艳丽;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3 史敦友;高速铁路的城市群产业发展效应[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邹敏;产业视角下滇中城市群城市分工与发展模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赵春哲;淮海城市群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6 郝盼;京津冀城市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实证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凯;呼包鄂城市群工业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耦合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吴金叶;呼包鄂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史主生;基于产城融合的呼包鄂工业园区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10 傅永超;城市群府际管理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同城化与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的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0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70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