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谷胱甘肽制备的银纳米簇和Maillard反应荧光产物构建光学传感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4 17:14

  本文关键词:基于谷胱甘肽制备的银纳米簇和Maillard反应荧光产物构建光学传感器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银纳米簇 Maillard反应产物 荧光 比色法 传感器


【摘要】: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是一种含有活性巯基和g-酰胺键的小分子肽,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可直接或间接参与生理活动。由于GSH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起到抗氧化作用,因此,GSH可在生物体内保护细胞和神经等不受氧自由基的损害。此外,GSH含有氨基、羧基、巯基和酰胺基等配位基团,因此,GSH是很多金属离子的螯合剂。GSH上的活性巯基可与重金属离子作用,尤其可与金/银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因此,GSH可作为模板制备金/银纳米簇。本论文首先基于GSH对银离子的螯合特性,以柠檬酸盐包裹的银纳米颗粒为前体,以GSH为刻蚀剂制备了发射强烈蓝色荧光的银纳米簇。此外,GSH是一种典型的氨基化合物,可代替氨基酸与羰基化合物发生Maillard反应,本论文进一步以GSH和抗坏血酸为底物,制备了Maillard反应荧光产物。与此同时,结合分子荧光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技术,本论文对基于GSH制备的银纳米簇和Maillard反应荧光产物在水溶液中的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以其为探针构建了检测生物分子和环境污染物的光学传感器。1.谷胱甘肽刻蚀法制备银纳米簇本章中,首先以柠檬酸盐为稳定剂,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了大尺寸的银纳米颗粒,进一步以谷胱甘肽为刻蚀剂对银纳米颗粒进行刻蚀,在水溶液中制备了稳定的、发射蓝色荧光的银纳米簇,其平均粒径约为1.93 nm,在水溶液中的荧光量子产率约为1.8%。实验考察了制备过程中各反应物的用量对银纳米簇的影响,以期得到光学性能更好的银纳米簇。同时,实验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高分辨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银纳米颗粒向银纳米簇的转换过程进行了监测,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元素分析等技术对制备的荧光银纳米簇进行了表征。2.基于银纳米簇可逆的p H响应性质构建尿素和葡萄糖的光学传感器本章实验发现增加或降低溶液的p H可以引起银纳米簇在溶液中可逆的聚集和分散,从而导致溶液的荧光强度和吸光度可逆性的降低和恢复。银纳米簇表现出的p H诱导的可逆行为可归因于其表面配基(谷胱甘肽)和柠檬酸盐含有的大量氨基和羧基基团,这些功能基团使得银纳米簇之间极易形成弱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如氢键作用等),并使其在溶液中保持平衡。然而,改变溶液的p H会打破银纳米簇原有的平衡状态,从而导致银纳米簇可逆的聚集和溶液光谱信号的可逆变化。此外,由于尿素和葡萄糖可以通过酶催化反应分别产生NH3和葡萄糖酸,从而改变溶液的p H值。本章基于此原理,进一步以谷胱甘肽刻蚀法制备的银纳米簇为光学探针,构建了可再生的尿素和葡萄糖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已将其用于实际样品分析,实现了人血清和尿液中尿素和葡萄糖的检测。3.以银纳米簇为探针结合顶空-单液滴微萃取技术构建高灵敏、高选择性的溶解氨的光学传感器本章以谷胱甘肽刻蚀法制备的银纳米簇为探针,基于荧光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顶空-单液滴微萃取技术,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溶解氨传感平台。其传感机理为氨的挥发性和碱性及探针对溶液p H变化的敏感响应,在碱性溶液中银纳米簇极易聚集从而导致溶液的荧光猝灭和吸光度降低。此外,该传感器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大部分无机离子和氨基酸均不干扰水溶液中氨的检测,传感器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0 350μM,检出限为336 n M。同时,已将该传感器用于实际水样中溶解氨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4.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的Maillard反应荧光产物的制备及其快速检测Hg~(2+)和生物巯基的应用研究Maillard反应及其荧光产物已经引起食品和生命科学领域工作者的大量关注。然而,从该反应中单独分离出荧光产物并将其作为探针用于传感器领域,以检测某一特定物质的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本章中,我们以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为底物进行Maillard反应,并从其产物中分离出水溶性的荧光探针,该探针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18.2%)。实验进一步探究了上述Maillard反应荧光产物(MRFPs)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在酸性条件下(p H4.1),将其作为探针用于快速、免标记地检测Hg~(2+)和生物巯基(半胱氨酸、高半胱甘酸和谷胱甘肽)。检测机理主要是基于Hg~(2+)可以猝灭MRFPs的荧光,而生物巯基可以通过竞争反应优先与Hg~(2+)作用,从而使反应溶液的荧光恢复。该传感体系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检测Hg~(2+)、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的线性响应范围分别为0.05 12、0.5 10、0.3 20和0.3 20μM,检出限依次为22、47、96和30 n M(3s)。此外,该传感体系已成功应用于实际水样中的Hg~(2+)和人血浆样品中生物巯基的检测。5.以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的Maillard反应荧光产物为成像探针检测活细胞内的Fe~(3+)发展生物相容性好且可用于细胞内物质检测的成像探针在生物医药和生命科学领域有着重大意义。本章中,实验以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的MRFPs为成像探针,构建了活细胞内选择性检测Fe~(3+)的生物传感器。实验表明,该MRFPs是一种无生物毒性,且具有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的荧光材料。在体外模拟的生理p H(p H 7.0)下,与其他金属离子相比,MRFPs对Fe~(3+)显示出较好的特异性响应,当Fe~(3+)浓度为0.05 50 m M时,反应溶液的荧光强度随Fe~(3+)浓度的增加呈线性降低。此外,实验条件下,我们对MRFPs与Fe~(3+)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该实验现象可归因于激发态的MRFPs分子向金属离子的电子转移。进一步实验表明,MRFPs可作为成像探针对活细胞内的Fe~(3+)进行特异性检测。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422;TP2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一种单分散银纳米的制备方法[J];黄金科学技术;2010年01期

2 周吉峰;银纳米团可以储存更多的光学数据[J];稀有金属快报;2001年12期

3 邹凯,张晓宏,吴世康,段晓峰;光化学法合成银纳米线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4年18期

4 ;硅酸盐基银纳米孔复合材料顺利通过检测[J];有机硅氟资讯;2005年08期

5 周学东;何鑫;赵修建;赵小锋;;一维银纳米棒的制备及其薄膜化研究[J];材料导报;2006年S2期

6 王悦辉;张琦;周济;;银纳米立方体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J];材料导报;2008年03期

7 冯晋阳;刘保顺;宋明霞;周学东;赵修建;;玻璃中定向银纳米棒的制备及偏光性能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马占芳;司国丽;初一鸣;陈颖;;三角银纳米柱的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9年09期

9 吴馨洲;裴梅山;王庐岩;李肖男;陶绪堂;;线状和树枝状银纳米结构、形成机理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性质(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11期

10 李山;钟明亮;张礼杰;熊祖洪;张中月;;偏振方向及结构间耦合作用对空心方形银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桂雪;李天保;张华;赵君芙;梁建;许并社;;微波冷凝回流制备银纳米线[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李慧s,

本文编号:12886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2886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c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