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场相机的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光场相机的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光学元件损伤 在线检测 光场相机 参数设计 自动化标定方法
【摘要】:在高功率激光系统中,光学元件缺陷的散射、衍射等效应,会造成光能量衰减,影响光学系统的性能;当光功率足够大时,在激光辐射下元件缺陷会发生内爆对元件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导致元件报废,甚至会危及整个光学系统。为及时检测和更换存在损伤的光学元件,避免元件内爆对系统造成危害,有必要对系统中的光学元件进行在线监测。然而,在现有的在线损伤检测技术中,多个光学元件的像面会发生重叠,而且在定位损伤元件时,需要采用调焦的方式依次对焦于不同位置处的元件。此外,当光学元件之间间距较近时,上述方式难以准确甄别损伤元件的具体位置。对于光路复杂、光学元件繁多的大型激光系统,这将严重影响在线损伤检测的效率,为解决该问题,本文将单镜头三维成像相机(光场相机)引入到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与定位技术中。首先,对于待检光学系统,需要设计光场相机的结构参数,使其景深、深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等满足相应光学系统中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探测与定位的需求。因此,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从几何光学成像模型出发,系统总结与推导了光场相机性能参数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作为设计光场相机的参考指南。另外,为明确微透镜阵列口径较小时光场相机的成像模型,同时为进一步揭示光场相机成像本质,本文从物理光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并数值仿真了光场相机成像过程。其次,考虑到光学系统中光路狭长(光路长度一般大约为数米到数十米,通光口径一般大约为几毫米到几百毫米),在采用基于光场相机的在线损伤检测方法时,需要光场相机的景深足够长。目前,在光场相机的设计与研究中,为拓展光场相机景深,多焦距微透镜阵列被引入到光场相机。此外,伴随着光场相机的不断发展,非规则排布微透镜阵列也有可能被引入光场相机,用于优化光场相机性能。多焦距或非规则微透镜阵列对光场相机的标定方法形成了挑战,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光场相机自动标定方法。该标定方法无需微透镜阵列参数等先验知识便可实现光场相机的自动化标定,提高了光场相机标定方法的鲁棒性。最后,为验证基于光场相机的在线损伤检测方法,本文进行了原理验证实验。在实验中,首先搭建了光学系统的模拟光路;然后,根据具体光路设计了光场相机参数,搭建了光场相机实验样机;随后,采集损伤原始图像,实现光场相机复眼图像处理算法,包括损伤特征点提取与匹配、深度测量算法、损伤深度伪彩处理算法等。最终,验证了本论文所提出方法可行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场相机的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与定位方法,是一种新的在线损伤检测技术。在几何光学模型下系统总结与推导了光场相机性能参数与结构参数的量化关系,用于指导光场相机的参数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光场相机自动化标定方法,提高了光场相机标定的鲁棒性与智能化水平。搭建了光场相机实验样机,实现了光场相机复眼图像处理算法,完成了基于光场相机的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与定位的原理验证实验,同时也对拓展光场相机的应用领域产生积极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P391.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迪生;;光学元件表面的清洗[J];激光与红外;1985年04期
2 ;光管的灵巧设计可产生合算的光学元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7年10期
3 沐仁旺,周进,高文琦;几种有应用前景的二元光学元件的研究[J];激光与红外;1999年03期
4 ;光学元件[J];电子科技文摘;2002年11期
5 叶琳,彭净,黄祖鑫,蒋晓东;大型激光装置光学元件管理思路[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3年06期
6 金友;塑料光学元件赢得重视[J];光机电信息;2004年02期
7 ;光学元件测试与设备[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4年04期
8 ;光学元件[J];电子科技文摘;2006年02期
9 ;光学元件[J];电子科技文摘;2006年07期
10 ;《现行光学元件检测与国际标准》[J];应用光学;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许乔;胡晓阳;;高精度高阈值光学元件制造[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2 陈晓苹;;光学元件表面质量稳定性预测方法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梁景芳;李锡善;;大尺寸高精度平面光学元件的制造和检测[A];第九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王伟平;;强激光对传输光学元件热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5 黄祖鑫;胡晓阳;周文超;田小强;;光学元件微吸收特性测量仪研制进展[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张蓉竹;杨春林;许乔;蔡邦维;;强光系统光学元件波前相位梯度分析[A];第九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蔡荣;许全益;杨力;伍凡;;高精度同心光学元件制作工艺技术[A];2002年中国光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邓燕;柴立群;许乔;;强光光学元件波前检测算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9 王占山;张众;吴永荣;陈玲燕;;中子多层膜光学元件研究[A];第三届散裂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思涛;叶嘉雄;阮玉;徐启阳;郭志霞;;二元光学元件的制作及其误差分析[A];湖北省激光学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山西长城微光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吴宇轩;浅析光学元件的表面质量[N];山西科技报;2011年
2 徐永涛;凤凰光学:光学元件龙头 参股银行[N];中国证券报;2007年
3 ;IBM宣布在激光芯片领域实现重大突破[N];计算机世界;2010年
4 记者 张兆军 通讯员 于万冰;“刻写”世界高精尖[N];科技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宋广玉 本报通讯员 陈宁 洪立军;南京英田光学攻克激光可控核聚变瓶颈[N];南京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亮;光学元件表面污染对负载能力影响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栾银森;基于光场相机的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7年
3 师智全;大型固体激光装置光学元件结构稳定性分析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3年
4 彭志涛;强激光复杂光机组件光学元件激光损伤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1年
5 陈晓苹;延长玻璃质光学元件工作寿命的表面强化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6 冯博;惯性约束聚变终端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张蓉竹;ICF系统光学元件高精度波前检测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聂娅 ;亚波长光学元件的特性及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谷勇强;投影光刻物镜光学元件的离子束精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10 胡春晖;航天高光谱仪光学元件位置误差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旭冬;基于机器学习的终端光学元件损伤识别及分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穆绵;投影法光学元件面形检测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3 张兴鑫;基于损耗特性的光学元件表面质量表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6年
4 林建兴;超光滑光学元件表面表征方法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5 戚子文;基于移相干涉的光学元件位相缺陷检测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许楠楠;圆形光学元件轮廓自动检测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7 吕少龙;基于电场和气流的光学表面污染物在位去除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韩丰明;激光清洗光学元件表面污染的机理与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9 李阳;超光滑球面光学元件表面缺陷检测及定量化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余丽芳;大口径光学元件激光预处理系统运动控制软件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88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288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