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结构硅基近红外材料及其光电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7 09:01

  本文关键词:微结构硅基近红外材料及其光电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飞秒激光 硅基 可见-近红外 光电探测 局域等离子激元


【摘要】:目前按照芯片材料的种类,成像传感器大致可分为基于硅基芯片材料的可见光成像传感器和基于非硅基芯片材料的红外光成像传感器。相比于非硅基成像传感器(例如InGaAs/HgCdTe材料),硅基成像传感器具有制造工艺更加成熟、成本低廉、器件结构简单、能室温下工作、抗环境能力强等众多非硅基成像传感器无法比拟的优点。虽然目前硅基成像传感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手机摄像头、单反相机的核心成像元件都是由硅基CMOS成像传感器制成的),但是它的感光区域主要集中于可见波段(1.1μm),这严重限制了它在红外波段的应用。美国哈弗大学的科学家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表面微结构的新型硅基材料,被称为“黑硅”材料,它是经过飞秒激光加工形成的众多超细钉状物的表面微结构。此种材料表面层的微结构和内部高浓度掺杂离子形成的中间能级使得它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区域都具有极低的反射和极高的吸收两大特点。因此和传统的硅基探测器相比,黑硅探测器具有如下两方面极为诱人的性能:(1)更高的响应度;(2)更宽的可见到近红外探测谱段。结合硅基成像传感器能够克服非硅基红外成像传感器制作工艺和器件结构复杂(例如它与硅的晶格常数不匹配导致它与硅基读出电路之间常需要复杂的铟柱连接等工艺)、成本高、抗环境能力差等缺点,黑硅近红外成像传感器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飞秒激光在特殊气氛环境下加工新型硅基微结构可见-近红外光电材料,针对传统硅基成像传感器在近红外波段响应弱、无法实现近红外探测成像的现实问题,对新型硅基近红外高吸收材料的光学特性以及光电响应特性进行研究,探索新型硅基材料在可见-近红外波段光吸收特性以及光电响应特性的增强机理,希望获得在可见-近红外波段拥有更高吸收和更宽响应波长的新型硅基近红外光电材料。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飞秒激光在sf6气氛下加工新型硅基微结构材料,研究黑硅微结构形貌与飞秒激光加工物理过程的关系,以及飞秒激光加工黑硅表面微结构对于黑硅在可见-近红外光吸收的增强作用;探索飞秒激光sf6气氛环境下硅基底中过饱和掺杂s元素对于黑硅宽光谱吸收特性的影响;通过研究飞秒激光辐照能量密度,加工气氛环境等因素对于微结构形貌的形成及s元素掺杂的作用,探索可见-近红外高吸收黑硅材料的制作方法。在深入研究飞秒激光加工黑硅材料物理过程的基础上,获得了在可见-近红外波段具有一致的高吸收特性的黑硅材料,从400nm-2500nm宽光谱平均反射率低于5%,平均吸收高于90%。提出一种基于高掺杂浓度基底制备的具有红外吸收高温稳定性的黑硅。2.研究了黑硅表面银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及其对于红外光吸收的影响:我们利用电子束蒸发的手段和薄膜沉积的阴影效应,在黑硅微结构表面成功制备了大量随机分布的不规则银纳米颗粒;这些银纳米颗粒弥补了低激光功率密度下制备的小尺寸硅基表面微结构对近红外波段光吸收的不足,能够使具有小尺寸表面微结构的硅基在近红外宽波段的吸收率增加到90%;针对黑硅高温退火后红外吸收退化的问题,提出了利用金属纳米颗粒形成等离子激元共振的方法来补偿黑硅材料在经过高温退火后红外吸收退化,在高温退火后补偿黑硅材料在红外波段的吸收效率。3.研究了黑硅光电材料在可见-近红外高光电响应获得的机理:基底掺杂类型以及浓度对于黑硅s元素过饱和掺杂和黑硅光电材料光电子的影响;研究了飞秒激光加工物理过程中导致的晶格缺陷以及形成的多晶硅的原因,探索了降低缺陷以提高光响应特性的方法;高温热处理过程对于飞秒激光加工过程导致的晶格缺陷和形成的多晶硅修复作用,以及对于黑硅光电材料光电子提取的影响。在深入研究黑硅光电材料在可见-近红外高光电响应获得机理后,以此为基础获得了光响应特性比普通商用硅探测器高几十倍并且在红外波段拓展响应波段的新型硅基近红外高响应材料——我们研究的黑硅光电探测器在400-1100nm波段内平均响应度高达14.3a/w,最高点的响应度为24.5a/w,在1200-1500nm红外波段内的平均响应度为71mA/W。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21;TN304;TN3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泓宇;张辉;沈兰萍;;机器人柔性压力传感皮肤的研究开发现状[J];合成纤维;2017年07期

2 张若愚;方开荣;李新松;王勇;;拉伸载荷下波纹板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7年07期

3 黄杰雄;国凤林;;有限尺寸硬薄膜/软基底的屈曲分析[J];力学季刊;2017年02期

4 黄涛;董文涛;肖琳;唐伟;黄永安;;U形互连-弹性基底组合结构延展性分析[J];现代制造工程;2017年04期

5 Xianhong MENG;Guanyu LIU;Zihao WANG;Shuodao WANG;;Analytical study of wrinkling in thin-film-on-elastomer system with finite substrate thickness[J];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2017年04期

6 徐荣滨;夏志东;左哲伟;李嘉泰;;镍包碳纤维填充导电橡胶薄膜的制备及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17年07期

7 王琳;潘开林;左锋;韦志川;;可延展结构性基底力学特性分析[J];微纳电子技术;2016年08期

8 张颖;陆炳卫;徐航勋;冯雪;;瞬态电子器件研究最新进展[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6年04期

9 郭庆磊;张苗;狄增峰;黄高山;梅永丰;;基于边缘剪切转移技术制备硅基柔性光波导[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6年04期

10 郑宁;黄银;赵骞;冯雪;谢涛;;面向柔性电子的形状记忆聚合物[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温卓漫;复杂场景下合作靶标的准确快速识别与定位[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7年

2 黎曦;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董世都;计算机视觉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继文;螺旋管内焊温度场图像处理算法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7年

2 魏前龙;基于视觉定位的六轴工业机器人搬运系统设计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3 高艳艳;双目内窥镜三维重建方法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

4 林明盛;焊接路径的视觉识别与机器人轨迹规划[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5 傅华强;装配机器人视觉系统应用与软件开发[D];东南大学;2016年

6 殷莉甜;水下双目视觉定位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阎文舟;柔性上料机与视觉辅助抓取系统的开发[D];浙江大学;2016年

8 杜博宇;焊接机器人无示教模式三维焊缝信息提取[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9 郎建业;基于工业机器人的移动摄影测量方法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10 黄震;基于机器视觉的接插件检测与定位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99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299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b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