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机器人的多目视觉检测算法研究及系统实现

发布时间:2017-12-17 14:27

  本文关键词:面向机器人的多目视觉检测算法研究及系统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并联机器人 多目视觉 椭圆圆心投影误差模型 摄像机标定 亚像素角点检测算法 混合全局最优化算法 形状建模


【摘要】:并联机器人有着刚度大,累积误差小,结构简单可靠,负载大,控制容易,执行速度快等多个优点。现如今,已有将单个摄像机添加进并联机器人当中,但仅能做简单平面形状物体的定位、分拣等功能,无法达到柔性化生产的目的。本文以并联机器人作为机器人的研究对象,提出采用多目视觉的方法,使其具有感知外部三维环境的能力,旨在于提高多目视觉系统的标定效率,提高并联机器人的目标检测精度以及目标检测能力。如何使多目视觉系统具有感知目标三维坐标以及如何将该三维坐标转化为并联机器人可执行的相应参数,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角点检测问题,参数估计问题以及目标检测等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详细地分析传统方法的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使并联机器人在多目视觉系统的引导下,完成复杂环境下对目标的高精度检测,并实现了面向并联机器人的多目视觉检测系统。对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以及整体结构进行了扼要阐述,介绍了摄像机的成像模型和多目视觉检测技术,并根据并联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特点,设计出本文面向并联机器人的多目视觉检测系统的理论模型。角点检测是为了给计算多目视觉检测系统内外部参数提供原始数据。为了提高单个摄像机标定过程中角点坐标提取的效率与精度,对摄像机标定时使用圆形图案与棋盘格图案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总结。对于圆形图案标定板,本文提出并推导了椭圆投影误差模型,通过仿真实验数据详细分析和总结了影响标定误差的各个因素。对于棋盘格图案标定板,在分析了传统开源代码Matlab繁琐的人工操作以及OpenCV无法应用于复杂环境等缺点的基础上,根据黑白方块角点处的灰度值分布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对称方差方法的亚像素角点检测算法,实验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参数估计是对多目视觉检测系统的摄像机矩阵、旋转矩阵以及平移向量等参数的计算。只有获得了检测系统内外部参数之后才能进行目标的三维坐标计算与转换,使并联机器人能识别目标。相比于本文所设计的系统的内部参数来说,外部参数所涉及到的旋转矩阵最优化问题更为复杂。为了更精确地计算出系统中的旋转矩阵,本文根据旋转矩阵估计问题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凸松弛的混合全局最优化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于解决多目视觉系统标定中摄像机两两之间存在的共轭旋转矩阵估计问题和摄像机与并联机器人之间存在的单旋转矩阵估计问题。该算法综合了交迭算法与凸松弛算法各自的优点,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快速准确地收敛于旋转矩阵估计问题的全局最优解。由于并联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主要在工业生产分拣与定位当中,工业产品的颜色大多没有区分度,纹理通常也不明显,光照也受现场情况的影响,只有形状才是表征物体最本质的特征。为了提高并联机器人对于各种形状目标检测能力,在详细分析了传统目标检测算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本文根据目标的中轴线或骨架所提供的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形状椭圆建模的目标快速检测算法。为了对各种二维的状的目标进行自适应椭圆建模,本文加入了形状复杂度以及信息准则等定义用于建模。由于目标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成像过程中会发生投影变化,故在形状复杂度的定义里加入了不变矩的一项。由于图像数据为离散二维数据,针对Hu不变矩在离散情况下,尺度不变特性失效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进的离散Hu不变矩。针对二维形状椭圆建模在目标检测过程中计算量大、耗费存储空间等问题,引入几何不变量——形状角,从总体上对多个目标的轮廓进行初步筛选,再利用椭圆建模所提供的模型特征信息进行精确匹配。由实验证明,在目标物体含有噪声时,发生遮挡时,或者发生旋转、平移、尺度变换时均能准确快速检测。最后,结合上述研究内容及算法,研发了面向并联机器人的多目视觉检测系统,并对该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1.41;TP2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新华;并联机器人精度分析与综合研究取得突破[J];天津科技;2005年01期

2 刘善增;余跃庆;杜兆才;杨建新;;并联机器人的研究进展与现状(连载)[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7年08期

3 陈峰;耿永锋;;6-6型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方位空间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刘辰;赵升吨;;并联机器人结构及驱动方式合理性的探讨[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3年06期

5 ;中国首个3D打印并联机器人在重庆诞生[J];机械工程师;2014年01期

6 ;中国首个3D打印并联机器人研制成功 成本仅十万元[J];自动化博览;2013年12期

7 ;重庆设计出3D打印并联机器人[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3年06期

8 赵铁石,黄真;欠秩空间并联机器人输入选取的理论与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0年10期

9 曹清林,岑向东,杨玉萍,沈世德;一种线性平面并联机器人机械系统的设计[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10 金振林,高峰;一种正交并联机器人的灵巧度指标及其分布[J];机械设计;200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利乐;段志善;;并联机器人的动态性能及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A];振动利用技术的若干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振动利用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高峰;;并联机器人应用及其机构的创新[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孙立宁;刘彦武;曲东升;李长峰;;靶定位并联机器人控制研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陈文家;陈书宏;赵明扬;;一种用于加工的新型4自由度并联机器人[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5 王志峰;吴强;王占林;付永领;;离散微分跟踪器应用于并联机器人单通道控制[A];中国航空学会液压气动专业2005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志峰;吴强;王占林;付永领;;离散微分跟踪器应用于并联机器人单通道控制[A];中国航空学会控制与应用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廷力;金琼;刘安心;沈惠平;姚芳华;;基于单开链单元的两平移两转动输出并联机器人机型设计[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旭;裴忠才;;液压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研究[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郭希娟;黄真;;并联机器人加速度的各向同性[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张建明;王宁;王树青;;使用模糊转换器的神经元非模型控制及在液压并联机器人中的应用[A];1998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周芹 张亦筑;我市研发出国内首台3D打印并联机器人[N];重庆日报;2013年

2 记者 王阳;“并联机器人”研发形成体系[N];上海科技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宇;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力学分析与性能优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刘鹏;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力学分析及稳定性评价[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陈正升;高速轻型并联机器人集成优化设计与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刘胜;平面3-(?)RR并联机器人自激振动分析与工作模式转换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柯丰恺;面向机器人的多目视觉检测算法研究及系统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6 刘善增;三自由度空间柔性并联机器人动力学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7 李艳;二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及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李海虹;一种含柔性杆件的高速并联机器人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刘欣;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艳文;几类空间并联机器人的奇异研究[D];燕山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美钰;平面五杆并联机器人动力学特性与控制系统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2 黄伟明;基于3-RRRT并联机器人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焦亚彤;6自由度3支链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分析[D];河北大学;2015年

4 宋婷;二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动态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陈景礼;3-PCR并联机器人运动仿真与精度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楠;名优绿茶并联采摘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7 马同;3-PSP并联机器人的位姿测量与控制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胡如方;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参数测试方法及实验验证[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9 曾继涛;一种三自由度快速并联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及系统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丽;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轨迹生成及实验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00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300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f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