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激光阵列光谱组束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半导体激光阵列光谱组束的研究 出处:《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半导体激光阵列 光谱合束 波长合束 光束整形 频率变换
【摘要】:光谱合束(波长合束)是改善半导体激光阵列的光束质量、稳定波长和压窄线宽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外腔反馈,使半导体激光阵列的各个发光单元锁定在不同的波长上;通过色散元件,将不同入射角、不同波长的光束按相同方向出射,实现各个光束传播方向的重合,达到光谱合束的目的。光谱组束后,输出的光束与单个发光单元具有相同的光束质量,提高了半导体激光阵列整体的光束质量和空间亮度,扩展半导体激光光源在工业、军事和医疗等方面的应用。本文基于外腔反馈光谱组束结构及原理,通过计算模拟、理论分析和具体实验,对半导体激光阵列光谱组束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半导体激光阵列光谱组束中存在的smile效应(半导体激光阵列在封装和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引入热效应,导致各个发光单元不在一条直线上,半导体激光阵列整体发光弯曲,称之为smile效应)的影响、单阵列组束光谱较宽、各个发光单元之间存在串扰以及光束质量退化等关键问题,最终通过多个巴条参与组束,获得了高功率、高亮度、窄线宽半导体激光阵列光谱合束光源,并对组束后的光源进行了非线性频率变换实验,得到了倍频和和频的光束。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提出将光束整形元件Beam Transformation System(BTS)加入到光谱组束中,实现半导体激光阵列发光单元光束的旋转,使每个发光单元的慢轴光场分布变为竖直方向,快轴光场分布变为水平方向,整形后在水平方向上,对发光单元进行外腔光谱光束组合,使smile效应造成的水平位置差异,转换成组束后各个发光单元的波长差异,很好的解决了传统光谱光束组合中,不能避免的smile效应,提高了整体光束质量和整体组束效率,为实现高功率、高亮度半导体激光阵列合束打下了基础。在光谱光束组合基础上,提出了用一个光栅和一个准直透镜代替传输透镜的方案,可以有效的减小单个发光单元光束质量的退化,同时缩短了光谱组束的整体光程,明显的克服了相邻发光单元之间的反馈串扰,避免了组束后整体光束质量的下降,提高了整体组束效率,实现了较窄线宽的半导体激光阵列的光谱组束输出,为实现窄线宽半导体激光合束提供了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在传统光谱光束组合中,将传输透镜的聚焦和准直作用分离的方法,聚焦和准直作用分别由两个透镜实现。起汇聚作用的透镜将各个发光单元的光束聚焦到光栅上;起准直作用的透镜在光栅之后,将组合后的光束进行统一准直。由于起汇聚作用的透镜,不需要对各个发光单元的光束进行准直,整体的光程可以近似的减少一半,为长焦传输透镜的使用提供了可能性,有利于实现窄线宽半导体激光阵列的光谱合束。通过加入压缩像传递系统和使用长焦距的传输透镜,将半导体激光阵列成缩小的实像,然后对所成的实像进行光谱组束,实现了单个巴条窄线宽的光谱组束。提出用多个传输透镜代替单一的传输透镜,避免了透镜边缘引起的各种像差,从而实现了多个巴条的高功率、高亮度、窄线宽半导体激光合束。研究了半导体激光阵列光谱组束后,合束光束的频率变换,提出了半导体激光阵列光谱组束后,各个发光单元的光束之间进行和频的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半导体激光阵列光谱组束后的倍频和和频实验,通过倍频和和频得到了蓝光输出,并测定了转换的效率。
[Abstract]:A beam shaping element Beam Transformation System ( BTS ) is added into the spectral group beam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pectrum bonding .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ethod for separating a light beam of a semiconductor laser array by adding a compression image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a transmission lens with a long focal length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24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应用激光》第5卷(1985年)总目录[J];应用激光;1985年06期
2 候印春;;石榴石系固体激光[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8年11期
3 ;《激光杂志》1990年第11卷总目次[J];激光杂志;1990年06期
4 ;《激光杂志》1991年第12卷总目次[J];激光杂志;1991年06期
5 朱(艹丹),陈五高;激光与癌组织的相互作用——激光治癌的机理研究[J];光电子·激光;1991年04期
6 ;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激光泵浦灯产品介绍[J];激光与红外;1995年03期
7 许祖彦;;作用与建议[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0年12期
8 王克武;国外激光工业概况及其特点[J];激光杂志;1984年03期
9 李思宁,刘鹏,王骐,杨大为;毛细管快放电激励X光激光实验设计[J];激光技术;2001年02期
10 邬承就;;民主德国的激光研究[J];应用激光;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秀波;;激光快速制造和激光表面处理技术的最新进展[A];北京光电子学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王青;陈磊;吴帧;;激光波前的剪切测试[A];第九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袁磊;孙建华;;半导体激光泵浦的倍频固体激光器在均匀扩束光场中的实例运用[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姚志欣;潘佰良;方本民;陈钢;陈坤;;溴化锶激光器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夏金安;王又良;张同;杨光中;张伟;崔瑛;朱立汀;;一种连续输出100W功率的半导体激光泵浦固体板条激光器[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前途无量的激光高科技[N];科技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康磊 通讯员 杨元超;王立军:探索激光奥秘的“拾贝者”[N];长春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健;2.0μm波段稀土掺杂碲酸盐玻璃光纤及其光谱和激光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朱占达;半导体激光阵列光谱组束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3 王亚娟;DPAL的动力学模拟和SrCl_2蒸气激光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程成;气体激光动力学研究及大功率激光器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01年
5 芦宇;阳光泵浦Cr/Nd:YAG陶瓷激光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杨雨;无机基复合固态可调谐染料激光介质的制备、激光与光谱学性能及激光器件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乔秀梅;瞬态电子碰撞激发类氖锗19.6nm x光激光的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5年
8 刘建丽;利用全固态激光技术及光学参量过程产生高功率连续单频激光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9 黄楚云;高功率脉冲激光汽化生物组织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张兴强;毛细管放电的X光激光若干特性及极紫外光刻光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类镍银X光激光实验相关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1年
2 朱立汀;应用于激光微孔成型的控制技术研究与系统开发[D];复旦大学;2008年
3 樊新岩;激光质谱法在大气污染物分子探测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4 滕树鹏;毛细管放电泵浦46.9nm激光深度饱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张福军;太阳能硅晶片双束激光双线划槽方法与装置[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6 谭祺瑞;半导体激光泵浦源用传能光纤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7 刘原野;体光栅耦合输出预激光调Q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杨松涛;毛细管放电类氖氩46.9nm激光增益饱和输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黄俊峰;CO_2激光差频产生太赫兹辐射的初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费非;脉冲光泵CH_3OH分子THz激光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28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428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