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通讯和输入时滞的调和振子的协调控制
本文关键词: 完全同步 分群同步 耦合调和振子 通讯时滞 输入时滞 脉冲控制 间歇控制 采样控制 出处:《上海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近年来,网络化多个体系统的协调控制己越来越引起科学和工程领域广泛关注,其中耦合调和振子系统作为研究网络化多个体系统的协调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模型,它的同步与控制已成为其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这主要是由于它独有的内在动力学性质及其在多个机器人协作,无人机的编队控制,移动传感网络等诸多工程领域潜在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利用不连续控制策略,研究了具有通讯和输入时滞的耦合调和振子系统的完全同步和分群同步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具有通讯和输入时滞的瞬时耦合调和振子的同步。利用脉冲控制技术,提出一个同时具有通讯时滞和输入时滞的同步协议,进而得到一些通用的代数同步准则。在无向网络拓扑条件下,研究了时滞对同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输入时滞而言,通讯时滞对同步态有更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讲,如果没有通讯时滞,耦合调和振子可以同步到通常的周期轨道,然而只要通讯时滞不为零,它的同步态就是零。另外在有向网络拓扑条件下,提出具有输入时滞的耦合调和振子同步准则。二、具有通讯和输入时滞的耦合调和振子的间歇采样同步。综合应用间歇控制技术和采样控制技术,提出有向耦合振子系统达到同步的一些代数准则,实现了同时具有通讯时滞和输入时滞的耦合调和振子的完全同步。这部分内容的主要创新点包括:(i)在有向拓扑条件下同时考虑了输入时滞和通讯时滞;(ii)在理论上和数值上研究了时滞对同步性能和同步态的影响。另外数值模拟表明:增加输入时滞或增加通讯时滞会提高耦合调和振子系统的同步性能。三、耗散有向耦合恒同和非恒同调和振子的分群同步。在节点动力学恒同和非恒同两种情况下,讨论了耗散有向耦合调和振子的分群同步问题。对于只有正耦合的非恒同振子而言,在强连通网络拓扑结构下耦合调和振子总能达到分群同步;在无环划分网络下,当系统达到分群同步时,同步态是一些具有相同频率的周期轨道,并且这些周期轨道仅与其中一个群的初值有关而与其他群的初值没有关系。对于具有正负耦合的恒同调和振子而言,分别就连续耦合和不连续耦合情形,给出了一些系统达到分群同步时需要满足的代数准则。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the coordination control of networked multi - individual system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7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明顺;于滨;高宪文;;非匹配不确定输入时滞系统的自适应滑模控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8期
2 史玉英;王寒梅;;具有状态和输入时滞系统的H_∞控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夏元清,韩京清;同时含有状态和输入时滞系统的滑模控制[J];控制与决策;2003年05期
4 高杰;徐兆棣;;带有状态和输入时滞不确定线性系统的保成本控制(英文)[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5 黄韩亮;;具有输入时滞的不确定模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6 贾廷纲;牛玉刚;夏康;;不确定输入时滞系统的滑模输出反馈控制[J];信息与控制;2011年06期
7 于占东;王显峰;;一类非线性输入时滞系统自适应控制——无源化方法[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侯晓丽;邵诚;;具有输入时滞的不确定系统鲁棒自适应控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9 张伟;佟绍成;;模糊输入时滞系统的输出反馈控制及稳定性分析[J];模糊系统与数学;2010年05期
10 刘彦文;许保同;李平敏;;具有输入时滞的不确定采样系统的鲁棒控制[J];控制工程;2014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贾祝蓉;贾新春;李雷;成婷婷;;带有控制输入时滞的自主车队纵向控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C];2011年
2 逄海萍;刘成菊;庄克玉;刘建芳;;同时含状态和输入时滞系统的最优滑模控制[A];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6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殷月竹;张焕水;;单输入时滞离散系统的LQR问题[A];第25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柴琳;费树岷;罗骏;;一类输入时滞的线性时滞系统的基于观测器的对时滞参数的自适应控制[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于晓华;刘晓华;;多输入时滞不确定系统的状态反馈鲁棒预测控制[A];2007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范蓉蓉;张小美;陆国平;;具有状态时滞和输入时滞的非线性系统的鲁棒无源控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叶华文;姜钟平;PANWAR Shivendra;桂卫华;;非线性多积分器的饱和时滞控制[A];第24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利云;具有通讯和输入时滞的调和振子的协调控制[D];上海大学;2016年
2 尚英锋;左可逆半群的特征以及输入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3 徐娟娟;时滞系统若干控制问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罗骏;具有输入时滞的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镇定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2 刘萌;多自主体系统的脉冲编队跟踪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傅保增;输入时滞的Hamilton系统的鲁棒镇定[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4 杜涛;时滞领航系统的协同控制器设计及稳定性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鑫;广义线性时滞系统的优化问题[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60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460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