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材料在红外探测器及应变传感器中的应用
本文选题:PbTe 切入点:Bi纳米线 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近年来红外探测器、传感器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提高探测器、传感器的性能一直是人们努力的目标。本文中,我们以微纳材料为基础,构筑了红外探测器及应变传感器,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PbTe单晶纳米线作为红外光敏元,构建了金属-半导体-金属(MSM)接触式红外探测器原型器件,并测试了其红外光电转换性能,探讨了光功率密度、偏压、温度等因素对该探测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SM结构的PbTe纳米线的探测器具有小的暗电流,响应时间在毫秒量级,比颗粒组成的同类型薄膜探测器快很多。我们认为,探测器中相对的肖特基结在降低暗电流方面起重要作用。(2)以不同形貌的PbTe为红外光敏感元,制备了欧姆接触式的红外探测器,比较了这几种红外探测器的性能参数。实验发现,在多种形貌中,树枝分支结构的PbTe具有最大的响应度0.46AW-1和探测率3.85×109cm·Hz1/2.W-1,分别比欧姆接触的PbTe纳米线提高了两个和一个量级。我们认为,分支结构的分支部分有效地增大了光敏元的面积,进而提高了红外探测器的探测率。(3)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电容式红外探测器原型器件,并对其工作机理进行了解释。探索了 Bi纳米线在红外探测器中的应用前景。我们认为,Bi纳米线的带隙可以通过改变纳米线的直径来改变,因此,基于Bi纳米线构筑的红外探测器可以实现不同波段的红外光的探测。(4)制备了柔性聚苯胺/聚二甲基硅氧烷(PANI/PDMS)复合薄膜应变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高达50%的拉伸应变量,在此应变量的条件下,传感器的灵敏度高达54,高于其它材料构筑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在施加1V电压的条件下,电流在mA量级,意味着该传感器不需要昂贵的测试设备测量。我们认为,PANI/PDMS复合膜传感器的工作机理基于两部分,一是传感器复合膜在拉伸过程中自身的形变,二是裂纹的影响。该柔性传感器在探测应变及人体运动检测方面都有潜在的应用。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infrared detectors and sensors have played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production and life.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detectors and sensors has always been the goal of people's efforts. In this paper, we are based on micro and nano materials. Infrared detectors and strain sensors are constructed and their properties are studied. The main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 PbTe single crystal nanowires are used as infrared photosensitizers. The prototype device of metal-semiconductor-metal MSM) contact infrared detector is constructed, and its infrare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performance is tested. The optical power density and bias voltage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tector with PbTe nanowires has a small dark current and a response time of millisecond order, which is much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same type of thin film detector composed of particles. The relative Schottky junction in the detect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the dark current. (2) using different morphologies of PbTe as infrared light sensitive elements, ohmic contact infrared detectors are prepared, and the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these detectors are compared. Among the various morphologies, the PbTe with branch structure has the maximum responsivity of 0.46 AW-1 and the detectivity of 3.85 脳 10 9 cm 路Hz 1 / 2.W-1, which is two and one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hmic contact PbTe nanowires, respectively. The branch part of the branch structure effectively increases the area of Guang Min element, and then improves the detection rate of infrared detector. A new type of capacitive infrared detector prototype device is constructe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Bi nanowires in infrared detectors is explored. We think that the band gap of Bi nanowires can be changed by changing the diameter of nanowires. A flexible Polyaniline / Polydimethylsiloxane Pani / PDMS composite thin film strain sensor was prepared based on the infrared detector constructed by Bi nanowires. The sensor has a tensile strain of up to 50%. Under this strain,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ensor is as high as 54, 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ensor constructed by other materials. It means that the sensor doesn't need expensive testing equipment. We think that the mechanism of the Pani / PDMS composite membrane sensor is based on two parts, one is the deformation of the composite film itself during the stretching process. The second is the effect of crack. The flexible sensor ha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detecting strain and human motion.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215;TP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树;非致冷、廉价的红外探测器列阵[J];红外;2000年01期
2 白洪斌;红外探测器在武器系统中的应用[J];航空兵器;2001年03期
3 高;多色红外探测器[J];红外;2001年05期
4 高国龙;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研制出一种极其灵敏和精确的红外探测器[J];红外;2001年12期
5 高;用于监测烷烃的红外探测器[J];红外;2002年12期
6 顾聚兴;用红外探测器探测气体漏泄[J];红外;2002年11期
7 高;热红外探测器列阵及其制备方法[J];红外;2003年02期
8 高;热电红外探测器[J];红外;2003年10期
9 高;红外探测器列阵及其制作方法[J];红外;2005年10期
10 高;被动红外探测器[J];红外;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厚明;陈永平;马斌;;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郑晶;王祖林;赵毅寰;;被动式红外探测器多波段成像的仿真[A];2007年红外探测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颖文;杨长城;洪韬;程子清;;640×480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测试[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孙家龙;步云英;张玲;俞光华;谢礼丽;聂家琪;;红外探测器用蓝宝石窗口片研制[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5 黄宗坦;李家鹏;赵玉琼;黄伟;陈军;陈晓屏;;半导体制冷器在红外探测器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A];第九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志强;李艳晓;孔繁峨;;红外探测器的仿真分析[A];第三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葛成良;叶一东;陈天江;郑为民;巫兆龙;;激光对调制盘结构红外探测器的干扰[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8 李兰;刘铮;邹德恕;沈光地;;新型室温工作微机械红外探测器[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刘安生;邵贝羚;安生;刘峥;王敬;;红外探测器中的异质界面和缺陷的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程兴奎;周均铭;黄绮;王文新;;宽带量子阱红外探测器[A];第五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王小龙;新型量子点红外探测器灵敏度提高两倍[N];科技日报;2010年
2 四川 柳叶;浅谈红外探测器[N];电子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钱静华;汤定元:离开越久思乡越浓[N];常州日报;2010年
4 姚西蒙;加刊:歼-20战机有隐形障碍[N];国防时报;2011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冯尧;红外探测器量产将催生高德红外量变[N];证券时报;2013年
6 刘文东 李大光;末敏弹:信息化战场作战“精灵”[N];解放军报;2011年
7 刘鹏程 刘来平;“陆战之王”遭遇新克星[N];解放军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开升;硅基阻挡杂质带红外探测器研制及其光电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景友亮;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的等离激元微腔及波导光耦合[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欧阳程;Mn-Co-Ni-O薄膜及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4 雷程;双端梁MEMS热电堆红外探测器关键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5 王晗;三维管状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制备与光电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7年
6 宫欣欣;微纳材料在红外探测器及应变传感器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7 董珊;量子阱红外探测器高偏压下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徐峥谊;微机械热电堆红外探测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2年
9 刘红梅;量子点红外探测器特性表征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10 朱宪亮;红外探测器组件可靠性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欣;新型硅基红外探测器的研制[D];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
2 廖颖;红外光电灭火弹敏感模块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江敏;8.5um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的光学天线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田迎;APD红外探测器结构与外延工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仙;基于真空探针台的红外探测器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王梓又;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光谱、串音、MTF测试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王志琛;光导型及光伏型红外探测器多种技术参数检测系统[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8 陈晓勇;锆钛酸铅陶瓷红外探测器制备与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周颖;延展波长In_xGa_(1-x)As红外探测器表面钝化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10 许娇;红外探测器暗电流成份分析和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本文编号:1563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563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