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博网络信息挖掘与传播的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选题:微博 切入点:信息传播 出处:《上海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微博属于在线社会网络的一个新兴产品。近几年来,这个具有强烈“自媒体”属性的互联网应用,凭借其弱连接、开放性、便捷性、即时性等特点,发展成重要的社交媒体,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微博网络信息挖掘与传播技术对微博网络营销、舆情监控及控制不实微博舆论有着积极意义。选取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新浪微博用户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微博网络用户数据、微博信息数据及用户间关注关系的获取方法,提出一种关联算法用于局域微博网络用户身份的认证,提出改进的最近邻节点平均度值nn算法判断度-度相关性,采用中位值计算节点的平均入度。从实证分析角度进行了微博网络的拓扑结构测量及微博用户行为测量,发现微博用户关系网络具有复杂网络特征,表现出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接着从信息传播角度,定义了传播矩阵的概念,综合考虑用户直接号召力、影响范围及平均信息负荷量等参数,提出全新的微博网络关键节点挖掘WeiboRank算法。基于微博信息传播模型,对PageRank、betweeness centrality、closeness centrality、Out-Degree、WeiboRank五种关键节点挖掘算法进行了性能比较与评价,发现WeiboRank算法获取的关键节点具有更广的传播范围,更优的影响力。构建出更贴合微博网络信息传播真实情况的ISMR(Ignorants-SpreadersMultiple Retweeters-Rejecters)模型,详细介绍了该模型的传播机制,对均匀网络和非均匀网络中ISMR模型的传播阈值进行了数学推导,结果表明,无论传播率有多小,信息都可传播扩散出去。仿真分析了ISMR模型在BA无标度网络及真实微博用户关系网络中,无知节点、传播节点、多次转发节点及拒绝节点随时间的密度变化情况。提出一种新的WR免疫策略,仿真研究了免疫种子节点密度g、免疫延迟时间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与随机免疫和目标免疫相比,WR免疫可以更为有效地抑制不实信息的传播。探讨了影响用户转发行为的两大因素:用户特征及微博信息特征,采用SVM方法进行转发行为预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网络的用户关注关系进行微博信息转发规模的预测,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对微博信息传播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更为直观的观察微博信息传播路径,分析归纳出“蒲公英”、“双星”和“多极点”三种信息传播模式。提出基于各节点WeiboRank数值之间的关系,判别信息传播模式类别的方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钢;;影响信息传播模式的三大技术融合[J];中国广播;2012年11期
2 周德仓;吐蕃时期信息传播模式简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尚慧;;浅论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J];晋图学刊;2006年02期
4 巫称喜;;中国商代信息传播模式简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5 朱伟珠;;数字化时代危机信息传播模式的时段性特征及管理对策[J];现代情报;2009年02期
6 郑娟;祝宁;;基于信息传播模式的微博信息挖掘与应用[J];新闻世界;2011年05期
7 李忠范;;试论互联网环境下的科技信息传播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8 李卫东;张昆;;云计算对人类信息传播模式的影响分析[J];新闻前哨;2011年09期
9 周洪力;;基于推-拉原理的互动信息传播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1年12期
10 周洪力;;基于突发事件的企业信息传播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立枝;;档案信息传播模式析[A];齐鲁档案论坛——山东省档案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会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张琳;非洲信息传播模式生变[N];国际商报;2014年
2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高钢;互联网推进的信息共享及社会意义[N];光明日报;2011年
3 ;把握主流消费群体[N];电脑商报;2005年
4 汕头日报 杨可;微博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扬长避短[N];汕头日报;2011年
5 党生翠;2011:微博研究勃兴之年的“学术之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河北省报业协会副会长 沙如钢;报业:以创新冲破困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陆静;基于微博网络信息挖掘与传播的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2 张煜锟;城镇化进程中农民信息化服务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陈喜乐;网络时代知识创新中的信息传播模式与机制[D];厦门大学;2006年
4 刘行军;微博用户及其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珍;突发事件下人民日报微博的影响力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张蕾;微信营销信息传播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3 文辉;突发公共事件的微博传播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王朋;西部民族地区参与式乡村信息传播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董洁儒;当代中国基层信息传播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马国蕾;农村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及其效果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7 黄宇鹏;社交网络中结合主题的信息传播模式挖掘[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8 翟延祥;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社区信息传播模式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9 李志文;微博客的信息传播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10 周tD;政务微博的信息传播模式及效果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21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62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