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环境下能力感知的主动存储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5 20:48

  本文选题:异构主动存储 + 平台框架 ; 参考:《武汉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主动存储是利用存储设备自身剩余的处理能力,把本由应用程序执行的部分计算管理任务向存储设备迁移,通过在存储设备上就近处理数据方式减小I/O瓶颈对系统的影响。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不少数据密集型应用的数据访问量都是PB级别,主动存储对解决这些应用中的I/O瓶颈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主动存储系统存在异构性,主要是处理器、存储介质和操作系统等方面的异构。与此同时,现有主动存储执行框架和数据放置方法仍然是为同构主动存储系统而设计。因此,找出适合于异构主动存储系统的主动存储执行框架和相应的数据放置方法对构建高效主动存储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针对异构主动存储,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提出了一种基于Java虚拟机(JVM, Java Virtual Machine)的异构主动存储框架。该框架采用JVM运行Java代码以实现用户主动存储功能,从而解决异构平台主动存储执行问题。该框架扩展了标准OSD模型,通过提供新的代码下载、代码关联、代码触发和代码执行四个接口,使得用户主动存储代码从客户端下载到OSD上,并在OSD上按用户需求执行这些主动存储代码。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基于JVM的主动存储结构框架,结果表明该框架能跨平台执行主动存储,并且这种跨平台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2.提出了一种存储能力感知的非均匀的主动存储数据放置策略(SDD,Skewed Data Distribution),有效解决异构存储设备在主动存储处理中因为性能不同而相互等待的问题。与传统主动存储系统采用均匀数据放置策略不同的是,SDD策略根据每个服务器性能的不同,在不同服务器上放置不同数据量。首先,通过提出一种评价主动存储处理开销的成本模型,来衡量不同存储设备在主动存储过程中的时间开销,从而找出理想数据放置策略,并把数据放置的优化问题转化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四个线性规划优化问题。该策略能解决混合主动存储系统中高性能计算应用的性能的问题。然后,在并行I/O系统中实现了一个SDD策略的原型系统,并通过典型的数据处理应用验证了提出数据放置策略的有效性。最后,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提出的数据放置策略能显著提高整个主动存储系统的性能。3.提出了一种计算能力感知的主动存储数据放置策略(CADP,Capability-Aware Data Placement)。该方法是一种在异构主动存储系统中分布数据的新型数据放置方案。首先,这种能力感知数据放置方案根据新提出的整体度量指标一处理率,来评测异构集群中各存储节点的数据处理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然后,根据各节点的数据处理率来分配存储节点上的数据存储量,从而避免异构服务器上的负载不均衡。我们在并行I/0系统中实现能力感知数据放置方案的原型,并评测其典型应用程序的性能。实验结果显示能力感知数据放置方案能明显提升主动存储系统性能。4.提出了一种自适应主动存储任务调度策略(AASS, Adaptive Active Storage Scheduling),动态地将主动存储任务调度到存储结点上执行或者在原有计算节点上执行。在大规模主动存储系统中,不同主动存储任务具有不同特点,并不是所有任务都适合在存储节点上执行。为了确定主动存储任务执行方式,AASS提出了一种主动存储任务执行时间模型,以评估主动存储任务分别在计算节点和存储节点上执行的时间开销。在任务执行过程中,AASS根据该模型预测主动存储任务在不同节点上执行时间,并自适应地将该任务调度到执行时间较少的计算节点或者存储节点上执行,从而减少任务整体执行时间。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s a heterogeneous active storage framework based on Java Virtual Machine ( JVM ) .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novel data placement scheme for distributing data in a heterogeneous active storage system ,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 firstly , the capability - sensing data placement scheme evaluates the data processing capacity of each storage node in a heterogeneous cluster according to a processing rate of the newly proposed whole measurement index , an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NetIQ Identity Integration Suite对异构环境的用户访问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0年03期

2 张步忠;金海东;金海平;;一个异构环境下的分布式开发方案[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7年01期

3 狄振强;徐培松;;异构环境下空闲计算资源的共享与聚集[J];计算机工程;2010年16期

4 董国钢;郑永昌;朱华;黎同根;;异构环境下数据记录的复制与追加[J];微计算机信息;2012年09期

5 李军怀,张景,吕林涛,罗作民,李朋;异构环境下信息资源集成与访问模型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6 张实,肖卫东,唐九阳;基于Web Services的异构空间信息共享[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年10期

7 冯锡炜;王艳秋;薛峰;张同卫;卢红杰;;异构环境数据交换主动发现技术研究与实现[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郝明明;吕宏伟;;异构环境下数据传输的研究与实现[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0年01期

9 赵建,李蔚清,杨秋昊;异构网络互连及其实时通信的研究与实现[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10 黄学武;李丽;;异构环境下分布式事务控制协议选取和系统建立[J];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蔡德勋;唐韶华;;网格环境下基于WS-Federation的跨异构域信任认证机制[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8年

2 冯锡炜;张同卫;薛峰;;基于发布/订阅方式异构环境数据交换技术[A];IT服务促进企业信息化——第十一届中国Java技术及应用交流大会文集[C];2008年

3 刘方;;异构SAP系统迁移实践[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创新与工业强市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4 赵坤荣;全鼎余;林奎;杨大勇;杨剑;;面向异构环境监测网络的构件管理系统设计[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贺宏良;工具的宣言[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张峰;实现效用计算 异构软件当先[N];网络世界;2004年

3 李琨;在异构环境下创造信息平原[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4 刘鹏;Cactus:在异构环境中优化应用[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5 CPW记者 凡妮;IBM eServer z系列要简约快跑[N];电脑商报;2005年

6 ;英信NS5200异构环境耍大刀[N];计算机世界;2003年

7 郭涛;亲临富士通平台解决方案中心[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8 ;IT保平安[N];计算机世界;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翔宇;异构环境下能力感知的主动存储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2 曹维;大规模CFD高效CPU/GPU异构并行计算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3 李伟平;异构环境下协同设计研究及其在汽车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7年

4 贾虹;基于Web的产品远程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宝刚;面向异构环境的访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朱葛;异构环境下的网络业务加速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卓辉;异构环境下实时协同中适应性感知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大学;2007年

4 安彪;异构/融合网络业务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李杜;异构服务组装中资源发现与组织管理工具及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张琳;异构环境下基于DHT的P2P应用的研究与设计[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谢礼坤;分布式异构环境下信息共享与服务机制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8 房成萍;面向分布式异构环境的轻量级数据传输协议及其应用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9 王少卿;异构CVE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熊敏;基于CORBA和移动Agent的异构环境通信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55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755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8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