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碲镉汞红外探测器载流子输运机理研究
本文选题:HgCdTe + 激光束诱导电流 ; 参考:《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随着红外技术应用需求的不断提高,研发具有低成本、低噪声、高灵敏度、高温工作、甚长波探测等特征的新一代高性能碲镉汞(Hg Cd Te)红外焦平面器件及其检测技术是红外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其中包括:高精密的激光束诱导电流检测技术;高灵敏的雪崩探测器;甚长波探测器;高温工作探测器。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上对显微激光束诱导电流(LBIC)检测技术、Hg Cd Te电子雪崩探测器、长波探测器,以及高温工作探测器展开了研究,旨在为新一代Hg Cd Te红外焦平面器件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搭建了高分辨率的LBIC变温检测平台,精细测量了低温和室温条件下B+离子注入成结的中波Hg Cd Te光伏器件的LBIC信号,成功地观测到了光敏单元结区电学性质随温度的变化特征和有效光敏尺寸扩展效应的消失现象。建立了中波Hg Cd Te光伏器件的p-n结转换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B+离子注入缺陷和Hg原子的填隙扩散共同造成了pn结与温度相关的转换特性;相对于长波器件,p型中波Hg Cd Te材料具有较宽的带隙和较弱的高温混合电导效应,造成了有效光敏尺寸扩展效应的消失。2、开展了飞秒脉冲激光对Hg空位掺杂p型Hg Cd Te材料的打孔实验,并对孔洞结构进行了低温和室温条件下的LBIC变温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孔洞结构表现出pn结特性,且LBIC曲线分布依赖于检测温度。结合p型Hg Cd Te材料的霍尔系数测量实验,建立了打孔样品与激光刻蚀缺陷相关的p-n结转换理论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脉冲激光打孔使得材料表面的电学性质发生了转变,呈现了与温度相关的pn结转换特性;对温度敏感的刻蚀陷阱效应和混合电导效应造成了打孔样品电学性质和pn结类型的变化,是导致室温下激光刻蚀区LBIC信号异常反转的主要原因。3、基于Okuto Crowell雪崩模型,考虑到载流子的多种产生-复合机制(如间接复合、辐射复合、俄歇复合、陷阱辅助隧穿效应、带带隧穿效应),建立了平面p-i-n结构的Hg Cd Te电子雪崩器件有效物理模型,仿真电流-电压(I-V)特征曲线与文献报道实验数据非常吻合,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暗电流输运机制研究表明,带带隧穿效应和雪崩效应是器件在高反偏压阶段的主导暗电流机制。器件结构优化结果表明,通过改善结区电场分布的均匀性,如消除尖锐的结区拐角、雪崩区轻掺杂和厚度适中,能够有效地抑制带带隧穿效应,提高器件性能。揭示了工艺中雪崩i区掺杂浓度过高是造成器件性能不理想和不受i区厚度影响的内在机理。4、系统研究了长波Hg1-xCdx Te(x≈0.219)阵列探测器的变温和变面积电学特性。零偏电阻面积积(R0A)与周长面积比值(P/A)的实验特征曲线表明,表面漏电流依然是限制器件整体性能的主要原因。建立了长波Hg Cd Te器件物理模型,变温I-V曲线的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50K时陷阱辅助隧穿效应主导的暗电流机制是造成长波阵列探测器非均匀性的主要原因。通过仿真数据提取了器件的表面复合速率S0≈2.5×104cm/s和陷阱浓度范围1013~1014cm-3。5、基于能带工程设计了PBπn型Hg Cd Te长波红外探测器,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验证。对PBπn器件和传统pn结光伏器件的光谱响应曲线、1/R0A~1000/T曲线和暗电流I-V曲线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Bπn器件整体性能相对于传统光伏器件有了较大的提升。PBπn独特的能带势垒结构能够在降低暗电流的同时,有效提高光谱响应率。此外,当温度高于215K时,PBπn器件能够有效抑制俄歇漏电流,有望应用于高温工作器件领域。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2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仰贤;;碲镉汞中铜和金的扩散[J];激光与红外;1974年06期
2 昌金;;制备均匀碲镉汞锭的方法[J];激光与红外;1974年09期
3 本刊特约通讯员;;关于碲镉汞材料器件的几个技术问题[J];激光与红外;1978年06期
4 兆瑞;;碲镉汞的热处理[J];激光与红外;1979年08期
5 兆瑞;;降低碲镉汞组分梯度的方法[J];激光与红外;1980年11期
6 国义;;半导体与半金属卷18碲镉汞[J];激光与红外;1982年06期
7 王利;;用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碲镉汞单晶中的痕量钠、银和铜[J];激光与红外;1983年07期
8 关振东;赖德生;陈纪安;余惠玲;;富碲碲镉汞液线温度的测量——富碲碲镉汞相图研究之一[J];激光与红外;1984年01期
9 何景福,宋炳文,任万兴,张捷;碲镉汞晶体的热处理相图[J];红外技术;1985年02期
10 杨彦,宋炳文;富碲的碲镉汞相图的理论计算以及与实验结果的比较[J];红外研究(A辑);198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金丞;张鹏举;孔令德;赵俊;李雄军;杨丽丽;姬荣斌;;非晶态碲镉汞薄膜研究[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妮丽;赵水平;兰添翼;罗毅;刘诗嘉;李向阳;;长波“弱p”型碲镉汞材料的低温性能研究[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张可锋;林杏潮;张莉萍;王仍;焦翠灵;陆液;王妮丽;李向阳;;“弱p型”碲镉汞材料和“陷阱模式”光导探测器[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任仁;乔辉;刘大福;孔令才;张燕;李向阳;;改变背景辐射研究碲镉汞中波光导探测器低频噪声[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E 光电子器件技术专题)[C];2006年
5 夏王;王小坤;林春;曹妩媚;孙闻;郝振怡;李言谨;丁瑞军;;12.5μm长线列碲镉汞焦平面杜瓦组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6 宋祥云;温树林;;碲镉汞晶体辐射损伤的高分辨电镜研究[A];第三次中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二)[C];1983年
7 吴俊;魏青竹;巫艳;陈路;于梅芳;乔怡敏;何力;;Hg在As激活退火中的作用[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E 光电子器件技术专题)[C];2006年
8 赵玲;王南;于艳;喻松林;;浅谈碲镉汞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组件量子效率[A];2007年红外探测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黄河;;P型碲镉汞(HgCdTe)中的电流机理[A];Quantum Transport and Mesoscopic Physics (Ⅲ)--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10 孙浩;王成刚;;单色及双色碲镉汞器件计算机仿真模拟[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E 光电子器件技术专题)[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邱曙东;让“猫头鹰眼睛”更犀利[N];解放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任荃;“超一流企业卖标准”[N];文汇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何凯;碲镉汞红外光伏探测器电学性能表征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乔辉;航天碲镉汞红外探测器工艺及暗电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张鹏;碲镉汞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芯片的优化设计及工艺验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4 邱伟成;新型碲镉汞红外探测器载流子输运机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王子言;碲镉汞材料缺陷态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陈星;碲镉汞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可靠性相关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4年
7 赵Z礞,
本文编号:1836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836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