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干扰抵消技术和接收机线性化的研究及其在超高频RFID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5-04 17:21

  本文选题:自干扰抵消 + 线性化 ; 参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随着集成电路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具有多种通信标准的无线设备已经完全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间的通信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发射信号串扰的影响,比如同频段干扰。而且,为满足人们对高通信速率的需求,全双工通信方式越来越受设计者的信赖,但其系统收发机之间的同频自干扰问题更为严重。受限于自干扰信号的影响,高性能接收机的设计成为了一个设计难点。本文主要对自干扰信号的抵消以及射频接收机的线性化展开研究,并将应用于超高频RFID系统。自干扰信号可能会对有用信号产生增益压缩以及非线性失真。本文基于模拟自干扰抵消的原理,对多种自干扰抵消方法进行了优缺点分析,找出了符合本文系统要求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详细阐述了幅度与相位失配对模拟自干扰抵消的影响,探讨了有效地优化和提升自干扰抵消性能的方法。接收机的性能取决于各模块的特性。根据超高频RFID系统协议,计算出了存在自干扰信号下的射频接收机指标。结合接收机的级联分析,给出了各模块的性能,并采用MATLAB Simulink完成了系统级的仿真与验证。本文还提出了一种840~960 MHz的模拟自干扰抵消技术,并将这种结构集成在超高频RFID接收机中。对于其中的有源移相器而言,提出了一种可降位的编码方式,简化了数字逻辑。仿真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自干扰抵消性能,当干扰信号功率为8 dBm时,自干扰抑制比为23~38 dB。尤其在840~940 MHz的100 MHz带宽内自干扰抑制比大于28 dB。基于亚阈值偏置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超低功耗信号强度检测器,并对限幅放大器的功耗与最大检测误差进行优化分析。该信号强度检测器在CSMC 0.153 μm CMOS工艺上进行了流片验证。在电源电压1.8 V下,其功耗仅为10.8 μW。在-59~-14 dBm的范围内,最大检测误差小于1 dB。高线性度的接收机往往能够避免交调失真对信噪比的恶化。最后,在考察了单电容交叉耦合LNA的特性后,本文提出了一种双电容交叉耦合的结构,在实现宽带匹配的同时,其不仅显著地改善LNA的非线性,在1 GHz以下将ⅡP3从4 dBm提高到11.5 dBm;而且能够在低频段将噪声系数降低0.2 dB。另外,针对自干扰抵消的残余信号与其他较弱的自干扰信号,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具有高线性度射频前端的接收机。对于超高频RFID系统,该接收机能够将8 dBm自干扰信号所产生的直流偏移在10Oμs内减小到14 mV,有效改善接收机对自干扰信号的抑制能力。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 wireless devices with multiple communication standards have completely infiltrated into people ' s daily life . the receiver can reduce the DC offset generated by the 8 dBm self - interference signal to 14 mV within 10O渭s ,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rejection ability of the receiver to the self - interference signal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1.44;TN8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大威,顾亚平,李秀红,许伟杰;自适应声干扰抵消系统[J];声学技术;1996年01期

2 李峰,潘申富,陆建平;串行干扰抵消器性能分析[J];无线电工程;2005年05期

3 徐定杰;郭少彬;王伟;;多径信道下一种改进的混合干扰抵消方法的研究[J];宇航学报;2009年03期

4 韦家鼎,叶为文,丁久量;同轴电缆传送电视的交流干扰抵消器[J];广播与电视技术;1975年Z1期

5 方朝曦;王宗欣;;一种新的混合多径干扰抵消方法[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6 杨梅;陈阳;;一种改进的并行干扰抵消检测算法[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7 任晓亚;宋爱民;;自适应算法在干扰抵消器应用中的比较研究[J];通信技术;2007年12期

8 江峰,惠俊英,蔡平,梁国龙;自适应线谱干扰抵消器的性能分析及其极窄带实现[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9 左朋,陈建荣;微波频段直接实现的干扰抵消技术[J];空间电子技术;2002年04期

10 杜娜;徐大专;;采用比特干扰抵消的低复杂度多用户空时迭代接收机[J];应用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大海;杨坤德;王冬海;;时域宽带逆波束形成干扰抵消算法研究[A];2007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辛吉荣;万坚;程建;;基于自适应滤波的地面站干扰抵消算法[A];第六届卫星通信新业务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梁双春;;多天线CDMA系统中干扰抵消算法性能分析[A];2004’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超;;BLAST结构MMSE检测方法分析[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赵军辉;王东明;尤肖虎;马章勇;;多码CDMA系统中基于迭代信道估计的并行干扰抵消方法研究[A];2003’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汪莹;赵春明;姜明;;基于MMSE软干扰抵消的HARQ大迭代接收机[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12年

7 王海红;王欣;;V-BLAST系统中一种低复杂度的列表OSIC检测算法[A];第十四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9)论文集[C];2009年

8 郭治;昂志敏;靳红超;;基于V-BLAST的检测算法的研究[A];2009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云阵;自干扰抵消技术和接收机线性化的研究及其在超高频RFID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胡成华;宽带码分多址系统的并行干扰抵消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3 刘召伟;高速率无线OFDM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干扰抵消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洪;两发两收LTE全双工链路数字自干扰抵消技术设计及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于彦华;LTE同频同时全双工自干扰抵消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李司坤;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中的信道估计与干扰抵消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张永波;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并行干扰抵消算法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5 赵彦龙;码分多址系统并行干扰抵消检测器的设计与实现[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超;部分并行干扰抵消检测器的研究与实现[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7 李绍辉;基于并行干扰抵消与天线阵列的多用户检测算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8 罗青全;EV-DO迭代干扰抵消的研究和前向链路物理层实现[D];东南大学;2006年

9 马瑞芳;CDMA移动通信中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李小梅;V-BLAST中硬判反馈迭代和检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43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843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f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