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分区与降维技术的位置指纹室内定位方法研究
本文选题:室内定位 + 位置指纹 ; 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基于WLAN的室内定位方法如今已成为商用主流应用技术之一。从建设成本、应用范围以及技术成熟的角度考量,相较于其他室内定位技术,基于WLAN定位方法综合来说具备一定优势。而且各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已逐步实现了全面的WLAN覆盖,因此基于WLAN的室内定位系统能够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节约硬件成本,同时共享热点覆盖范围作为定位区域,更具备便捷的移动信息交互以及应用开发方式,在民用及商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科研领域中,近年来由于新技术不断出现,基于位置指纹法的WLAN室内定位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许多领域的新算法应用到了WLAN定位技术的各个方面,已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室内定位技术之一。基于广泛的技术背景分析及多种室内定位方法的比较,并依托于科研课题,本论文主要针对基于位置指纹技术的WLAN室内定位系统展开相关研究。首先,针对经典聚类算法单纯依据接收信号强度特征进行分类而并未考虑到实际位置点坐标连续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空间分区算法来合理划分位置指纹图,消除应用传统聚类算法时频繁出现的奇点现象,在保证了空间位置连续的同时具备一定灵活性,真正意义上实现子区域划分。通过对室内区域定位的特殊性进一步分析,考虑到位置指纹数据经由无监督聚类过程形成子区域之后,实际上数据点具备了类别标签,无监督聚类过程本质上已转换成了半监督学习过程。因此本文基于机器学习理论应用随机森林方法并结合基因算法进行参数优化,实现子区域定位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与经典聚类算法相比,采用空间分区方法进行区域划分得到的子区域能够获得较高定位精度;而应用空间分区方法进行子区域定位能够获得98.9%的区域定位准确率,且不存在个别子区域分类精度过低的现象,相比而言具有更高的分类效果及稳定性。其次,针对大型室内场景中位置指纹图信息过多易形成维数灾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最大似然估计与核主成分分析结合的低维特征提取算法,降低了数据维度,并去除数据冗余信息,在噪声环境下提高了室内定位过程的稳定性。其中的本征维数估计方法能够有效确定最优目标降维维度,相比于通过大量测试或设定阈值等经验方法来判定最优维度的方式节省了一定时间成本,且更具普适性。实验结果表明,噪声环境下核主成分分析法受到影响较小,定位精度为2米以内的置信概率维持在80%以上,体现出了更好的抗噪性能,同时使得位置指纹图体积减小了74%,节省了大量移动存储空间。另外,由于商场等典型室内场景中往往存在大量的人员流动,而人体对于信号在空间传播有较大干扰,对于定位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针对这种现象,本文通过观察相对固定环境中人员流动量随时间变化存在的一般规律,设定了人员流动影响因子,以此对定位系统进行补偿,将传统位置指纹图改进为时变位置指纹数据集,在实际运行中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室内定位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工作日午间人员流动的高峰时段,传统方法定位在2米内的置信概率相比空闲时段下降了近10%,而改进的系统由于引入了人员流动因子,同样条件下置信概率平均下降4%左右,对人员流动导致的干扰起到了一定补偿作用。最后,针对移动设备有限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本文结合了分区方法与降维技术设计了一种室内定位模型架构,能够基于终端独立进行定位,无需建立网络连接与中心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从而提高定位输出的时效性,且模块化的设计使得模型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场景,具备较强扩展性。在此模型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室内定位系统,应用了文中提出的空间分区方法以及核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够更为合理地划分室内定位空间,抑制噪声干扰,进而减小定位误差,并节省大量存储空间。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子区域中定位在2米内的置信概率能够达到85%左右,高于其他特征提取方法,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低维条件下和较强噪声环境中。此外,本文在不同的AP数目和采样间隔环境下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以验证两者对室内定位系统性能可能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满足一定覆盖基础时AP数目的增加对于定位性能的提升有一定帮助,然而作用有限,应针对每个子区域依据一定判决准则挑选最具判别力的若干个AP进行定位;对采样间隔而言,过于密集的参考点设置可能引入过多的噪声,影响匹配定位且耗费大量人力成本,而参考点间距离过大则难以提供理想的室内定位精度。在本文构建的实验环境中,选取参考点间隔为1米时定位系统能够达到最优的定位效果。
[Abstract]:In this paper ,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chine learning ,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tential indoor positioning technologies .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indoor positio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method of parti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main components .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fidence probability of the system in the sub - region is about 85 % , 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s .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5.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孙立;吕艳萍;杨开涛;李绍滋;李旭洲;;监督MCA降维框架中的心跳分类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年01期
2 胡昭华;宋耀良;;基于一种连续自编码网络的图像降维和重构[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0年03期
3 陈莉,焦李成;文档挖掘与降维技术[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4 胡永刚;吴翊;卜江;;基于加权PCA的声音指纹降维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6年09期
5 杨余旺,杨静宇,陶军,涂小勇;应用于人脸识别的插值降维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5年16期
6 魏爽;杨明;肖袁;;成对约束降维集成下的MicroRNA预测[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1年10期
7 吕志超;闫德勤;刘胜蓝;刘德山;;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邻域优化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4年09期
8 张东娜;刘博;;一个基于加权和组合降维的web文本分类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07期
9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于浩;有源配电网电磁暂态仿真模型降维化简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2 莫云;基于空间分区与降维技术的位置指纹室内定位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张丽梅;面向降维的图学习研究及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4 乔立山;基于图的降维技术研究及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左旺孟;面向人脸和掌纹特征提取的线性降维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万建武;代价敏感降维及其人脸识别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彬;聚类结构保持的降维技术及实现[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安亚静;智能降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江南大学;2012年
3 胡永刚;降维技术计算量分析及基于DCT的复合降维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金骏;半监督的聚类和降维研究及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5 蒋莲;基于统计流形的Bag of Features降维研究与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张建军;L1-norm最大化及其在降维和分类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2年
7 朱晓岚;近邻约简与降维空间的模式分类算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67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867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