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波导行波管注波互作用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31 14:34

  本文选题:行波管 + 注波互作用 ; 参考:《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行波管具有高增益、宽频带和低噪声等特点,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微波真空电子器件。随着电真空器件的频率逐渐向毫米波频段发展,在雷达、通信、电子对抗和成像等应用中对功率和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真空电子器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真空电子器件,更高频率意味着更小的互作用电路尺寸。此时,常规的螺旋线行波管存在功率容量小和散热困难等问题,而传统的耦合腔行波管虽然能够实现大功率输出,但带宽却较窄。折叠波导慢波结构兼具耦合腔结构的功率容量大以及螺旋线结构的宽频带的优势,可以实现高频率、大功率及宽频带下的毫米波放大,因此,逐渐被研究者所重视。依靠传统的实验方法改进行波管的工作性能不但效率低,而且对于成本及时间消耗严重。准确的行波管注波互作用模拟软件对于提高行波管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行波管注波互作用理论模型,开发相应的注波互作用模拟软件,对于发展行波管,特别是折叠波导行波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围绕建立适用于行波管注波互作用的通用理论模型及折叠波导行波管专用频域理论模型而展开,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建立了适用于多种行波管的通用注波互作用模拟方法。首先假设在互作用过程中高频电磁场的分布函数保持不变,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推导了通用高频场方程。利用电磁仿真软件提取数值高频场,使得对一些无法获得解析场表达式的慢波线路进行注波互作用模拟成为可能。采用准粒子模拟方法求解空间电荷场,再结合高频场方程及粒子运动方程,建立了适用于多种行波管的通用注波互作用模拟技术。基于该通用理论模型开发了相应的三维计算代码,并将其应用于三种常见慢波结构行波管的非线性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通用模拟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2、建立了适用于折叠波导慢波结构的三端口网络模型。将周期性线路中的单元结构等效为三端口网络,根据线路特征建立了端口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其中涉及的阻抗元素可以借助高频结构的特性参量确定。一旦确定了阻抗元素,单元结构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即可确定。根据行波管慢波结构的传输特性,建立了相邻单元结构之间的电压和电流的耦合关系,从而构建了相应的级联矩阵。此外,对折叠波导慢波结构的高频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有限元电磁软件进行了验证。3、针对三端口网络模型缺乏对衰减等效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三端口网络的新的衰减模型。该模型结构简单,端口特征与三端口网络一致。通过在线路中串联电阻,并根据线路实际损耗,迭代求解电阻值大小。4、基于三端口网络模型,建立了适用于折叠波导行波管的一维和三维注波互作用频域理论。编写了相应的一维和三维注波互作用模拟代码,并对一支实际的折叠波导行波管进行了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非线性理论模型的可行性。5、基于折叠波导注波互作用非线性理论模型,开发了一款折叠波导注波互作用CAD软件BWIS-FW。该软件支持对互作用涉及的大量参数进行优化,并充分考虑了软件的可视化和便捷性。软件包含一维和三维注波互作用程序,并与本实验室开发的高频线路求解器HFCS紧密结合,有助于折叠波导行波管的设计及优化。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general theory model of wave tube injection interaction and its advantages of high frequency , high power and wide frequency band . It can realize high frequency , high power and wide frequency band .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model is verified . 5 . Based on the non - linear theory model of wave interaction in folded waveguide , a folding waveguide injection - wave interaction CAD software , which supports the optimization of many parameters involved in the interaction , is developed , and the visualization and convenience of the software are fully taken into account . The software includes a three - dimensional injection - wave interaction program , which is closely combined with HFCS developed by the lab , which can help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folded waveguide traveling wave tube .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自成;王莉;李海强;戴志浩;李镇淮;宋培德;杨勇;;引起行波管增益幅度相位波动的一种原因[J];真空电子技术;2006年02期

2 梁国恩;解安国;;行波管关断方式对应用系统可靠性的影响[J];电子工程师;2007年05期

3 钟国俭;;行波管失效分析及其发射机可靠性的提高[J];雷达与对抗;2007年03期

4 张勇;何小琦;宋芳芳;;行波管可靠性研究探讨[J];电子质量;2008年06期

5 刘军华;;不断发展中的行波管技术[J];真空电子技术;2010年04期

6 王忠林;冯进军;;行波管研制知识管理框架[J];真空电子技术;2011年01期

7 官朝晖;;行波管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真空电子技术;2011年06期

8 王军军;陈晶晶;;行波管发射机调试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2年07期

9 李卓成;;国外空间行波管放大器现状与发展[J];空间电子技术;2012年04期

10 田志仁;;低噪声行波管的晚近发展[J];真空电子技术;196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小保;姚刘聪;樊会明;;栅控行波管栅发射的产生及抑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1年

2 范培云;冯西贤;;空间行波管应用进展及前景[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3 陈宁;;行波管可靠性预计模型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4 孙添飞;李想;孙萌;倪盈盛;;一种大功率脉冲行波管热态输出驻波比的测量方法[A];第八届华东三省一市真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5 葛永基;陈淑华;;应用微机的行波管扫频热测系统[A];198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C];1985年

6 赵洪;罗马奇;陈炳荣;;行波管测量的行波形成新算法[A];2010’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银杏;邬显平;;TWT中的混沌现象的实验观察[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宫玉彬;王文祥;;脊加载环板行波管的二维非线性理论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9 蔡绍伦;;卫星地面站用通信行波管的高频设计[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10 李庆绩;赵士录;;增加行波管线性工作范围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欣;新型大功率行波管通过设计定型鉴定[N];经济参考报;2003年

2 山东 金明杰 马存兵 郎东风;2GC 2WH-01型微波发信系统的技术改造[N];电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胜美;多注太赫兹折叠波导行波管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2 刘国;G波段带状束返波管及Ku波段带状束行波管高频结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诸葛天祥;新型平面型级联行波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颜卫忠;折叠波导行波管注波互作用理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魏望和;带状束新型螺旋线行波管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李建清;行波管三维非线性理论及其网络并行计算[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7 李斌;行波管幅相一致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8 黎泽伦;多注行波管慢波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9 彭维峰;行波管注波互作用时域理论与通用非线性模拟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王少萌;径向束行波管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之畅;高可靠行波管结构分析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鹏;大功率行波管及材料的显微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肖小义;曲折波导行波管互作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新娜;某种Ku波段脉冲行波管的高效率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王春;Q波段高效率折叠波导行波管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刘敏玉;行波管电子光学系统仿真计算软件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陈昌年;宽带行波管返波振荡及谐波抑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刘奇佳;行波管微波非线性参数测试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邓刚;大功率栅控连续波行波管自激现象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刘荣荣;耦合腔行波管电子效率的仿真优化与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60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1960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f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