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分子印迹材料制备及其在化学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6 08:19
【摘要】: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MIT)是模拟抗原抗体等生物识别体系,通过化学方法合成预定选择性分子识别材料的新兴技术。采用化学方法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耐酸碱和有机试剂的腐蚀,因此具备更好的稳定性和更长的使用寿命。分子印迹聚合物不仅可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用于复杂样品前处理,也可作为特异性识别元件用于电化学传感器。农产品化学污染物普遍是小分子化合物,制备对其吸附容量大、选择性强、稳定性好的印迹聚合物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题,本研究分别采用沉淀聚合法和电化学聚合法,筛选优化了合成印迹聚合物的最佳条件,制备了有机锡类化合物、草甘膦、莱克多巴胺、4-壬基酚四种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分别用于样品前处理和电化学传感器检测。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针对有机锡化合物的迁移及其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带来的安全风险,以研究农产品中有机锡类化合物高效样品前处理技术为目标,通过沉淀聚合法,以二丁基氯化锡和二苯基氯化锡为双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通过对合成条件筛选和优化,制备了具有类特异性吸附6种有机锡类化合物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物理表征和Scatchard方程分析,研究了印迹聚合物与模板分子的互作关系;并将聚合物作为填料制备类特异性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经过淋洗和洗脱等条件优化,建立了基于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的有机锡类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MISPE-LC-MS/MS)。结果表明,合成的印迹聚合物对6种有机锡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类特异性吸附性能,其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具有传质速度快、甄别能力强、除杂效果显著、再生性能好等优点,建立的MISPE-LC-MS/MS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以黄瓜为基质对该方法进行了实用性评价,在添加三个浓度水平下其平均回收率为54.9%~90.3%,相对标准偏差为2.2%~6.1%。(2)针对农产品中草甘膦检测方法灵敏度不高、样品前处理复杂等技术难题,开展了基于多重纳米增强仿生识别技术的草甘膦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烯/纳米金复合材料,通过Nafion溶液固定于玻碳电极,以草甘膦为模板分子,吡咯为功能单体,原位电聚合研制了纳米增敏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并对模板分子与吡咯单体配比、聚合体系、吸附时间、pH值等制备条件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结果表明,石墨烯纳米材料的引入显著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响应电流值,降低了检出限;在优化条件下,该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5μg L-1~800μg L-1,检出限(S/N=3)为0.27μg L-1,在基质加标的方法学评价中,其回收率在66.5%~73.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5%~11.5%,可用于实际样品中草甘膦残留的快速检测。(3)基于石墨烯/纳米金复合材料的增敏特性,开展了莱克多巴胺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采用层层组装法,在电极表面修饰石墨烯-离子液体,进一步电沉积金纳米粒子,以莱克多巴胺为模板,邻苯二胺为功能单体,电聚合分子印迹膜构建了纳米增敏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通过对传感器参数和检测条件筛选与优化,建立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快速检测莱克多巴胺的方法,线性范围为10μg L-1~5000μg L-1,检出限(S/N=3)为0.46μg L-1。该传感器集成了IL、AuNPs、GR及MIP的优点,具有导电性好、电位窗口宽、稳定性和选择性好等特点,并成功应用于猪尿液中莱克多巴胺的快速检测,回收率在83.0%~112.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7%~4.1%,能满足实际样品的现场检测要求。(4)采用纳米复合膜、印迹膜与载体相互共价键交联技术,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4-壬基酚为目标物,引入石墨烯/纳米金复合增敏材料,利用Au-S键预组装巯基苯胺功能单体,构建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有效改善了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复性。结果表明,在pH=8.0的B-R缓冲溶液中,该传感器对目标物富集600 s时,4-壬基酚在50μg L-1~500μg L-1浓度范围内,与相应的铁氰化钾氧化峰电流变化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18.658lgC+56.317(R2=0.9929),检出限(S/N=3)为1.0μg L-1。该传感器对4-壬基酚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不受其结构类似物4-辛基酚的干扰,能够实现对牛奶塑料包装袋中4-壬基酚分子的快速灵敏检测,且检测结果与LC-MS/MS确证检测结果相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1.3;TP2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亚岐,牟世芬;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及其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2005年05期

2 朱秀芳,侯能邦,汪国松,王颖臻,曹秋娥,丁中涛;非共价分子印迹体系的快速筛选方法[J];云南化工;2005年01期

3 闫长领;卢雁;;核-壳结构蛋白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4 王学军;许振良;邴乃慈;;分子印迹的印迹效率及其评价[J];化学世界;2007年04期

5 仰云峰;车爱馥;吴健;徐志康;;表面分子印迹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07年05期

6 刘伟;王兵;;氟哌酸分子印迹共混膜的制备及结构表征[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9年01期

7 李琰;;量子点表面分子印迹的研究与进展[J];实验室科学;2009年02期

8 黄健祥;胡玉斐;潘加亮;许志刚;李攻科;;分子印迹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9年08期

9 王斌;王榕妹;王俊卿;邓安平;;分子印迹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0年02期

10 王红飞;张黎明;;多糖基分子印迹功能材料[J];化学进展;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海富;杜学忠;;含糖配体二元单层膜增强靶向蛋白识别及其生物传感:表面分子印迹[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汤又文;黄招发;杨挺;;利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测定人血清中的头孢硫脒[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董文国;闫明;吴国是;刘铮;;溶剂对分子印迹介质吸附特性的影响:分子模拟与实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4 苏海佳;谭天伟;;菌丝体表面分子印迹吸附剂红外谱图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5 刘俊秋;罗贵民;沈家骢;;设计高效分子印迹人工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伍智仲;梁坚;丁学全;潘勇;王艳武;赵建军;刘卫卫;;单[6-脱氧(1,10癸二硫醇)巯基]β-环糊精的分子印迹及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7 周靖;侯建国;周汉坤;干宁;;基于磁性分子印迹的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艾滋病毒[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陈志勇;;辅助模板法合成均匀分子印迹纳米颗粒[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许秀竹;陈水挟;;罗丹明B分子印迹纤维的制备及其选择性吸附研究[A];热烈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中国化学会第16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卜忐忐;田园;单慧燕;胡碧炜;何娟;;氧氟沙星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经济报记者 侯力明 通讯员 张明平;“分子印迹”期待叩响产业化“大门”[N];江苏经济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会香;分子印迹与纳米修饰技术在生物、药物分子识别与检测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赵s钅,

本文编号:23137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3137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4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