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局域网络中移动IPv6技术的实现策略与性能优化

发布时间:2018-11-11 09:50
【摘要】:随着基于IEEE 802.11的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的广泛应用,配置了Wi-Fi接口的移动设备越来越普及。日常生活中的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便携电脑等都配有Wi-Fi接口,而且具有Wi-Fi接口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已经在物联网中使用。因此,如何保证这些配有Wi-Fi接口的移动设备在移动过程中保持与通信网络的连接不中断即移动性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IEEE 802.11的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只支持链路层的移动性管理,但不支持网络层移动性管理。因此,在WLAN中,当移动节点(Mobile Node,MN)进入到新的子网时可能造成已经建立的连接中断。代理移动IPv6(Proxy MIPv6,PMIPv6)可以克服IEEE 802.11标准的上述不足。PMIPv6是一种基于网络的移动性管理协议,因具有不需要MN参与移动性管理相关信令的交互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不同WLAN场景中的移动性管理,研究基础设施WLAN中PMIPv6协议的实现,旨在降低切换时延、减少丢包率和优化路由。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如下:1.研究IEEE 802.11基础设施WLAN中PMIPv6的实现问题,针对一个移动接入网关(Mobile Access Gateway,MAG)管辖单一接入点(Access Point,AP)架构,提出了接入点分簇的PMIPv6实现方案,即基于扩展服务集(Extended Service Set,ESS)的PMIPv6实现架构,同时,设计了移动性管理策略及其关键信令的时序图。此外,针对正方形和正六边形基本服务集,推导了MN的ESS越界概率及MN进入到配置了MAG的AP覆盖范围的概率,进而分析切换时延。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移动接入网关MAG和局部移动锚点(Local Mobility Anchor,LMA)之间传播时延较大时,所提方案在切换时延方面优于现有移动性管理方案。2.研究带无线局域网控制器(Wireless LAN Controller,WLC)的WLAN中降低切换时延和丢包率问题。随着WLAN规模增大,需要WLC对大量AP进行管理和配置。在带WLC的WLAN中,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功能由AP和WLC共同完成。在这种架构中,由于移动性管理信令需由AP转发给WLC处理,因此导致切换时延增大。针对该问题,我们应用MAG链降低带WLC的WLAN的切换时延。推导了MN穿越MAG区域概率的一般表达式并借助该公式对会话持续时间和MN逗留时间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优化问题,通过求解该优化问题得到最优的MAG链长度。数值分析表明在WLC和LMA间的距离较大时,所提方案在切换时延方面优于已有方案。此外,所提方案还能降低由时延限制而造成的数据包丢失。3.研究如何将分布式锚点应用于带WLC的WLAN并利用双层指针进一步降低切换时延和优化路由问题。分布式移动性管理允许MN在会话开始时选择较近的接入路由器作为其锚点,因此,将分布式移动管理思想应用于带WLC的WLAN可以实现降低切换时延的目的。然而,对单个会话来说,锚点是固定的,MN经历多次切换时,切换时延大和路由欠优问题仍存在。鉴于此,我们利用双层指针推进解决上述问题,其中“低层指针”的作用是降低切换时延,类似MAG链;而“高层指针”通过向对端节点注册的方式实现动态地改变MN会话的锚点,达到优化路由的目的。此外,我们推导了所提方案和已有方案的切换时延公式,数值分析和仿真验证表明所提方案可以降低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的切换时延。本文所提的多接入点分簇移动性管理策略、应用MAG链的多AP移动性管理策略和利用双层指针推进的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策略分别适用于不同的WLAN场景。这些方案可以降低切换时延,可为其它无线网络环境中设计移动性管理方案提供借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5.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梅;胡晓;房雅丁;宋俊德;;分级移动IPv6中一种新的鲁棒移动性管理方案[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郑大伟;高锦春;唐碧华;刘元安;;基于网络的局域性移动性管理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08年07期

3 沈晓玲,许享华;移动IP的移动性管理机制[J];中国数据通信;2001年08期

4 张传福,吴伟陵;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性管理[J];邮电商情;2001年Z1期

5 胡晓军,鲍舰,张力军;用户移动性建模及其应用[J];江苏通信技术;2002年02期

6 王煜,韦岗;移动IP的移动性管理[J];移动通信;2003年03期

7 田永春,郭伟;无线通信网络的移动性管理[J];电信科学;2003年12期

8 李唐,刘亚峰;下一代全IP移动通信网中的微移动性管理[J];现代电信科技;2003年10期

9 刘芳;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的移动性管理完全解决方案[J];山东通信技术;2003年04期

10 唐宏,韦世红,李兆玉,龚涛,吴中福;基于多层小区结构的移动IP移动性管理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豪;贾雪琴;;机器类型通信低移动性优化技术研究[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马文锋;易强;马刈非;;CDMA2000系统中的分组模式[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孙伟;王刚;毕文通;张帆;李海东;刘婷婷;;基于海量用户轨迹再生技术的GSM网络用户移动性建模研究[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章坚武;;IP多址广播技术在个人通信移动性管理中的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刘巍;;3G标准TD-SCDMA终端交换域移动性管理子层的一般过程及测试[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前斌;黄琼;隆克平;;下一代网络(NGN)通用移动性管理技术初探[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池刚毅;;蜂窝IP技术浅析[A];2005'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江修斯;;引入TCP地址解决移动IP的缺陷[A];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彬;倪桂强;张雪;朱航;;移动IP中一种改进的基于代理的缓存管理方案[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杜金柱;蒋晓原;杜磊;;基于MPLS的HMIPv6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全融合微移动性管理方案的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电网络 徐东升;优化移动性管理向3G平滑过渡[N];通信产业报;2004年

2 ;移动性管理成为NGN标准重要内容[N];人民邮电;2004年

3 欧阳;GRPS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N];人民邮电;2003年

4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分有限公司 马丽丽;WCDMA移动性管理探讨[N];通信产业报;2005年

5 北电网络(中国)有限公司 徐东升;探讨UMTS与GSM移动性管理[N];中国电子报;2004年

6 北电网络公司 徐东升;UMTS与GSM移动性管理探讨[N];计算机世界;2004年

7 赵慧玲;“融合”成为主旋律[N];人民邮电;2004年

8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 善秀云;IMS如何保证移动化与个性化[N];通信产业报;2005年

9 邓辉;移动互联网接入架构向扁平式发展[N];中国电子报;2008年

10 北京邮电大学 张莹 常永宇;3GPP牵手WLAN[N];通信产业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剑敏;IPv6的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任飞;面向内容网络移动性管理及移动缓存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朱德庆;无线局域网络中移动IPv6技术的实现策略与性能优化[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4 唐余亮;异构无线网络的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郑大伟;下一代全IP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6 胡博;互联网网络层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7 周华春;基于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刘侠;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中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黄国盛;移动IP的切换与移动性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朱艺华;移动通信网络中移动性管理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兆平;基于CPN模型的认知无线电系统移动性管理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巫振棠;Ad Hoc融合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与自适应配置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林勤明;认知无线通信系统移动性管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张昕;TD LTE NanoCell规模组网的设计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杨莉;基于移动IPv6的切换策略与实时性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6 徐杰;异构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7 陈璐;命名数据网络移动性机制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8 吴义镇;面向下一代网络架构的移动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王祝琳;移动云计算中任务分配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张丹昱;LTE-A HetNet场景的移动性策略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24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324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2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