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钛阻变器件开关特性对尺寸和环境湿度依赖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3 22:56
【摘要】:当前,传统硅半导体技术的节点尺寸逐步逼近其物理极限,寻找新型的替代材料和器件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近二十年来,电致阻变现象不仅因其丰富的物理效应而在应用物理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而且其在大容量非易失性存储器上的应用潜力也受到诸如英特尔、镁光、三星、东芝等国际知名半导体存储器厂商的青睐。较之其他新型存储器,阻变存储器在擦写速度、存储密度以及功耗等多项指标上都具有优势,但是复杂的物理机制导致其性能的稳定性不足,器件的关键参数会受到诸如尺寸、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阻碍了其产业化进程。本文的工作以Pt/TiO2/Pt结构的单极型阻变器件为对象,研究器件的性能对尺寸和环境湿度的依赖性,总体可分为模拟和实验两部分。在模拟部分,我们先后建立了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分别模拟低阻态器件在恒压下的焦耳热过程和在脉冲电压下的“关断”(Reset,从低阻态转变为高阻态)过程,着重考察器件尺寸对两者的影响。在实验部分,我们关注器件在不同环境湿度下的阻变行为,对器件的形貌变化以及阈值电压与湿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一、发现了纳米尺寸单极型阻变器件中的“增强的焦耳热效应”。对交叉矩阵(crossbar)结构的器件在恒压下的温度和热流分布的计算结果表明,器件的尺寸减小后,由于材料电、热导率和界面面积的减小,器件中的主要传热路径被改变,器件的等效热阻升高。在同样的热功率下,更小尺寸的器件可以获得更高的峰值温度;相应地,如果导电细丝要达到相同的峰值温度,小尺寸器件需要的电压和热功耗更低;二、确认了单极型阻变器件的Reset速率和功耗与器件尺寸的关系。我们以离子的迁移机制为基础建立动态模型,模拟器件在脉冲电压下的Reset过程。结果表明,器件的Reset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热作用为主导,电流快速降低,温度迅速升高,在导电细丝中形成高阻区域;第二阶段电热混合作用,电流小幅变化,温度降至稳定值,导电细丝近似断开。第一阶段的速率与脉冲幅值和器件尺寸都有关系,电压越高或尺寸越小,该阶段的速率越快:而要达到相同的速率,则尺寸更小的器件需要的电压更低,消耗的能量也更少,符合前一部分的预测:三、报道了阻变器件中的电解水反应。利用直流反应溅射Ti金属靶材的方法沉积TiO2-x薄膜,制备了Pt/TiO2-x/Pt单极型阻变器件。当测试环境的湿度高于10%时,在正向电压下的“形成”(Forming,从初始态转变为低阻态)过程中,器件上出现了大小超过上电极范围的气泡,但在干燥氮气环境中或者负向电压下操作时,气泡却不会出现。不同于文献中报道的由于氧化物薄膜中的氧离子在阳极被氧化所形成的氧气气泡,这些气泡被证实位于阴极下方,是由于水的电解产生氢气引发的。环境中的水分子被吸附于薄膜表面后,分解产生质子并迁移至阴极,被还原成氢气。但在负向电压下,由于氢氧根在TiO2-x薄膜中的迁移受限,阳极反应受阻,所以水的电解被抑制,无法产生气泡:四、研究了阻变阈值电压对环境湿度的依赖性。在Pt/TiO2-x/Pt器件中,如果TiO2-x薄膜改用射频溅射Ti02靶材的方法生长,则器件即使在潮湿环境中工作也不会产生气泡。介电测试结果表明,射频溅射器件的电容随湿度的变化,相比直流反应溅射器件要小得多,而电容的变化正是来自于吸附水分子的极化。由此可知,射频溅射薄膜对水的吸附量很小,无法产生足够的氢气以形成气泡。不过,水分子在器件表面的吸附仍能对器件的阻变性能产生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分子的吸附改变了上电极界面的势垒,使得正偏电流增大,而反偏电流变化很弱。因此,正向电压下操作时,湿度越高,电流越大,阻变层的分压越大,电场越强,离子迁移越快,器件可以在更低的电压下完成Forming,而负向电压下操作时却没有以上效应。此外,在Forming之后的开关操作中,由于电极/氧化物肖特基势垒的消失,无论正负,阈值电压都与湿度无关。
【图文】:

对比图,器件,电压,单板


单极型(Unipolar民esistiveSwitehing,U民S)和双极型(Bipolar民esistiveSwitching,逡逑BRS)。顾名思义,URS器件的Reset/Set操作可W在同向极性的电压下进行,而逡逑BRS则必须在相反极性的电压下进行,两者的区别可通过对比图1.1邋(a)和逡逑(b)

器件,电板,金属,阳离子型


阳离子型器件是非对称结构,具有BRS,对操作电压有天然选择性,逡逑即必须在活泼电极作阳极时才能Forming/Set,作阴极时才能民eset。阳离子型器逡逑件的阻变过程属于典型的电化学过程P2-24],类似于电解-电辕反应,具体见图1.2逡逑描述,器件转变为LRS的关键在于电极之间形成了一条由金属原子构成的金属逡逑细丝(MetallicFilament),而转变为HRS的关键在于电压反向时惰性电极无法提逡逑供可迁移离子而导致细丝断开。逡逑不过,,图1.2只是描述了金属细丝的一种形成模式,实际上,金属细丝的生逡逑3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蓓,包宗明;平面高反压器件的两维数值模拟[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89年02期

2 黄风义,孔晓明,蒋俊洁,姜楠;砷化镓HBT的VBIC模型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3 方家兴;胡志富;蔡树军;;大栅宽功率器件的分布性研究[J];微纳电子技术;2010年08期

4 章安良,陈显萼,胡建萍;基于物理分析的大信号HBT模型[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5 贺威;张正选;;部分耗尽PD CMOS/SOI器件SEU模型分析[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0年12期

6 刘诺,谢孟贤;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器件模型[J];微电子学;1996年02期

7 卢东旭;杨克武;吴洪江;高学邦;;GaN功率器件模型及其在电路设计中的应用[J];半导体技术;2007年04期

8 高新江;张秀川;陈扬;;InGaAs/InP SAGCM-APD的器件模型及其数值模拟[J];半导体光电;2007年05期

9 Jeffrey Frey;梁春广;;半导体器件的弹道传输[J];半导体情报;1981年05期

10 蔡丽娟,邹祖冰;新型功率器件MCT关断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强;SOI基高速横向IGBT模型与新结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雷晓艺;阻变存储器(RRAM)器件特性与模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刘博;基于无序体系电荷输运理论的聚合物半导体全器件模型构建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4 殷乔楠;氧化钛阻变器件开关特性对尺寸和环境湿度依赖性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5 吴强;HBT模型参数提取方法及InP基单片集成器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6 钟英辉;InP基HEMT器件及毫米波单片放大电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鲍立;超深亚微米MOS器件RTS噪声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朱臻;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器件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许会芳;新型纳米器件的性能研究与建模[D];安徽大学;2015年

10 胡夏融;高压SOI器件耐压模型与槽型新结构[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城绪;小尺寸pMOSFET器件的NBTI寿命预测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2 张丽芳;THz波段RTO器件集成与功率合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3 叶然;550V高压SOI-LIGBT器件ESD响应特性及模型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4 甘志;大功率射频LDMOS器件设计优化与建模[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王超;RF SOI CMOS工艺器件仿真及电路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丽燕;Strained-SOI MOS器件的设计与优化[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7 陈昭祥;GaN HEMT器件等效电路宏模型与测试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张海澎;InP HBT器件大信号模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刘兴明;新结构低功耗IGBT纵向结构的仿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10 卢东旭;非线性器件模型的建立[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40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2540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e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