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单基/双基成像算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4 19:05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能力,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资源普查、灾害管理和军事侦察等领域。对于星载SAR来说,分辨率和测绘带宽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在常规脉冲工作体制下,低轨SAR(Low Earth Orbit SAR,LEOSAR)的方位分辨率和测绘带宽相互制约。提升轨道高度是解决这一制约关系的有效手段,因此,地球同步轨道SAR(Geosynchronous Earth Orbit SAR,GEOSAR)一经提出便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相较于低轨SAR来说,GEOSAR具有较宽的测绘带、较短的重复访问周期、抗打击和抗摧毁能力强以及可实现对特定区域较长时间监控等优点。但兼具这些优点的同时,GEOSAR由于其天线尺寸大、功率消耗大以及发射成本高等因素大大限制了其工程实现。以GEOSAR为发射平台、无人机载SAR(Unmanned Aerial Vehicle SAR,UAVSAR)为接收平台的双基结构(GEO-UAV Bi SAR)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可通过改变接收平台的工作模式实现对不同区域的高分辨率或...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单基/双基成像算法研究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空间几何,数学描述,定律,地球


X 图 2-1 GEOSAR 的空间几何结构Fig.2-1 Geometric structure of GEOSARR 运动轨迹的数学描述力定律,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与地球简化为两

星下点轨迹,对星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经经(deg)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经经(deg)(c) 轨道倾角对星下点轨迹的影响 (d) 升交点赤经对星下点轨迹的影响(c) Subpoint track affected by orbitalinclination(d) Subpoint track affected by right ascenof ascending node图 2-2 轨道参数对 GEOSAR 星下点轨迹的影响Fig.2-2 Subpoint track of GEOSAR affected by orbital parameter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Chirpz变换与方位变标地球同步轨道SAR成像算法[J]. 李财品,何明一.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5(07)
[2]地球同步轨道SAR特性分析[J]. 刘娇,李财品,谭小敏,史平彦.  电子设计工程. 2015(03)
[3]大气折射率时间变化对地球同步轨道圆迹SAR聚焦性能的影响[J]. 寇蕾蕾,向茂生.  测绘学报. 2014(09)
[4]地球同步轨道SAR精确斜距模型研究[J]. 田雨润,禹卫东.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4(08)
[5]电离层时空变化对中高轨SAR成像质量的影响分析[J]. 李亮,洪峻,明峰,胡继伟.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4(04)
[6]卫星姿态导引对Geo-SAR观测特性影响的分析[J]. 田雨润,禹卫东,熊名男.  雷达学报. 2014(01)
[7]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模型[J]. 杨桃丽,索志勇,李真芳,楚江,保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4(04)
[8]一种任意构型双基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J]. 刘玉春,王俊,高博,刘保昌.  电波科学学报. 2012(05)
[9]地球同步轨道SAR曲线轨迹模型下的改进CS成像算法[J]. 包敏,周鹏,保铮,李亚超,邢孟道,王万林.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1(11)
[10]地球同步轨道SAR曲线轨迹模型和成像算法研究[J]. 包敏,徐刚,李亚超,邢孟道,保铮,王万林.  宇航学报. 2011(08)

博士论文
[1]地球同步轨道SAR与中高轨道SAR成像算法研究[D]. 包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
[2]移变双基地SAR特性与成像方法研究[D]. 杨科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无人机载SAR运动补偿和高分辨率成像算法研究[D]. 张倩.电子科技大学 2013
[2]电离层对星载P波段高分辨SAR成像的影响分析及误差校正[D]. 李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
[3]GPS精密单点定位中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的研究与分析[D]. 包海.中南大学 2008
[4]中国地区GPS中性大气天顶延迟研究及应用[D]. 曲伟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 2007



本文编号:3247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3247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e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