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时间交织型模数转换器的研究与设计
发布时间:2021-10-09 00:14
近年来,随着CMOS工艺的不断演进,先进的工艺节点推动着半导体电路向更高速、更高能效的方向不断发展。模数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作为连接自然界和人类数字世界的桥梁,在各类数字通信系统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来,伴随着无线和有线通信系统的发展,例如5G移动通信,超宽带(UWB),基于ADC的数据链路接收机甚至上百吉赫兹光通信等高数据速率的应用对ADC提出了苛刻的性能要求。通过对近年来各类ADC品质因数(FoM)表现的统计发现,相比于其它架构的ADC,基于时间交织(TI)架构的ADC在高速领域处于领先位置,尤其是基于SAR ADC为子通道的TI SAR在能量效率上表现十分出色。目前TI SAR ADC所面临的设计难题是:如何解决通道失配(包括失调失配、增益失配以及时间偏差失配)对ADC性能的影响;如何实现中高精度的sub-ADC,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ADC的采样和转换,同时追求极高的能效。本文以TI SAR ADC为主要研究方向,系统研究TISARADC的关键技术,提出并验证新的实现方案完成相关设计和验证工作。对SAR ADC的关键技术进...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3不同拓扑结构ADC的Schreier品质因数(FoMs)随采样率分布的统计[1]??
ISSCC?1997-2019?^?〇?〇??°?〇?^?〇?〇?〇■?O??1.E+05?-?x?VLS11997-2018?〇?4?〇?〇x?^???FOMW=1?fJ/conv-step?x?°o?°?>〇?^?°〇?%??1.E+00?-?〇?x??1.E-01??,?1?丨_i ̄^-4—?,?,?,?,?,???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20??SNDR?@?fin,hf?[dB]??图1.4?ADC性能统计——转换能量vs?SNDRlU??图1.5所示的散点图为ADC转换带宽vs?SNDR的统计。这里,y轴是转换??带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SNDR的输入频率fin上限。该频率通常取fs/2。我们??可以直观观察到,虽然速度的改善是显著的,但它们并不像转换能量的改善那么??明显。原因是速度-分辨率乘积往往受到低抖动时钟的制作能力的限制。带宽和??SNDR的组合可以由表达式(1-2)近似地估计:??鹽,=(2??^?〒{lnfinf.SNDR?°'2)??其中,〇j为jitter正态分布的标准差,fin为输入信号频率。??这种估计显然是不完善的,因为所有非理想(抖动、热噪声、量化噪声、失??真等)都可被认为是抖动。因此可以概括地归纳jittei?来源于是时钟本身和采样??4??
-〇--???VLSI?2019??180?-?〇?x???x?"x?〇?、f、?O?ISSCC?1997-2019??X?咬?O?移。〇〇《、、、?x?VLSI?1997-2018??::塌??2?140?〇?x?:。p暫嘁?广。。??130-?〇?。i?l?X?“X〇??〇〇?x?xfxX〇?8〇S?〇〇??120???P?1???1.E+02?1.E+04?1.E+06?1.E+08?1.E+10?1.E+12??fsnyq?[HZ]??图1.6FoMsvs转换速率[1]??1.3Time-lnterleavedADC?研究现状和挑战??时间交织(Time-Interleaved,?TI)技术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被提出。Black??等人在lO^mCMOS工艺下让4路SARADC并行工作[13],采样率达到4MS/s,??ENOB达到7bit。但由于当时的模数转换器速率能够满足当时数字系统的要求,??因此这种技术并没有被广泛发展。但随着数字处理能力的提升,对ADC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核架构已经难以满足系统要求的时候,TI-ADC再次被广泛开发??和研究,其性能指标也越来越优异。如今TI-ADC已经成为高速ADC领域的主??流架构。近年来得益于半导体生产向更小更先进工艺线演进,time-interleaved??SAR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通过研究总结近年顶级会议、期刊(ISSCC、??JSSC、VLSI)上发表的文章,可以看出这一领域国外工业界及高校出于前沿领??先状态,而国内的研究虽然早期处于空白,但目前的设计水平也己经具有相当的??高度,只是受工艺限制在某些细分领
本文编号:3425253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3不同拓扑结构ADC的Schreier品质因数(FoMs)随采样率分布的统计[1]??
ISSCC?1997-2019?^?〇?〇??°?〇?^?〇?〇?〇■?O??1.E+05?-?x?VLS11997-2018?〇?4?〇?〇x?^???FOMW=1?fJ/conv-step?x?°o?°?>〇?^?°〇?%??1.E+00?-?〇?x??1.E-01??,?1?丨_i ̄^-4—?,?,?,?,?,???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20??SNDR?@?fin,hf?[dB]??图1.4?ADC性能统计——转换能量vs?SNDRlU??图1.5所示的散点图为ADC转换带宽vs?SNDR的统计。这里,y轴是转换??带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SNDR的输入频率fin上限。该频率通常取fs/2。我们??可以直观观察到,虽然速度的改善是显著的,但它们并不像转换能量的改善那么??明显。原因是速度-分辨率乘积往往受到低抖动时钟的制作能力的限制。带宽和??SNDR的组合可以由表达式(1-2)近似地估计:??鹽,=(2??^?〒{lnfinf.SNDR?°'2)??其中,〇j为jitter正态分布的标准差,fin为输入信号频率。??这种估计显然是不完善的,因为所有非理想(抖动、热噪声、量化噪声、失??真等)都可被认为是抖动。因此可以概括地归纳jittei?来源于是时钟本身和采样??4??
-〇--???VLSI?2019??180?-?〇?x???x?"x?〇?、f、?O?ISSCC?1997-2019??X?咬?O?移。〇〇《、、、?x?VLSI?1997-2018??::塌??2?140?〇?x?:。p暫嘁?广。。??130-?〇?。i?l?X?“X〇??〇〇?x?xfxX〇?8〇S?〇〇??120???P?1???1.E+02?1.E+04?1.E+06?1.E+08?1.E+10?1.E+12??fsnyq?[HZ]??图1.6FoMsvs转换速率[1]??1.3Time-lnterleavedADC?研究现状和挑战??时间交织(Time-Interleaved,?TI)技术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被提出。Black??等人在lO^mCMOS工艺下让4路SARADC并行工作[13],采样率达到4MS/s,??ENOB达到7bit。但由于当时的模数转换器速率能够满足当时数字系统的要求,??因此这种技术并没有被广泛发展。但随着数字处理能力的提升,对ADC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核架构已经难以满足系统要求的时候,TI-ADC再次被广泛开发??和研究,其性能指标也越来越优异。如今TI-ADC已经成为高速ADC领域的主??流架构。近年来得益于半导体生产向更小更先进工艺线演进,time-interleaved??SAR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通过研究总结近年顶级会议、期刊(ISSCC、??JSSC、VLSI)上发表的文章,可以看出这一领域国外工业界及高校出于前沿领??先状态,而国内的研究虽然早期处于空白,但目前的设计水平也己经具有相当的??高度,只是受工艺限制在某些细分领
本文编号:3425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3425253.html